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

摘要:基于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特殊性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问题性和生成性的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内容建构和实施方式应该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多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直基于“课堂——教学——考试”的线性范式的教育评价和管理,被动陷入了“课堂为主、书本至上、教师中心、内容驱动、分数评价”的境况。分析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涉及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师素质、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目前,围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的问题,许多学者、教师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形成了不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有指导意义和可操作的研究成果。

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教育阶段是作为基础性的必修课而开设的,其目的在于“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帮助人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律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培养学生在思想上理解、坚信正确的“三观”,并内化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实践,学以致用、坚定立场、明辨是非,这是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式方法必须符合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适应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特殊性,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课程的内容和实施方式。

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本身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具有问题性和生成性的特点,即课程中的原理性内容与社会现实问题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本身也在不断地充实和发展,由此决定其课程性质应该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相应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式既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又有身体力行的实践锻炼,而无论哪种教学方式都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准则。

研究表明,大学生思想品德的结构要素有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而各种因素的形成都涉及到主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问题,如已有的政治理论要为大学生所接受,必须经过大学生主动的学习思考,才能实现外部知识向内部知识的转化;而个体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更是需要主体的能动实践和直接经验才能获得。由此,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构成和实施方式必须联系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必须考虑大学生的自主实践,以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属性与实践属性的统一。

教学模式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的逻辑结构和教学活动运行的逻辑流程进行整体设计而形成的一种操作范型(或称操作样式)。构成教学模式的基本成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的逻辑结构;二是教学活动运行的逻辑流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应该是不拘一格的,本文仅就“基于问题学习”的实践教学模式展开讨论。

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从教师的教诲中学习认识事物的态度,培养影响其一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大学的生命全在于教师传授给学生新颖的、符合自身境遇的思想来唤起他们的自我意识。当前,围绕大学生主体性发展和自我意识塑造的研究,尤其是关于大学生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形成机制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它们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有研究表明,思想品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两种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过程,其中存在着教化与内化两种机制。教化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把一定的教育内容、行为准则转化给对象的过程;内化是外部事物向人的内部精神(即心理)转化的过程。教化与内化之间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教化是内化的条件,内化的发生受教化的影响,但最终取决于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大学生身心发展已经进入到成熟阶段,有较强的主体性,在合理教化的影响下,实现内化是完全可能的。也有的研究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接受”机制是指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对各种媒介所传递的信息的反映、理解、择取、整合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信念的过程与自觉去外化践行的过程的统一,这也说明了教师的施教与大学生的自觉实践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基于“建构”的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可以分成初级知识学习和高级知识学习两个水平。初级知识学习的方式主要是接受、理解和记忆,学习内容是结构良好领域的学科知识,由事实、概念、原理或定律组成,彼此之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和层次结构。高级知识学习的内容是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即有关知识应用的知识,并不像书本知识那样意义分明、逻辑严密和组织良好。知识被应用到每一个实例中时,都具有一定的特定性、差异性和复杂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中有相当一部分由于其现实性、针对性和发展性等特点,应该归属于高级知识的范畴。高级知识学习就是通过大量反复的案例分析和实际问题的解决活动,来把握在同一案例中各知识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与不同案例中同一知识的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性,从而达到灵活应用知识、推导新知识、广泛迁移知识的目的。如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社会性质的关系,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原理,必须联系具体情况作具体的分析。这种高级知识的学习实际上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就是直接从实际问题入手来组织教学,将学科知识隐含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科知识服务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实践证明,单纯以课程来实现知识的供给那就将失去它本来的意义,同样的,单纯的观念玄思也将造成乌托邦式的狂热。因此,有的学者在深入分析了德育弱效的生成原因(历史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的基础上,对思想理论教育的路径选择展开研究和探索,提出了具有实践价值的“四化”与“四个匹配”原则,即思想教育理论化、现实问题规律化、基本理论当代化、疑难问题研讨化,以及课堂学习与自我理论武装相匹配、教学活动与思想教育活动相匹配、学科教学与全员育人

相匹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匹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是以构建大学生的学习参与机制,形成“实践体验”与“内化践行”的学以致用能力为目标指向的。即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使大学生在参与中验证书本知识、理论学说,构建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的现实情景,主动地探究、发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理论研究、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分辨是非善恶,坚定理想信念,自觉砥砺品性,不断完善自我。

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观点来审视,学习环境通常是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构成的,这是一个开放的、充满着意义解释和建构的环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让师生置身于一个解决现实问题的活动之中,尤其是让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在自己的已知与未知之间出现矛盾、形成困惑,从而激发起探究的欲望和主动学习思考的内在动机。

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多种办法,例如可以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观察、实体调查和参与活动等,鼓励、组织学生参加政府部门、企业、社区的一些具体工作,承担一些社会服务项目等,让大学生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了解现状、发现问题;也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些相关案例,在分析案例的基础上,了解问题的所在,思考问题的缘由及解决问题的办法;还可以向大学生布置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像文献综述、信息发布、现象描述、原因分析、策略思考等,让学生产生完成任务的紧迫感,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大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需求,才会参与到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去。而大学生通过身体力行的各种社会参与和实际活动进行的主动探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指向,最终要解决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这取决于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内在机制,即大学生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等要素的有机联系和共同作用,而实践参与、践履探究是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伦理道德观的基本条件或重要途径。

大学生的主动探究涉及理论学习、实践锻炼、专题研究等多种形式,可采取独立自学、小组合作、团体活动等方式。与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能够很好地将探究的过程与探究的结果有机结合起来。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多停留于结论的记忆以应付考试,而探究学习是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中,把理论的学习融于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其结果不仅理解了相关理论,而且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了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提高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了协调人际关系并逐步养成合作的意识等,这样的效果远远大于传统课堂灌输的效果。

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其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并得到锻炼的过程,也是学生亲历亲为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在过程之中以及过程之后,大学生可以获得多方面的直接经验,包括認识、情感、操作等方面的直接经验,这是基于问题学习的直接结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摘要:基于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特殊性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问题性和生成性的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内容建构和实施方式应该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多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直基于“课堂——教学——考试”的线性范式的教育评价和管理,被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nmp50xbsm4uc568cqjj1x2cx44ea901adl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