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音乐教育和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及保护研
究
在传统音乐的发展历程中,孔子以“兴观群怨”的观念,将艺术作品视为对社会与政治的衡量坐标,大大增强了艺术与社会之间的进一步的联系。具体溯及到音乐的创作与演唱中,则高度体现出借助音乐来抒发政治抱负的人文精神。高校师范在音乐教育上应该在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上进行精神层面的发展和推进,方可构成音乐专业教学体制的健全。
一、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表现和传承方向 (一)社会教化功能的彰显
传统音乐受儒家思想的启发与诱导,首先体现的就是社会教化功能层面的全面彰显。儒家本身就抱有积极的入世态度,与道家对社会的漠视截然不同,所以孔子及其接班人的很多观念,都是站在教化群众的高度上提出的。比如,《诗经·国风》中的很多作品原本就是针对民间歌谣的采集与收录,而孔子正是针对《诗经》而提出了“兴观群怨”之说,重视音乐艺术对社会的积极能动的直观反映。倾听音乐在孔子的主观意识里也具有很大程度上的选择性,他可以做到听《韶》而做到三个月不吃肉的忘我状态,而反而将靡靡之音的郑国声乐斥之为“淫”,通过对不同国度音乐审美境界的推断,来分析国家统治者政策的是否开明。
(二)渴望入仕的积极愿望
由于儒家思想抱有积极的入仕的愿望,所以不论是儒家体制内部的音乐作者,还是具有儒家思想倾向的歌谣主体,在书写与传唱的内容中往往带有渴望接近君主并发挥自身价值的意思。
二、 高校师范音乐专业在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及保护方面的工作
(一) 彰显古典音乐中的精神面貌
在音乐教学的精神层面的灌输过程中,当今的德育工作伴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发展而逐渐在各类学校中得以推广深化,并且在不断实现着侧重点上的突变和飞跃。音乐教育中则需要改善,创造出更具正能量精神的歌曲来,务必要恪守这种“音乐道德”,正如苏霍姆斯基所说的那样:“真正的音乐教育,并非音乐家的教育,而是人性的教育。”而传统的音乐文化,正是一种地地道道的人文主义和人文关怀意识的彰显。因此,在当代高校师范的音乐教育中,要深刻把持音乐与道德之间的紧密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突破技术和理论知识层面的局限,要深入音乐精髓,感化学生以音乐作为励志自我甚至改变社会的强大动力。
(二) 深化传统音乐中的理论教学
长期以来,音乐教育一直呈现出两个极端化的倾向。高校师范教育领域中,始终以西方音乐理论为主要教学载体,传统音乐则被视为边缘化的学科,得不到高校师范音乐专业体制的容纳,而使得学生的人文素质难以得到提高;而在高校师范的音乐专业中,又过多对专业培训过于重视,而对很多公共基础课程持以排斥与敷衍的态度。知识需要衔接,才是人才的构成标准。近年来的国家教育改革,如欲实现从“应试化”到“素质化”、从“专业型”到“综合型”的蜕变,就务必要将美育、德育等艺术和品德方面的教育摆在相当重要的位置。 (三) 发挥学校传承文化的独特作用
高等院校在信息智能、专业普查、遗产规划及人才培训等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于弘扬中华文化是是我们教育的核心任务,中华优秀的音乐文化,要通过高校教学中的基础教育去传承,而师范院校中的音乐专业,正是音乐教育是基础音乐的母机,因此我们我们的教育模式注入丰富多彩优秀的民族文化。以古典乐器的弹唱为例,鉴于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专门的高校艺术及其相关培训学校固然需要在弹唱教辅和活动设置上有所增加,高师教育体系也应当采取类似这样的方式。乐器弹唱在音乐活动中运
用得越广泛,就越能够激起高师综合素质的提升。所以在高师教育中,需要全方位加强实践性的创新建设,在课余时间多多设置类似的活动,提高高师在学生面前的业务素质和教学经验,并积极有效引导学生提高自身弹唱方面的素质,并适当设置一些奖励,便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弹唱能力。古典乐器作为传统音乐教学中的有力载体和工具,通过加强其弹唱能力,便能够让高师学校的音乐学专业成为音乐文化的摇篮,充分发挥学校传承文化的独特作用。 三、继承“君子不器”的教学态度
在当前的教育理念中儒家思想文化对音乐起到的最大的影响,便是通过自身的体制精华与艺术魅力实现对主流文化的宣传,对于大众起到教化的功能。今天的音乐教育内容虽然已经不再以弘扬儒家精神为主,但是传统乐史上那种通过音乐实现文化传播与社会教化功能的手段,在今天的音乐教育领域中依然具有借鉴和汲取的价值。对于当今音乐教育重视演唱技术而轻视歌词欣赏和情感宣泄等非理性因素的弊端与诟病,也能够形成良性的反拨。
结论:尽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识形态价值理念与传统儒家思想存在着很多方面的不同,但马克思主义对传统思想精华包容性的这一优点,便证明了当今的很多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建设改革工作,依然要遵循传统思想中的局部精华,为当代所用。现代音乐教育对于儒家思想结晶的汲取,正体现在德育、美育和艺术的“三位一体”,在音乐领域中为国家培植更多全面发展的人才。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