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易错点01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不识命题陷阱(解析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想要成套本资料 请加入大语文群找群主。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易错题

易错点01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不识命题陷阱

【典例分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无论作为文学意象,还是作为文化现象,鲲鹏都是自由翱翔于天地之间的象征,成为特别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其实,鲲鹏诞生时,并没有这种诗意的内涵。众所周知,这一意象出自《庄子·逍遥游》。然而,《逍遥游》中的鲲鹏并不能真正地自由翱翔,它之所以能飞上九万里高空,乃因为“风斯在下”,依赖于外部条件——狂风,即庄子所说的“有所待”。

②鲲鹏意象的内涵转换,始于魏晋。魏晋文人一面不能忘怀世俗,一面又要追求任诞逍遥。这种深刻的内在矛盾,打破了心灵的平衡。只好通过将庄学世俗化的方式,寻求安顿身心的法门。介于现实与自由之间翱翔飞举的大鹏,也就成为当时文人的心理寄托对象。通过对鲲鹏的哲学内涵世俗化、意象内涵诗意化的转换,试图重构已被打破的心理平衡。

③哲学内涵的世俗化,始于郭象。其《庄子·逍遥游注》说:“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所有事物只要顺乎本性,称乎所能,且又符合各自差异的本性(性分),就是一种逍遥,鲲鹏斥鹄在逍遥这一点上,没有差别。庄子所言之“有待”,是溺于现实;“无待”,是超然物外,而在郭象的哲学中却获得了统一。于是,本来“有待”的鲲鹏,也就成为“无待”的自由逍遥的象征了。

④意象内涵的诗意化,始于嵇康。其《卜疑集》说:“吕梁可以游,汤谷可以浴,方将观大鹏于南溟,又何忧于人间之委曲?”文中“大鹏于南溟”是与“人间之委曲”相对立的意象,在这里大鹏摆脱了“有待”羁缚,成为一种超越世俗的自由象征。后来,阮修创作了文学史上第一篇《大鹏赞》:“苍苍大鹏,诞自北溟。假精灵鳞,神化以生。如云之翼,如山之形。海运水击,扶摇上征。”借助鲲鹏意象,表达自由、高远、超然的人生襟怀和自由精神,成为魏晋风度的一种诗意展示。

⑤到了唐代,鲲鹏形象发生了质的变化。李白创造的大鹏形象也成为盛唐气象的审美呈现。如果说《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还保留着庄子鲲鹏意象的痕迹,那么他所创作的《大鹏赋》则彻底改造了《逍遥游》中“有所待”的鲲鹏意象。“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怒无所搏,雄无所争”,何其雄健;“以恍惚为巢,以虚无为场”,又是何等自由逍遥!在此,

1

鲲鹏由“有所待”才能展翅高翔的文学意象,转化为绝对自由、搏击万里的文学意象,创造出一个具有崭新内涵的审美意象。自此之后,鲲鹏也就成为自由翱翔的象征了。

⑥鲲鹏意象内涵的转换,是文本接受的必然结果。“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谭献《复堂词话》),是中国文本接受的一种独特方式。后代的大鹏意象,就庄子《逍遥游》的本意来说,是“误读”;就文学创作来说,则是审美创造。鲲鹏意象的变化,正是通过对原始文本意象的有意识的“误读”,在积极接受的过程中,创造出内涵全新的审美意象,也因此使鲲鹏成为中国文学中最具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学意象,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襟怀、理想的象征。

(摘编自刘运好《鲲鹏意象的“误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鲲鹏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因为具有诗意的内涵而成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 B.鲲鹏意象的内涵转换始于魏晋时代以庄学世俗化的方式寻求安顿身心法门的文人。 C.鲲鹏在庄子笔下是“有所待”的文学意象,在李白笔下则是绝对自由的文学意象。 D.鲲鹏成为内涵全新的审美意象是在对原始文本意象的有意识“误读”下创造出来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时间顺序阐述了鲲鹏意象的起源、内涵转化、质的变化,到成为中国文学中最具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学意象。

B.文章的②③④段在论证结构上属于递进关系,其中③④段分别从世俗化和诗意化两个层面论证鲲鹏意象的内涵转换。

C.文章第⑥段是对前面内容的一种因果分析,分析了鲲鹏意象是如何变化的,以及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D.文章大量运用举例和引用的论证方法,来证明历史上鲲鹏意象的内涵发生着变化,这样更显得论证过程真实可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鲲鹏意象在《逍遥游》中能高飞九万里,但因为还要依赖外部条件——风,算不上真正的自由翱翔。 B.阮修的《大鹏赞》和李白的《大鹏赋》两文中的大鹏意象分别是魏晋风度的诗意展示和盛唐气象的审美呈现。

C.魏晋文人通过将鲲鹏意象进行内涵转化使之成为了当时文人的心理寄托对象,重构了已被打破的心理平衡。

2

D.后代的大鹏意象与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意象在内涵上并不-致,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讲,这是一种审美创造。

【答案】1.B 2.B 3.C 【解析】

1. A项,“鲲鹏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因为具有诗意的内涵而成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理解有误。依据原文文句“无论作为文学意象,还是作为文化现象,鲲鹏都是自由翱翔于天地之间的象征,成为特别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其实,鲲鹏诞生时,并没有这种诗意的内涵”分析可知,原文的意思是“作为文学意象,鲲鹏成为特别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刚开始并没有诗意的内涵”,二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C项,故此项强加因果了。“在李白笔下则是绝对自由的文学意象”理解有误。依据原文“如果说《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还保留着庄子鲲鹏意象的痕迹”分析可知,《上李邕》还保留着庄子鲲鹏意象的痕迹;故此项表述太绝对化了。 D项,“鲲鹏成为内涵全新的审美意象是在对原始文本意象的有意识‘误读’下创造出来的” 理解有误。依据原文文句“鲲鹏意象的变化,正是通过对原始文本意象的有意识的“误读”,在积极接受的过程中,创造出内涵全新的审美意象”分析可知,原文有一条件“在积极接受的过程中”,选项漏掉这一信息,故此项缺少了一个条件“在积极接受的过程中”。故选B。

2.B项,“文章的②③④段在论证结构上属于递进关系”理解有误。阅读文本可知,本文在论证结构上属于总分关系,开篇第一段提出本文论述的话题“无论作为文学意象,还是作为文化现象,天地之间的象征,成为特别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其实,鲲鹏诞生时,并没有这种诗意的内涵”。从“始于魏晋”、“始于郭象”、“始于嵇康”可以看出,文章二三四段以时间为序,阐明鲲鹏如何从“有所待”转化为自由的象征,并指出转化的原因。分别从世俗化和诗意化两个层面论证鲲鹏意象的内涵转换。这三个文段在结构上属于并列关系,不是递进关系,它们和第一段构成总分关系。故“递进关系表述有误”。故选B。 3.C项,“重构了已被打破的心理平衡”理解有误。依据原文文句“通过对鲲鹏的哲学内涵世俗化、意象内涵诗意化的转换,试图重构已被打破的心理平衡”分析可知,原文是“试图重构”。还未发生,选项“重构了”是发生了,故此此项将未然当已然了。故选C。

【易错点快攻】

【易错点】不识命题者设置的陷阱

论述类文本阅读客观选择题的选项设置,命题人一般不会照抄原文语句,而是要“换一种方法”。正是在“换”的过程中,命题人有意地用了一些方法,改变了原意,以此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3

命题人设置客观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常用以下六种方法:

(1)删:删减。删减句子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

(5)漏:遗漏。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这种选项有很大的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对策】精准定位十大雷区

1.以偏概全(绝对化)。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2.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就是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

3.因果混乱(强加因果)。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4.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

5.主次颠倒。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6.混淆是非(肯定和否定颠倒)。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7.无中生有(信息遗漏)。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命题者故意在干扰项里设置原文没有的信息

8.混淆充分、必要条件。必要条件:只有……才 充分条件:只要……就 9.混淆程度深浅(范围大小)

10.偷换概念(张冠李戴)。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

4

考生误入歧途。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

【强化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拆还是不拆?这是城市化进程中必须回答的问题。以往推平村庄建设城市是常见做法,而伴随着反思和乡村价值的再认识,这个问题有了新答案。比如河南孟州的产业聚集区,没有拆掉莫沟村,而是引入乡建设计团队进行修复,在重塑村庄面貌的同时,让城市发展更有质量。这样的案例启示我们,城市化并不是“毁村”运动。

城市化是一个综合性过程,其中土地是关键因素。纵观中国城市化进程,不论是早期政策导向的人口聚集,还是改革开放中乡镇企业、外资企业繁荣带来人口激增,抑或是如今多元的城镇化模式探索,解决土地问题都避免不了“征地—补偿—拆迁”的循环。轰鸣的推土机铲平一个又一个村庄,鳞次栉比的高楼越来越密……据了解,近10年我国有90余万个自然村在城市化进程中消失,这意味着平均每天有80到100个村庄在版图上被抹去。有的城市决策者,以城市化的名义,毫无顾忌、毫不留情地把城郊众多肥沃的田地规划成楼盘,把许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村庄夷为平地。当然拆迁的确让不少村民一夜暴富,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土地利益纠纷、强拆等问题,这些问题是中国城市化从高速推进到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关卡。

拆字当头的确可以使城市短暂扩张,但损失的是城市长期发展的潜力和质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各州就通过立法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注重郊区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以风景如画的郊区环境吸引中产阶级居住,更形成了城乡一体、多元互动的城市发展格局。不可否认,在中国的不少地方还存在热衷于大广场、大马路、大高楼的城市化,这样易导致“钢铁建筑、水泥路面、千城一面”的出现。正因如此,河南孟州把乡村打造成城市发展亮丽名片的做法,提醒我们因地制宜做好城市规划、突出特色做好产业布局,乡村不仅不会成为城市化建设的“拦路虎”,更会为城市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在城市化进程中,乡村价值不容忽视。这种价值不仅是“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精神诉求,也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反思,更是对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的继承延续。安徽徽州的乡村古宅曾被当地人视为“废物”,在城市化进程中被铲除不少,但随着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再发现,当地从“破坏”变成“守护”,通过引入艺术家修复改造、区域村落的整体规划,让这些老宅子焕发了生机,使其成为当地文化旅游的宝藏。在不断发展的城市化浪潮中,乡村依然有着存在的意义,不论如何变化,不变的应当是对价值的坚守和对历史的敬畏。

城市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并不对立,二者可以相互促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实现“城

5

易错点01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不识命题陷阱(解析版)

想要成套本资料请加入大语文群找群主。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易错题易错点01论述类文本阅读之不识命题陷阱【典例分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无论作为文学意象,还是作为文化现象,鲲鹏都是自由翱翔于天地之间的象征,成为特别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其实,鲲鹏诞生时,并没有这种诗意的内涵。众所周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n12e5lo7a670et7c26i4qfr0177x6016hj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