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A(规范性附录)
环境空气PM10和PM2.5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数据记录和输出要求
A.1数据记录要求
PM10和PM2.5自动监测系统处理实时数据和定时段数据时,应采用的数据格式见下表。A.1.1系统应至少能显示并记录颗粒物的标准状态浓度、实际状态浓度、流量(实际状态)、标准状态累积体积、实际状态累积体积、环境温度、环境大气压、样气温度、样气湿度或露点湿度等实时数据。
A.1.2小时数据应至少记录该时间段内PM10或PM2.5的标准状态浓度、实际状态浓度、标准状态累积体积、实际状态累积体积、环境温度、环境大气压、样气温度、样气湿度或露点湿度的测量值,并且具备三个月以上数据存储能力。
A.1.3分钟数据应至少记录该时刻的环境大气压、环境温度、流量(实际状态)、样气温度、样气湿度或露点湿度的测量值,并且具备三个月以上数据存储能力。
A.1.4应统计记录当日小时数据的最大值、最小值和日均值,并且具备三个月以上数据存储能力。
表A.1数据时间标签一览表
数据时间类型
时间标签
定义
时间标签为数据采集的时
分钟数据
YYYYMMDDHHMM
刻,数据为相应时刻采集的瞬时值或1分钟测量均值
时间标签为测量截止时
小时数据
YYYYMMDDHH
间,数据为此时刻前一小时的测量均值
时间标签为测量开始时
日均值数据
YYYYMMDD
间,数据为当日1时至24时(第二天0时)的测量均值
描述与示例
201203210916为2012年3月21日9时16分00秒的瞬时值或9时15分01秒至9时16分00秒的测量均值2012032107为2012年3月21日06时01分至07时00分的测量均值。
20120321为2012年3月21日1时至22日0时的测量均值
A.2数据处理要求
A.2.1颗粒物标准状态浓度小时数据
颗粒物标准状态浓度小时数据按公式(A1)计算:
Csi?
mi?1000Vsi
(A1)
13
式中:Csi——监测仪第i小时颗粒物标况浓度,μg/m3;
mi——监测仪第i小时所采集到的颗粒物质量,μg;Vsi——监测仪第i小时的标准状态累积体积,L。
A.2.2颗粒物实际状态浓度小时数据
颗粒物实际状态浓度小时数据按公式(A2)计算:
Ci?1000i?
mVi
式中:Ci——监测仪第i小时颗粒物实际状态浓度,μg/m3;
Vi——监测仪第i小时的实际状态累积体积,L。
A.2.3采样流量转换计算
采样流量转换计算按公式(A3)计算:
Q273s?Q?Ba273?t?101.325式中:Qs——流量(标准状态),L/min;
Q——流量(实际状态),L/min;Ba——环境大气压力,kPa;t——环境温度,℃。
A.2.4颗粒物标准状态浓度日均值
颗粒物标准状态浓度日均值按公式(A4)计算:
C?n
C
si
i?1
s?
n
式中:Cs
——监测仪标准状态日均值浓度,μg/m3;
Csi——监测仪当日第i小时标准状态浓度,μg/m3;n——当日监测小时数(20≤n≤24)。
14
(A2)
(A3)
(A4)
附录B(资料性附录)
环境空气PM10和PM2.5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切割器性能要求和检测方法
B.1切割性能
切割性能测试可使用分流测试法、静态箱测试法,通过获得捕集效率与粒径的关系得到该切割器的50%切割粒径和捕集效率的几何标准偏差,并符合表B.1的要求。
表B.1切割效率指标要求
指标50%切割粒径捕集效率的几何标准偏差
PM10
Da50=(10±0.5)μm
σg=1.5±0.1
PM2.5
Da50=(2.5±0.2)μm
σg=1.2±0.1
B.1.1分流测试法
(1)将待测切割器去除进气部件,通过分流管连接流量适配器、待测切割器和气溶胶检测仪器,切割器应竖直放置。
(2)通过单分散固态气溶胶发生器发生单分散固态的气溶胶颗粒,实验粒子的粒径要求见表B.2。
表B.2实验粒子的粒径要求
序号
PM10实验粒子的粒径要求
3±0.55±0.55±0.59±0.511±1.013±1.015±1.017±1.0
PM2.5实验粒子的粒径要求
1.5±0.252.0±0.252.2±0.252.5±0.252.8±0.253.0±0.253.5±0.254.0±0.5
12345678
(3)采用气溶胶检测仪器(例如气溶胶粒径谱仪)分别测定切割器上、下游的气溶胶浓度。记录为C111和C211。
(4)分别依次生成表B.2中所列的8种粒径的雾化单分散固态气溶胶颗粒。重复以上操作,直至8种粒径的雾化单分散固态气溶胶颗粒测试完毕,得到C1ij和C2ij。
(5)重复上述操作三次,按公式(B1)计算得到8组24个捕集效率的数据。
?ij?
C2ijC1ij
15
?100%(B1)
式中:ηij——每个粒径点单次测量的捕集效率,%;
C1ij——切割器上游固态单分散颗粒物单次测量浓度,/m3;C2ij——切割器下游固态单分散颗粒物单次测量浓度,/m3;i——发生的气溶胶粒径点(i=1~8);j——每个粒径点测量的次数(j=1~3)。
(6)按公式(B2)分别计算得到8个粒径点捕集效率的平均值。
?i?
式中:?i??j?1
3
ij
3
?100%
(B2)
——每个粒径点捕集效率的平均值(i=1~8),%。
(7)按公式(B3)计算每个粒径点的捕集效率相对标准偏差Cvi,如果Cvi超过10%,则该粒径点的捕集效率测试无效。
Cvi?1?(??j?132??)iji?i
2?100%(B3)
式中:Cvi——每个粒径点捕集效率的相对标准偏差(i=1~8),%。
(8)将得到的8个捕集效率平均值与对应的气溶胶空气动力学粒径进行拟合,得出捕集效率与气溶胶空气动力学粒径之间的回归方程和曲线。通过回归曲线得出切割器捕集效率分别为16%、50%、84%时对应的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Da16、Da50、Da84,按照公式(B4)、(B5)计算切割器捕集效率的几何标准偏差σg,Da50和σg应符合表B.1要求。
?g??g?
Da16Da50Da50Da84
(B4)
(B5)
式中:σg——捕集效率的几何标准偏差,%;
Da16——捕集效率为16%时对应的粒子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μm;Da50——捕集效率为50%时对应的粒子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μm;Da84——捕集效率为84%时对应的粒子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μm。
B.1.2静态箱测试法
(1)将至少一台待测切割器安装到静态箱中,保证箱体密闭。
(2)通过单分散固态气溶胶发生器发生单分散固态的气溶胶颗粒,实验粒子的粒径要求见表B.2。
(3)使用气溶胶检测仪器(例如气溶胶粒径谱仪)测量静态箱中三个以上点位抽取的气溶胶样品粒径和浓度,确保静态箱内气溶胶浓度均匀。三个点的气溶胶浓度相对标准偏差≤10%,记录三点的气溶胶平均浓度C111。
16
(4)启动待测监测仪的采样泵,运行一段时间后,停止采样;使用气溶胶检测仪器测量待测采样器采集的气溶胶粒子浓度C211,按公式(B1)计算该粒径下气溶胶捕集效率η11。
(5)分别依次生成表B.2中所列的8种粒径的雾化单分散固态气溶胶颗粒。重复以上操作,直至8种粒径的雾化单分散固态气溶胶颗粒测试完毕,得到C1ij和C2ij。
(6)重复上述操作三次,计算得到8组24个捕集效率的数据。(7)按公式(B2)分别计算得到8个粒径点捕集效率的平均值。
(8)按公式(B3)计算每个空气动力学粒径点的捕集效率相对标准偏差Cvi,如果Cvi
超过10%,则该粒径点的捕集效率测试无效。
(9)将得到的8个捕集效率平均值与对应的气溶胶空气动力学粒径进行拟合,得出捕集效率与气溶胶空气动力学粒径之间的回归方程和曲线。通过回归曲线得出切割器捕集效率分别为16%、50%、84%时对应的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Da16、Da50、Da84,按照公式(B4)、(B5)计算切割器捕集效率的几何标准偏差σg,Da50和σg应符合表B.2要求。B.2
PM2.5切割器加载测试
切割器加载测试可采用静态箱加载测试法或实际样品加载测试法。B.2.1静态箱加载测试法
(1)将至少一台待测监测仪的切割器安装到静态箱中,保证箱体密闭。(2)使用多分散灰尘发生器,发生浓度为(150±10)μg/m3的颗粒物。
(3)将生成的颗粒物通入静态箱并充分混合,为确保静态箱内颗粒物浓度均匀,使用气溶胶检测仪器测量静态箱中三个以上点位的颗粒物浓度,其相对标准偏差应≤10%。
(4)启动待测监测仪,至少连续运行7d(每天≥20h),进行加载。
(5)加载运行完成后,将待测切割器按B.1进行切割性能测试。待测切割器切割性能指标Da50和σg均应符合表B.1要求。B.2.2实际样品加载测试法
(1)将待测PM2.5自动监测系统置于PM2.5浓度为(100~150)μg/m3的环境中至少连续运行7d(每天≥20h),进行加载。
(2)加载运行完成后,将待测切割器按B.1进行切割性能测试。待测切割器切割性能指标Da50和σg均应符合表B.1要求。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