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 - 图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4.1.3 收集站的服务半径不宜超过0.8km。收集站的规模应根据服务区域内规划人口数量产生的垃圾最大月平均日产生量确定,宜达到4t/d以上。 4.1.4 收集站的设备配置应根据其规模、垃圾车箱容积及日运输车次来确定。建筑面积不应小于80m2。 4.1.5 收集站的站前区布置应满足垃圾收集小车、垃圾运输车的通行和方便、安全作业的要求,建筑设计和外部装饰应与周围居民住宅、公共建筑物及环境相协调。收集站应设置一定宽度的绿化带。 4.1.6 收集站内应配置给排水设施。 4.2 垃圾转运站 4.2.1 垃圾转运站宜设置在交通运输方便、市政条件较好并对居民影响较小的地区。 4.2.2 垃圾转运量小于150t/d为小型转运站;转运量为150- 450t/d为中型转运站;转运量大于450t/d为大型转运站。垃圾转运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Q= (4.2.2) 式中Q——转运站规模(t/d); ——垃圾产量变化系数按当地实际资料采用,若无资料时,一般可取1.13-1.40; n——服务区域内人口数; q——人均垃圾产量(ks/人·d),按当地实际资料采用,若无资料时,可采用(0.8~1.8kg/人·d)。 4.2.3转运站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小型转运站每2-3km2设置一座,用地面积不宜小于800m2。 2 垃圾运输距离超过20km时,应设置大、中型转运站。 3 垃圾转运站用地面积应根据日转运量确定,并应符合表4.2.3的规定。 表4.2.3 垃圾转运站用地标准 转运量(t/d) ≤150 150~450 >450 用地面积(m2) ≤3000 2500~1000 >8000 与相邻建筑间距(m) ≥10 ≥15 ≥30 绿化隔离带宽度(m) ≥5 ≥8 ≥15 注:1 表内用地面积不包括垃圾分类和堆放作业用地。 2 用地面积中包含沿周边设置的绿化隔离带用地。用地面积可根据绿化率的提高而增加。 3 表中转运量按每日工作一班制计算。 4 当选用的用地指标为两个档次的重合部分时,可采用下档次的绿化隔离带指标。 5 二次转运站宣偏上限选取用地指标。 4.2.4垃圾转运站外型应美观,并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操作应实现封闭、减容、压缩,设备力求先进。飘尘、噪声、臭气、排水等指标应符合相应的环境保护标准。转运站绿化率不应大于30%。 4.2.5垃圾转运站内应设置垃圾称重计量系统,对进站的垃圾车进行称重。大中型转运站应设置监控系统。 4.3 垃圾、粪便码头 4.3.1 垃圾、粪便码头设置应有供卸料、停泊、调档等使用的岸线和陆上作业区。陆上作业区用以安排车道、计量装置、大型装卸机械、仓储、管理等用地。 4.3.2 码头所需要的岸线长度应根据装卸量、装卸生产率、船只吨位、河道允许船只停泊档数确定。垃圾、粪便码头岸线长度计算应符合本标准附录B的规定。垃圾、粪便码头岸线宜按表 4.3.2确定。 表4.3.2 垃圾粪便码头岸线计算表 船只吨位(t) 30 30 30 50 50 50 停泊档数 二 三 四 二 三 四 停泊岸线(m) 110 90 70 70 50 50 附加岸线(m) 15~18 15~18 15~18 18~20 18~20 18~20 岸线折算系数(m/t) 0.37 0.30 0.24 0.24 0.17 0.17 注:表中岸线为日装卸量300t时所要的停泊岸线,当日装卸量超过300t时用岸线折算系数计算。作业制按每日一班制。附加岸线系拖轮的停泊岸线。 4.3.3 垃圾、粪便码头所需陆上面积按每米岸线不应少于15m2配置。在有条件的码头,应有改造为集装箱专业码头的预留用地。码头应有防尘、防臭、防(垃圾、粪便、污水)散落下水体的设施,粪便码头应建造封闭式防渗贮粪池。 4.4 水域保洁工作基地 4.4.1 需要进行水域保洁的地区,可根据需要采用定点拦截设施、人工打捞船和机械清扫船。机械清扫船的数量可根据作业距离,按每25km清扫河道长度配置1艘清扫船。 4.4.2 水上环境卫生工作场所应按生产、管理需要设置,应有水上岸线和陆上用地。 4.4.3 水上专业运输应按港道或行政区域设船队,船队规模根据废弃物运输量等因素确定,每队使用岸线应为150~180m,陆上用地面积应为1000~1200m2,并应设生产和生活用房。

4.4.4 水上环境卫生管理机构应按航道分段设管理站。环境卫生水上管理站每处应有趸船、浮桥等。使用岸线每处应为120~150m,陆上用地面积不应少于1200m2。 4.5垃圾处理设施

4.5.1 垃圾处理设施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垃圾处理设施的设置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法规、规划和标准的规定。设施应设置在城市交通便利的地方,并应有利于减少对环境和居民的影响、减少工程建设投资、减少垃圾处理后产品和残渣的运输费用。

2 卫生填埋、焚烧、堆肥、回收利用等应按其相应的适用条件,并应在坚持因地制宜、技术可行、设备可靠、适度规模、综合治理和利用的原则下,合理选择其中之一或适当组合。

3 各类垃圾处理厂内外应种植绿化隔离带,厂内绿化率不应大于30%。 4.5.2 卫生填埋设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卫生填埋设施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 50337)、《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 17)、《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 l6889)的有关规定。

2 卫生填埋场应选择在地质情况较好的远郊,并与垃圾处理综合利用相结合。用地面积的计算应符合本标准附录C的规定。 4.5.3 焚烧处理设施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焚烧处理设施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 50337)、《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程技术规范》(CJJ90)、《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 18485)的有关规定。

2 垃圾焚烧产生的热能应回收利用。

3 当焚烧厂采用余热发电时,应考虑易于接入地区电力网,采用余热供热时,应靠近热力用户。

4.5.4 堆肥处理设施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堆肥处理设施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 50337)、《城市生活垃圾好氧静态堆肥处理技术规程》(CJJ/T 52)、《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的有关规定。

2 堆肥厂的厂址选择应考虑与垃圾填埋或焚烧处理工艺相结合,以便实现综合处理。

3 堆肥处理设施宜在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基础上进行高温堆肥处理。 4 堆肥产品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城镇垃圾农用控制标准》(GB8172)、《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处理厂技术评价指标》(CJ/T 3059)、《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GB 7959)的有关规定。 4.6 其他垃圾处理厂

4.6.1 可兴建生活垃圾分拣设施,对可利用物质(包括大件垃圾)回收或资源化利用。

4.6.2 根据地区条件,可在住宅区或宾馆、饭店、食堂等配置易腐垃圾生化处理机,减少后续处理量。

4.6.3 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可根据区域性总体规划设置区域性大件垃圾处理设施。

4.6.4 居民区和公共场所收集的有害垃圾,应集中收集后进行安全处置。 4.6.5 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储运场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专业规划,有计划地建设。

1 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储运场不得混入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 2 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应分类堆放,储运场地周围应设置不低于堆土高度的遮拦围挡,并有防尘、灭蝇和污水等污染控制措施。

4.6.6 其他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处理厂或特种垃圾处理厂的规模与用地面积,应根据处理量和处理工艺技术确定。 4.7 贮粪池

4.7.1 贮粪池应建在城市郊区。贮粪池的数量、容量及其分布,应根据粪便日储存量、储存周期和粪便利用等因素确定。

4.7.2 贮粪池应封闭并采取措施防止渗漏、气爆和燃烧。北方地区应采取防冻措施。贮粪池周围应视其规模设置围栏和绿化隔离带。

4.7.3 粪便的处理应逐步纳入城市污水管网,统一处理。在城市污水管网不健全地区,化粪池粪便可设置粪便处理厂或通过粪便预处理厂预处理后排入污水厂。

4.7.4 粪便处理厂用地面积根据处理量、处理工艺确定。用地面积应按表4.7.4规定计算:

表4.7.4 粪便无害化处理厂用地指标

处理方式

厌氧(高温) (m2/t)

厌氧-好氧 (m2/t)

稀释-好氧 (m2/t)

预处理 (m2/t)

用地指标 20~25 12~15 25~30 6~10 5 其他环境卫生设施 5.1 基层环境卫生机构的用地 5.1.1 基层环境卫生机构的用地面积和建筑面积按管辖范围和居住人口确定。 5.1.2 基层环境卫生机构的用地指标应按表5.1.2确定: 表5.1.2 基层环境卫生机构用地指标 基层机构设置数 (个/万人) 1/1~5 用地规模 310~470 万人指标(m2/万人) 建筑面积 160~240 修理工棚面积 120~170 注:1表中“万人指标”中的“万人”系指居住地区的人口数量。 2用地面积计算指标中,人口密度大的取下限,人口密度小的取上限。 5.1.3 基层环境卫生机构应设有相应的生活设施。 5.2 环境卫生车辆停车场 5.2.1市、区、镇应根据需要建立环境卫生车辆停车场。 5.2.2 停车场宜设置在服务区范围内以减少空驶里程,同时应避开人口稠密和交通繁忙区域。当停放车辆数量、大小不确定时,停车场可按2.5辆/万人规划设置。 5.2.3 环境卫生汽车停车场用地可按每辆大型车辆用地面积不超过150m2计算。 5.3 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工人作息场所 5.3.1 在露天、流动作业的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工人工作区域内,必须设置工人作息场所,以供工人休息、更衣、洗浴和停放小型车辆、工具等。 5.3.2 作息场所可单独设置或与其他环卫设施合建。作息场所的面积和设置数量,宜以作业区域的大小和环境卫生工人的数量计算。作息场所设置指标应符合表5.3.2的规定: 表5.3.2 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工人作息场所设置指标 作息场所设置数 (个/万人) 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工人 平均占有建筑面积 (m2/人) 1/0.8~1.2 注:表中万人系指工作地区范围的人口数量。 3~4 20~30 每处空地面积 (m2/人) 5.4 洒水(冲洗)车供水器

《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 - 图文 

4.1.3收集站的服务半径不宜超过0.8km。收集站的规模应根据服务区域内规划人口数量产生的垃圾最大月平均日产生量确定,宜达到4t/d以上。4.1.4收集站的设备配置应根据其规模、垃圾车箱容积及日运输车次来确定。建筑面积不应小于80m2。4.1.5收集站的站前区布置应满足垃圾收集小车、垃圾运输车的通行和方便、安全作业的要求,建筑设计和外部装饰应与周围居民住宅、公共建筑物及环境相协调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mk0x9td729ersa9r12u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