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代文明是礼乐文明,礼乐的承载主体就是君子
? 什么是礼? “礼教吃人”的看法还是有所偏颇的。礼是规范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则。礼是客观的规则,而道德是我们的一种心灵状态。我们可以说道德是礼的基础,但礼不等于道德。 ? 礼与法律的关系:
区别:礼不是由某个人或某个立法机关来制定的。礼则是依靠习惯性形成的(自然产生)。
礼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礼规定人的一切行为,所有人的行为都在礼的约束和规范之下(包括之下)
? 礼(尤其在“三代”)常伴随着仪。礼,分为经礼、仪礼。经礼规范君臣关系,涵盖今天的民法、宪法、行政法等。仪礼规范公私生活之仪节,涵括今日之各种礼仪。 ? 中国之所以被称为礼仪之邦正是因为礼乐文明。
?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见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行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礼记·乐记》
? 人要生活,必须从外界获取物质,物欲是必要的,但物欲不如
节制,人就被同化为物了。
“是故,先王制礼乐,人为之节。”用礼乐来节制我们的欲望。 ? 礼的功能(1)节制自己的欲望 (2)节制自己的感情 (3)节制的目的:让我们和他人形成和谐关系,“礼之用和为贵”,让人与人之间处在协调的状态,“和而不同”。 ? 人与人之间的协调是以不同为前提的
一、“礼”与“法律”的区别
法律是有具体范围的,它可以再细分为宪法性法律、行政性法律、农商性法律;
而礼则是无所不包的,所有的法律均在礼的条目之中。 二、关于经礼
①经:指根本,最重要的东西 。 ②六经:
具体是《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 ③经礼的作用:
规范君臣关系的结构,规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它是礼的基础和骨干。
④经礼的形成:
从习惯中产生,在君给臣的策命书之中形成。
【补充——习惯法的思维方式:先例构成法律,即处理各个
问题的做法自动形成法律,这是立法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本节课的讨论中,“先例”可以是先王的誓词、先王的策命书、先王所立之制度】 三、“六经皆礼”
孔子早年删述诗、书、礼、乐,皆为先王之政典。 《诗》的功能是记录礼。诗所言皆是君子所行,人们读诗之后就自觉地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
孔子晚年作《春秋》,所记为先王之“故”事,也即礼之先例。可以说,《春秋》就是礼的汇编。
一、概述: 仍旧对比看待“礼”与“法律”
我们要用现代的法律的观念理解三代之时的礼。
礼的执行也就和当今法律的执行类似,主要依靠人们的自觉遵守。
礼是更完备的法律体系。
二、礼的强制执行问题(礼的执行机制)
①以当事人的自我执行为基础
? “太上责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
—《礼记· 曲礼》
“礼尚往来”强调了人际关系中权力与义务的对称性。
—
在受到欺辱时,人们可以采取报复手段,以此惩戒那些违反“礼”的要求、做不到“礼尚往来”的人,由此实行礼的自我执行。
②第三方强制执行(政府帮助执行): 公共的强制执行机制便是“刑”。
国家诞生的标志就是:确立一个公共权威,可以对破坏社会秩序的人实行强制手段。
一、“礼”的作用与礼治
在礼的规范下,人与人之间形成了“和”的关系。
在礼的作用下,人们之间“连而不相及也,动而不相害也。”即大家互动合作,有保有各自的空间;大家保持互动,但又不危害别人。在这样的关系中,人事自由的,因而社会秩序也是自由的。
礼治所塑造的社会秩序就是宪政的社会秩序。早在三代,祖先们就践行了法制和宪政,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二、对比
英格兰普通法:在西方国家的法学中,普通法最早是指英国12世纪左右开始形成的一种以判例形式出现的适用于全国的法律。普通法是根本法以外的其他法律,它不得和根本法相抵触。
普通法和礼都是习惯法。
【补充——三大法系:欧洲大陆法系、英美普通法系、中华法法系。】
三、礼的特征:
① 没有人可以按照自己的个人意志制订礼
② 每个人均在规则之下;礼覆盖所有人,包括君。
? 礼不仅抽象规定人们的义务和权力,也规定了人们在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时应使用的礼节,仪礼就是关于公私生活之礼节的规范
? 仪节的两种表述:① 通过器物:按身份地位来分配(器具服饰均为仪礼的表现方式)
② 人的身体动作
? 三代礼乐文明之中,仪礼是最重要的,如古人的婚礼: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还有男子冠礼、女子及笄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