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第八章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八章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案例一

什么样的亲子关系更有利于母子身心的发展 ——哈罗等人的依恋实验 【实验一】探究婴儿与母亲之间的亲密接触和依恋情绪

美国心理学家哈罗于1930年在威斯康尔麦迪逊大学做的关于恒河猴(94%的基因与人类相同)的依恋实验是比较著名的亲子实验之一。哈罗及其助手设计了两只不同的代理母猴,一是铁丝母猴,它的身体由铁丝编成,胸前装了一个奶瓶,能够给幼猴哺乳。它的体内还装了一个灯泡提供热量。另一只是布母猴,它的身体由木头制成,身上裹着厚厚的海绵和毛织物,体内装了一个供暖灯泡,它能为幼猴提供一个温暖舒适的环境。它的胸前同样也装了一个奶瓶,能给幼猴哺乳。在实验中,哈罗在笼子里放置了一些令幼猴害怕的东西,如玩具熊等,看幼猴有何反应。幼猴看到那些令它害怕的东西后飞快地跑向布母猴,紧紧地拽着它,寻求安慰和保护。在陌生环境的实验阶段,哈罗又将幼猴放置在一间陌生的小房间里,里面放了许多物品。哈罗分别安排了三种不同的情境,观察幼猴的反应。一是布母猴在房间里,二是铁丝母猴在房间里,三是二者都不在。哈罗发现,当布母猴在场时,幼猴会立刻扑到布母猴的身上,用身体蹭它。过一会儿后,它开始尝试触碰这些物品,然后又迅速返回布母猴身边,如此循环往复。但是,当铁丝母猴在场或者二者都不在时,幼猴就变得焦躁不安,非常害怕和恐惧,与布母猴在场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以上研究结果可知,对于幼猴来说,虽然铁丝母猴与布母猴一样能够喂养,但却无法提供幼猴成长所需要的安全、温暖的环境,无法给予幼猴触摸与安抚。当幼猴紧张、害怕时,它会第一时间扑向布母猴寻求保护,在陌生的环境里,它也会把布母猴当成安全的基地。以它为中心向外探索陌生的世界,然后回到“母亲”的怀抱。可见,对幼猴来说,接触安慰才是依恋形成的主要因素。

【实验二】探究母子最早接触时间的不同带来的差异

瑞典医学工作者唐·沙桐曾为此做过实验。实验分两组进行。一组按医院通常的程序进行生产:婴儿生下来后给他量体重,进行一系列的处理(30分钟),然后把婴儿交给母亲看一眼,之后抱走,放进新生婴儿室,使母婴分开。另一组设定了母子接触的时间。婴儿出生后,进行6分钟左右的必要处理,然后让他趴在母亲的肚子上,之后用毯子盖住婴儿和母亲的腹部。接触约15分钟后,按医院通常的程序进行处理,把婴儿放进新生婴儿室。之后的情况与条件和第一组一样。这15分钟的差距是如何反映在母亲和孩子身上的呢?唐·沙桐对这两组母婴的情况进行了追踪调查。 结果表明,这两组母婴在两年后还因这15分钟而存在差距。和新生儿有过15分钟接触的母亲常常爱抚婴儿,抱婴儿,亲婴儿,对婴儿说话等。和新生儿没有接触就分离的母亲则很少爱抚婴儿,对婴儿的清洁过分敏感,总担心婴儿尿湿了尿布。而且,在抱怨带孩子烦人、带孩子辛苦的问题上,二者也有明显的区别。

【实验三】探究早期母子亲密接触对母亲心里成长的作用

森永良子先生是日本著名的儿童心理专家。1976年,他着手以狗为试验对象来研究母狗是否存在心理临界期以及了解母狗和小狗的相互关系是否会影响到小狗在狗群中的生存问题。实验从母犬——蒂罗生孩子开始。蒂罗一共生下12只小狗,最后活下来5只。到第12天的时候,森永先生把一只叫小甜饼的小狗从蒂罗身边抱走,放到自己家里养三个星期,这么做是为了了解母狗和小狗隔离后所造成的影响。小甜饼虽然很难养,但是经过森永先生的精心照料,三周后,已被养成了一只聪明伶俐的宠物狗。之后,小甜饼重新被送到母亲蒂罗的身边。当其他在母亲身边长大的兄弟姐妹在母亲身上吸奶时,小甜饼站在一旁远远地看

着。过了好一会儿,它才过来。结果蒂罗拒绝它,并用低低的吼叫威吓它,不许它过来喝自己的奶。第四天,小甜饼趁蒂罗不注意,吮上了妈妈的乳汁。蒂罗发现后,又对小甜饼进行了威吓。不过后来还是默认了小甜饼,允许它吸奶。但是,与其他在母亲身边长大的兄弟姐妹相比,小甜饼明显受到了歧视,因为它从来没有得到过母亲的亲吻。也许是小甜饼还记得妈妈的缘故,所以它向妈妈撒娇。可是,不管它怎样撒娇,母亲蒂罗就是不接受。三周的分别决定了母犬的心理变化,同时也使小甜饼有别于其他的兄弟姐妹。

以上三个实验都围绕着一个主题——什么样的亲子关系有利于母子身心的发展?孩子一出生首先接触到的就是自己的父母,早期亲子关系是孩子降临于世后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孩子对父母的依恋,通常表现为:孩子将其多种行为,如微笑、哭叫、注视、依偎、追踪、拥抱等都指向母亲;喜欢与母亲在一起,在母亲身边感到轻松,与母亲分离感到焦虑、紧张不安;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会寻找母亲,在遇到陌生人和处在陌生环境中感到恐惧、焦虑时,母亲的出现会使其感到安全。当然如果孩子与父亲交往的时间多,也会形成对父亲的依恋。早期亲子关系远远不像俗话所讲的“有奶便是娘”那么简单而直接,以上三个实验就给予了我们最好的解释:孩子出生后,不仅要给予物质的满足,还要经常地给予爱的抚慰和触摸,良好的早期依恋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妈妈温暖的怀抱才是孩子最好的成长港湾。早期依恋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案例二

米米是不是讨厌妈妈

小班幼儿离园的时间,教室门口已经有家长在等候,有几位家长在窗户边探头张望。 米米离开自己的座位向门口跑,随即米米又退回了自己的座位,一副瘪着嘴欲哭的表情。 妈妈推门进来,抱起米米。 “婆婆呢?婆婆?” “婆婆在家呢。”

“不要不要,我要婆婆接!”米米哭了。 “婆婆的脚扭了,不能走路,妈妈带你回家。”

“没有,没有,我要婆婆来带我!!”边哭闹边推妈妈。 妈妈耐心地讲着。米米越哭越厉害。 面对越来越多的家长,妈妈一脸尴尬。终于,妈妈失去了耐心。“你不想跟妈妈回家就一个人呆着,我走了。”妈妈生气地放下米米,装着要离开。米米哭得更厉害了。束手无策的妈妈满脸祈求地望着站在教室门口的林老师。

林老师走到米米身边,轻轻地拍着米米,拥抱到怀里,边给米米擦眼泪边说:“米米乖,米米不哭,让老师来帮助你,好不好?”“好!”米米抽抽搭搭地说。

“米米现在很伤心吧?你告诉老师,是什么事情让米米这么伤心呢?”这话问到了伤心处,还没等老师说完,米米又大声地哭了起来,“我不要妈妈带我回家,我要婆婆带我回家。”

“噢,老师知道了,米米每天跟着婆婆,最喜欢婆婆,幼儿园里呆了一天,最想见到婆婆,是不是?”这可说到了心坎儿了。“是。”

“妈妈说,婆婆的脚扭了,不能来带米米了,我们先跟妈妈回家,快点见到婆婆,好吗?” “不要不要,婆婆脚没扭,早上是婆婆送我来的,我要婆婆。”

“噢,是这样。那我们先给婆婆打个电话,老师也想知道婆婆的脚到底怎么样了,好吗?” 米米在林老师说出“打电话”开始,嘴巴里就不停地答着“好,好”,同时,哭声停止了,情绪也慢慢地平静下来了。

林老师带着米米打电话。米米对着电话说着,脸上阴转多云。

来到妈妈身边,脸上竟有了笑容,“快回家看婆婆!”妈妈如释重负。

导致米米产生消极情绪的原因是什么?老师是怎样使米米产生情绪转变的? 1.消极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婆婆没有来接米米

其实许多在成人眼里算不得什么的事情,在孩子幼小的心里往往是很大的压力,成为他们消极情绪的源头。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由于受生理、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幼儿一旦产生消极情绪,便难以自我排遣,往往需要借助外界力量才能得到较好的控制与调节。而米米的妈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2.消极情绪产生的间接原因:对婆婆的依恋情节

从满月开始,米米一直由婆婆喂养,连晚上睡觉都跟婆婆,在婆婆的长期呵护中,获得了牢固的亲情依恋,而妈妈与他的亲子关系非常单薄。从亲情这个角度来看,前面场景中的妈妈的尴尬难堪是妈妈自己造成的,因为与孩子的相处、照顾太少,交流沟通缺乏,致使与孩子的亲和力远远弱于婆婆。

3.教师的“认同”是消极情绪的“氧化剂”

妈妈的恐吓对米米来说无济于事,“主动移情说”认为:在日常社会中许多孩子都明显地表现出主动移情的倾向,主动移情的迫切冲动,就会导致痛苦和气恼,或者掉眼泪。孩子的主动移情无论是痛苦还是快乐,在获得关系对象的接纳之后,他们会感到满足和幸福。而米米之所以伤心流泪,是因为妈妈拒绝移情,而老师的拥抱、抚摩、擦眼泪等安抚动作以及温柔的认同的话语,其实就是接纳了米米的移情,从而使他的兴奋点逐渐减弱。处理时,老师对孩子的做法和行为不随便指责,对孩子的情绪不冷漠轻视,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感受孩子的感受,体验孩子的体验,采用角色对等的语言,如“哦,你一定很伤心……”,“如果是我,我也会很伤心”等等,来缓冲矛盾,从而使米米接纳了老师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的“认同”转变、稳定了米米的情绪。

案例三

兰兰到底是害羞还是耍脾气

兰兰是个5岁的女孩,她会经常对爸爸说:“我很想念你哟,你能不能早些回来呀?”早晚她都会亲吻爸爸;她会把在幼儿园里发生的事对妈妈说,哪怕是些很细微的事。她会为下班的爸爸放鞋子,会拿着与妈妈一同去买回来的大包小包物品上楼梯。会和爸爸、妈妈玩在幼儿园玩过的游戏,表演节目给爸爸、妈妈看,自觉地练琴和照老师吩咐的去做练习。当父母带兰兰外出时,兰兰却和在家里截然不同,任父母怎样哄她,她都不爱说话,她也不愿意向叔叔、阿姨问好。因而,妈妈下了个结论:兰兰很害羞。虽然兰兰在家里也经常提起叔叔、阿姨,但在和叔叔、阿姨一起用餐时,她却一脸不高兴的样子。妈妈去打听兰兰在幼儿园的情况,老师说兰兰每天都第一个到幼儿园,很乐意当老师的小助手,为小朋友做这做那,也喜欢画画、弹钢琴、跳舞,几乎是班里数一数二的能干孩子,老师经常让她表现自己,让她锻炼胆量。可是,她见了叔叔、阿姨不主动打招呼,在外面进餐时总没有好表现的情况一直没有多大的好转。

点评:从兰兰种种表现来看,她并不是害羞,而是在耍脾气,希望父母、叔叔、阿姨更关注自己。从幼儿心理发展的角度分析,兰兰是个自我意识发展比普通孩子快的孩子,她观察细致、情感细腻、好胜心也很强,特别在乎别人关注她、哄她开心。甚至可以说,她较懂事,会分析成人的各种表现。从儿童的智力发展和情商发展的角度来看,兰兰的智力发展较好。智力是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的综合。由于兰兰的智力水平较高,因而给老师和父母的印象都特别好。在父母的眼中,自己的孩子总是最棒的。兰兰的父母认为她只是害羞,无疑为她的不良表现找到了理由。其实,兰兰的情商发展水平是远远低于智商发展的。情商的发展包括五方面的能力:(1)了解自己情绪的能力;(2)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3)以自己情绪激励自己行为的能力;(4)了解别人情绪的能力;(5)与别人友好相

处的能力。因而,兰兰并不具备第2至第5种能力,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将会影响她的健康发展。

心理辅导要点:分析对兰兰的教养方式不难发现,兰兰的父母存在重智商、轻情商的偏差,对孩子发展情况认识不足,把耍脾气误看做害羞;分析兰兰成长的家庭环境,那是个四口之家,奶奶、妈妈都对兰兰过分关注,都想着种种办法照顾她、逗她。很多事情她自己也能做好的,可是妈妈不让她做。她的自我意识特别强,成长的愿望也强,尤其在与家人以外的人在一起时,她内心是想表现自己的,却感到父母都太小看她了,于是把这个不满的情绪发泄出来,实际上,她在耍脾气。要对兰兰进行辅导,关键在于父母应该做到:(1)学习有关幼儿情商发展的知识,认识情商的发展对孩子成长的意义,正视孩子情商发展不良的事实。(2)不再给孩子以“害羞、胆小”的理由,应该让她正视自己内心感受,学会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而不是逃避,采取“发脾气”的形式。要让孩子意识到,变相地表达情感,没有人能猜到,也不利于交往和成长。(3)相信孩子能照顾自己,不要给她过多的关注,以致让她感到太受束缚。而是适当地对她进行冷处理,然后巧妙地引导她达成父母对她的期望。例如,当她面对客人不打招呼、不愿吃饭时,父母不去劝说她,而是告诉客人“她过一会儿就会自己向你问好的”,“她过一会儿就会自己吃饭的,而且吃得很快”。当她有一点转变后,再鼓励和配合她,让她自己选择吃什么,而不是总让妈妈安排她吃什么。(4)在日常相处的时候,用评价别的孩子的方法,引导她懂得,能控制自己情绪的孩子是更让人喜欢的,激发她在外人面前展现自我的愿望。(5)与老师配合。当发现她在控制住自己情绪,乐于表达自己的快乐,有适合于各种场合情绪的反应时,就让老师单独鼓励她、暗示她继续做好。总之,父母应该对孩子经常在同一种情况下耍脾气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这是情商发展不良的一种信号。只有运用适当的方法,巧妙地加以引导,帮助孩子走出以我为中心的误区,积极地接纳别人,树立健康的自我意识,才能使孩子的人格得到健全的发展。

发展幼儿情绪情感的游戏举例

1.半边脸

目标:帮助幼儿认识情感并使幼儿理解他人的情感。

准备:若干不同基本情绪情感(如快乐、悲哀、生气、害怕等)的人物脸部照片,再把每张脸剪成两半,粘在硬纸板上。

玩法:让幼儿看每幅照片,然后让他们猜照片上的人是什么情感;再让他们看另一半,看看他们猜得是否准确;把两半脸拼到一块,请幼儿说说在什么情况下会有这样的表情和情绪。

2.情感之声

目标:帮助幼儿理解情感并清楚地意识到别人的情感。

准备:录音机和磁带。录下幼儿表达不同情感的声音,如快乐的笑声、悲伤的哭泣、气愤的吼叫等;也可录下用不同情感表达的同样一句话,如“他来了”、“你瞧瞧”。

玩法:播放录音让幼儿判断每种声音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请幼儿编一个故事,说说这个人为什么有这种情绪。

3.你生病了吗?

目标:让幼儿体验并表达不幸,学会关心和安慰别人。 准备:小被子。

玩法:请一个幼儿躺在小被子上,让他假装生病,回想自己生病的情形并表现出来;其他幼

儿轮流用温柔的声音和轻柔的动作做一些照顾病人的事情,询问别人感受,并进行安慰;换别的幼儿假装生病,继续游戏。

第八章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第八章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案例一什么样的亲子关系更有利于母子身心的发展——哈罗等人的依恋实验【实验一】探究婴儿与母亲之间的亲密接触和依恋情绪美国心理学家哈罗于1930年在威斯康尔麦迪逊大学做的关于恒河猴(94%的基因与人类相同)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m3vq9x0q252amw9lhr375cln2z0hr008d3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