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归纳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导论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

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1842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①科学性: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革命性: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是革命的无产阶级;

③实践性: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观点;

④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⑤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时代产物,随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4.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要有怎样的态度和掌握怎么的科学方法?

①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③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维与存在,谁是世界的本原的问题。即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准。

2.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物质范畴: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什么意义?

①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

②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③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④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⑤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意识的(含义)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自然界长期发展

的产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马克思说的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5.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6.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7.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主要有: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8.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

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事物的不同性质。

9.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中国有自己特色的国情,要把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

10.矛盾分析方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方法论上的体现,矛盾

分析法要求要善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矛盾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把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方法,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

11.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思维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战略

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1.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的认识产生和

发展的基础,也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 2.实践的三种基本类型

①物质生产实践。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②社会政治实践。社会政治实践是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 ③科学文化实践。科学文化实践是创造精神文化产品的实践活动。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唯物论

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4.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恩格斯:“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哪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①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②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6.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①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7.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8.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

式,社会心理是低层次的社会意识,是自发的、不系统的,不定型的社会意识,表现为人们的感知,情绪,情感,心态,习俗等,以感性认识为主;社会意识形式是高层次的社会意识,是自觉的,系统的定型的社会意识,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

艺术,宗教,哲学,科学等,以理性认识为主。社会意识形式以社会心理为基础,并对社会心理起指导和影响作用。在社会意识形式中,又有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分,意识形态是指反映社会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的社会意识,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非意识形态是指不具有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性质,不反映特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不服务于特定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特定阶级。

3.社会基本矛盾(唯物史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1)这两大矛盾为什么是社会基本矛盾?

①这两对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

②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4.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①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②科学革命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③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a.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b.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c.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④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科技革命把人们带入了信息时代,为人们提供了处理,存储和传递信息的手段,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⑤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⑥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科学技术像一柄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1.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的基本规律。

(1)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价值规律贯穿于商品经济的全部过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2)价值规律的作用 积极作用

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是按照由社会必要时间所决定的社会价值进行交换的;

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作用:

①导致社会资源浪费; ②阻碍技术的进步 ③导致收入两极分化; ④可能导致垄断产生。

2.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资本主义生产的

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3.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

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者创造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m'=m/v.剩余价值和雇佣劳动者的可变资本相比。

4.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本质: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要相比的绝对过剩。

6、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7. 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8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1. 垄断资本主义本质:是资本主义统治的工具

2. 为什么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①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 ②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

③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要长期过程;

④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政策,也可能使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暂时的挫折,出现暂时的倒退,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总趋势则是必然的历史趋势。

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1.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七章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1.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和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现实的运动,而且是一

种未来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①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②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③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3.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①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根本依据;

②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肩负着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世界的历史革命;

③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

④社会主义社会要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为生产的根本目的;

⑤社会主义社会要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适应按劳分配原则; ⑥社会主义社会要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⑦社会主义社会必然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⑧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始终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⑨社会主义社会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全面进步,并最终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3.如何正确把握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①坚持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

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通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③从时间上看,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是最终理想与阶段性理想的关系; ④从层次上看,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是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关系,我们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也是我们党的最高行动纲领。

⑤从范围来看,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也是全人类理想与全体中国人民理想的关系,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全人类解放的共性,是面向全人类的,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要是面向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成员的,是全中华儿女和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

⑥总之,不能用简单化的态度来对待它,而是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把握和处理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归纳

导论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2.1842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lvxe4tsst48fsc2a7r62i4cx3q5al00q4e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