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实践中学阅读,提出问题学语文
在阅读实践中学阅读,提出问题学语文 提要
新课程的语文阅读教学,要按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努力做到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培养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认真读书和合作学习、讨论交流中解决问题。 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 阅读实践 提出问题
听了八里村小学韩琳霞老师上的一节新课程实验二年级的语文课,我们觉得语文课就应该这么上。
这节课上的《可爱的娃娃》,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语文》二年级上册“13•诚实”主题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讲的是活泼快乐的小姑娘珍妮偷偷拿了工艺馆里的一个可爱的娃娃,变得不快乐了。她觉得人们都在用眼睛盯着她,好像在问她,甚至不敢回家,大雨淋湿了她。第二天,妈妈带着珍妮去承认了错误,她又和从前一样活泼快乐了。 韩老师的这节课主要有这样两个特点。
1.努力做到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培养识字能力、阅读能力 实践性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
第 1 页
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还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韩老师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有层次地组织学生的读书活动。这节课中,学生几乎用了三分之二的时间自己读书,他们通过自己的读书实践,理解课文内容,不断加深体验,不同程度地“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韩老师是这样安排学生的读书实践活动的: 第一个层次,熟读课文,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听故事引入本单元主题、板书课题后,韩老师问学生:“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纷纷提出问题。韩老师贴出可爱的娃娃的图片,用学生的问题问学生:“可爱的娃娃在哪儿?是谁放的?”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读了一会儿后,从学生的汇报中我们知道他们有的读了两遍,有的读了三遍,还有的读了四、五遍。在琅琅读书声中,我们看到学生都读得那么认真,就是有个别学生读得不那么流畅,也十分认真。学生汇报自己读了五遍的,很高兴;汇报自己读了两遍的,也很高兴,还透出那么要加把劲的神态。我们看到韩老师闪着鼓励的目光。她对读的要求也不高,只要熟读课文,而且尊重差异。这一过程中,韩老师并没有急于让学生回答问题,最后也没有回答问题。我们想,大概韩老师认为学生
第 2 页
对课文整体感知已在不言中了。 第二个层次,读通课文,认会生字。
先指着课文听录音,注意不认识字的字音。然后,同桌互读课文,把不认得的字读一读。接着,学生读自己生字卡片上的字,读老师出示的生字卡片上的字并组词,开火车读生字、组词。在这个过程中,几乎全班同学都站起来认读了生字,组了词,学生读错的字,也都及时纠正。最后,由四个同学分别读自己想读的段落。这个过程中,重点是认字,但是学生的读书也是进一步感知内容。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认字,充分利用汉字的意会性特点,体现了语文学习的整体性。认字已经不是单纯的为认字而认字,而是一边认字一边接受着课文和汉字丰富人文内涵的熏陶感染,同时也有利于对字的音、形、义的整体把握。在这里,韩老师把读的要求定位在“读通”,就是正确流利地读。由于学生在课前准备中已初步读了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在第一个层次中多次读了课文,学生在读书过程中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认了字,再加上韩老师注意到渗透性识字,不限制学生只认本课要求认识的字,所以最后从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来看,要求是达到了。 第三个层次,质疑提问,讨论交流,读懂课文。
朗读自己想读的段落时,全班有许多同学都要求让自己读。四位同学读完了,更多的同学举手要求让自己读。于是韩老师让想读的同学站起来齐读,都想一想:“你提出哪些问
第 3 页
题?”齐读后,一个个问题提出来了,不乏有价值的问题。这一过程中,学生自觉地一边读书,一边提出问题,还一边思考着问题,甚至迫不及待地回答了出来。可以看出孩子们已经读了进去,不少人和故事中的人物心灵相通了,做到了和文本对话。这种境界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吗?
韩老师并没有浅尝辄止,而是利用学生提出的问题,把读书引向深入。她贴出放大了的插图,问学生:“为什么珍妮拿到了可爱的娃娃,反而不快乐了?”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讨论,再推举代表汇报。代表们的汇报发言富有个性,是小组里同学之间,学生和文本对话的结果。交流汇报又是在全班范围里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理解了“心惊肉跳”的意思,明白了珍妮为什么觉得人们都盯着她,她为什么不敢回家,更认识到她其所以不快乐,是因为自己不应该拿工艺馆里可爱的娃娃。这种交流和对话不仅仅培养着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更是思想的启迪,健康情感、价值观的养成。这种交流和对话的过程,充满了人文精神,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
当然,我们也觉得这节课学生的读书前边展开得比较充分,在讨论交流中紧抠课文深入读书不够。讨论“妈妈说她了没有”时,没能让学生进一步展开想象。课后和韩老师交流中,韩老师说:“前边用的时间多了,到了后边就仓促了,就不敢让学生再读书了。”这的确``需要改进。
第 4 页
低年级学生阅读课文,一般可以按“读准——读通——读懂”这样几个层次进行。首先是把课文读得正确,在读中认会生字。接着是熟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流利,达到读通。学生读准和读通的过程也是和文本之间的对话,也有对课文的初步感知和理解。在此基础上的读懂课文,就是质疑问难,抓住重点,读书讨论交流,进一步品读课文,诵读课文,从而实现较深层次地与文本的对话。这节课第二个层次读通课文的重点似乎是读准。如果韩老师能按“读准——读通——读懂”的层次安排指导学生的自读自悟,不仅可以后半节课给学生留下读书的时间,而且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认真读书和合作学习、讨论交流中解决问题
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从本质上讲,问题是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问题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并贯穿于学习的始终,学生通过问题来学习;同时学习过程也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这里,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习不仅仅是主动的语文学习,更是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和追求真理
第 5 页
在阅读实践中学阅读,提出问题学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