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探究题
1小杨往NaOH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溶液无明显变化,他和小组同学以“酸与碱能否发生反应”为课题进行了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1)小杨向NaOH溶液中先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振荡,再滴入稀硫酸,观察到溶液由 色变为无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继续往上述试管逐滴滴入NaOH溶液,不断振荡,如果观察到 现象,证明滴加的稀硫酸过量。 (2)小杨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测得溶液pH为10,向该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稀硫酸后,测得溶液pH为9,证明酸碱能发生反应。经过讨论大家认为小杨的实验不能得出酸碱能发生反应,请分析其理由并改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3)按照“证明反应后NaOH消失了”这个角度,同学们又设计了实验二,利用NaOH溶液、CuSO4溶液、稀盐酸同样证明了酸和碱能发生反应,其中试剂丙是 。 2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实验室常用药品(或溶液)对“NaOH溶液与稀盐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进行探究。
知识卡片 氯化钠溶液显中性。氯化铜易溶于水。 实验探究
(1)方案Ⅰ:某同学先向试管中加入约2 mL NaOH溶液,再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然后慢慢滴入稀盐酸,边滴边振荡,直至溶液恰好变为无色。 ①实验结论
。
②从微观的角度分析,该反应的实质是 。
③在滴入稀盐酸的过程中,若观察到有少量气泡出现,请分析产生气泡的可能原因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方案Ⅱ:
实验步骤
取2 mL NaOH溶液于试管中,滴
实验现象 若
稀盐酸过量
结论
入一定量的稀盐酸,振荡后加入镁条 若没有明显现 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象
反应
实验反思(3)另有同学提出方案Ⅱ不能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其原因是 。
(4)除以上方案外,下列哪些物质单独使用,也能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填序号)。 A.铜片 C.氧化铜
B.pH试纸 D.紫色石蕊试液
3. 蔗糖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质,某兴趣小组对“蔗糖的组成”进行了探究。
[作出猜想] 小组同学认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葡萄糖和氧气,葡萄糖进一步转化为蔗糖,故蔗糖中一定含有碳、氧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实验验证] 方案一:小明将蔗糖在氧气中燃烧,检验到生成物中有水和二氧化碳,得出结论“蔗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小刚认为该方案不合理,只能说明蔗糖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不能确定是否含有氧元素,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二:小刚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开始先通入一会儿氮气,然后关闭弹簧夹,点燃酒精灯给蔗糖加强热。
(1)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现,说明蔗糖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2)观察到硬质玻璃管中残留有黑色固体,他猜测该黑色固体是单质碳,并继续利用图中装置,另选试剂进行了验证单质碳的实验。实验过程和现象如下:
实验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燃酒精灯 实验现象 ①硬质玻璃管中的黑色固体剧烈燃烧,发成白光;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上述实验过程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 蔗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拓展交流] (1)方案二中,先通入一会儿氮气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查阅资料得知蔗糖的化学式为C12H22O11。小红发现:蔗糖分子中氢原子数目是氧原子数目的2倍,但是,蔗糖中氧元素质量却是氢元素质量的8倍。导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学了生活中常见盐的性质以后,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开展了测定Na2CO3和NaCl混合固体中Na2CO3含量的探究实验,他们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
(1) 如图甲所示(铁夹夹持的仪器是注射器),把一定量的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反应后,测定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同学提出用图乙代替图甲中的收集装置,则所测气体的体积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有同学对乙装置中的缺陷提出三种改进方案: A方案:将广口瓶中的水改为饱和CO2的水溶液; B方案:将广口瓶中的水改为氢氧化钠稀溶液;
C方案:在广口瓶中的水面上覆盖一层植物油。你认为错误的方案是________(填序号),广口瓶内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结果________(填“有”或“没有”)影响。
(3)小宁同学用图丙装置测定CO2的质量。则图丙实验装置主要存在哪些缺陷?这些缺陷对
实验结果有何影响?请写出其中两点主要缺陷及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生石灰常用作食品干燥剂,其包装上除了表明主要成分为生石灰外,还提醒了人们注意不可食用、不可浸水、不可开袋、儿童勿碰。甲、乙两同学想知道刚从食品袋中取出的生石灰的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 生石灰干燥剂中含有哪些物质?
[猜想与假设] 猜想Ⅰ:含有氧化钙(CaO)、氢氧化钙[Ca(OH)2];猜想Ⅱ:含有氧化钙(CaO)、碳酸钙(CaCO3);猜想Ⅲ:含有氧化钙(CaO)、氢氧化钙[Ca(OH)2]、碳酸钙(CaCO3)。 [活动与探究] 甲、乙两同学为了验证猜想,进行如下实验。
甲同学实验: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充分反应后,再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可观察到溶液呈红色。
乙同学实验: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有无色无味气体产生,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与反思] (1)猜想_____(填“Ⅰ”“Ⅱ”或“Ⅲ”)错误。
(2)甲同学实验中发生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变红色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同学检验气体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是多余的,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应用] 甲、乙最终无法确定该生石灰干燥剂的成分,实验失败,丙同学认为可以通过定量实验来确定,在定量实验时,一定要用到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
6.某实验小组的同学用氢氧化钙溶液和盐酸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钙溶液加入稀盐酸一会儿后,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因此,他们停止滴加稀盐酸,并对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Ⅰ.写出该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探究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提出问题] 该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 猜想一:可能是CaCl2和Ca(OH)2;猜想二:可能只有CaCl2; 猜想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阅资料] 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取少量烧杯内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振荡。 实验现象:____________,结论:猜想一不正确。
实验步骤:取少量烧杯内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
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猜想二不正确,猜想三正确。
[反思与拓展] (1)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所学化学知识,验证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含有HCl,除以上方案外,下列哪些物质单独使用也能完成该实验?______(填序号)。
a.pH试纸 b.铜 c.紫色石蕊试液 d.硝酸银溶液 (3)烧杯中的溶液未经处理直接倒入下水道,可能造成的危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条)。要处理烧杯内溶液,使其溶质只含有CaCl2,应向烧杯中加入过量的____________。
7.某小组在学习“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还是溶解在水中? [查阅资料] ①15 ℃、101 KPa时,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如下: 溶剂 溶解度 水 1.0 酒精 0.3 ②15 ℃时,在酒精中氢氧化钠易溶、碳酸钠微溶。 ③通常情况下,稀溶液的体积约等于溶剂的体积。
[实验设计] 在15 ℃、101 KPa时,制取二氧化碳并用于实验甲、实验乙。
[分析与表达] (1)如果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氢氧化钠应________保存。
(2)实验前,两套装置都进行气密性检查,实验甲装置气密性检查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甲中,同时滴入等体积的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后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乙中,将氢氧化钠完全滴入锥形瓶中,注射器会自动向内移动并将酒精推入锥形瓶,锥形瓶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乙中,120 mL酒精______(填“能”或“不能”)换成水,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6)实验乙结束时,注射器中酒精体积为20 mL,则与氢氧化钠反应的二氧化碳体积至少是
2024年中考化学总复习专题训练:实验探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