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坝体的水排出去又不带走坝体土料。因土坝为均质坝,所以采用反滤层位于被保护土的上部,渗流方向主要由下向上见图3-12。
图3-12 反滤层示意图
3、防渗体的土料要求
防渗体要具有足够的不透水性和塑性,要求防渗体的渗透系数比坝主体至少小100~1000倍,且其透水系数不宜大于10?5cm,防渗体要有足够的塑性。这样,防渗体能适
s应坝基和坝体的沉陷和不均匀变形,从而不致断裂。长期的筑坝经验告诉我们,粘粒含量为15~30%或塑性指数为10~17的中壤土、重壤土粘粒含量为35~40~%或塑性指数为17~20的粘土都是填筑防渗体的合适土料。粘性土的天然含水量最好,稍高于塑限含水量,使土料处于硬塑状态。
4、排水结构
选用棱体排水,是在下游坝脚处用块石堆成棱体,顶部高程应超出下游最高水位,超出高度应大于波浪沿坡面的爬高。大坝为3级,不应小于0.5m,并使坝体浸润距坝坡的距离大于冰冻深度。堆石棱体内坡一般为1:1.25~1:1.5,外坡为1:1.5~1:2.0或更缓,应避免棱体排水上游坡脚出现锐角,顶宽应根据施工条件及检查观测需要确定,但不得小于1.0m。 棱体排水结构图见图3-13。
23
1.5m1:1.5图3-13 棱体排水结构示意图
为了有效地降低坝内浸润线,在均质坝内设置垂直的、向上游或向下游倾斜的竖式排水是控制渗流的一种有效型式。这种排水顶部可伸到坝面附近,厚度由施工条件确定,但不小于1.0m,底部用水平排水带或褥垫排水将渗水引出坝外。
对于由粘性土材料填筑的均质坝,为了加速坝壳内空隙水压力的消散,降低浸润线,以增加坝的稳定,可在不同高程处设置坝内水平排水层,其位置、层数和厚度可根据计算确定,但其厚度不宜小于0.3m。多数情况下,伸入坝体内的长度一般不超过各层坝宽的1。
3
51:1.
24
第四章、溢洪道设计
第一节、 溢洪道地形资料
库区两岸分水岭高程均在750m以上。库区外围断裂较发育,在库内被第四系及第三系玄武岩覆盖。库区地下水类型有两种,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潜水和前第四系基岩裂隙水。水库不存在永久性渗漏问题,库岸稳定性较好,水库蓄水后,局部地段可能产生浸没,但浸没面积甚小,库区两岸居民及耕地分散,库区范围内无矿点分布,库区无水库淤积问题,水库蓄水后不致产生构造性诱发地震。
第二节、 溢洪道地质资料
溢洪道地基为晚元古代第三期侵入混合花岗岩,灰白色-肉红色,岩体风化程度均为弱风化带,地下水类型为基岩裂隙水,对砼无腐蚀性;溢洪道部位断层规模均较小,以陡倾角为主,完整性及强度与两侧岩体相差较小;闸室段基础岩体中等透水性,完整性较差,应进行浅层固结和深部帷幕灌浆防渗处理。
第三节、 溢洪道的位置选择
溢洪道在水利枢纽中位置的选择,关系的工程的总体布置,影响到工程的安全、工程量、投资、施工进度和运用管理,原则上应通过拟定各种可能方案,全面考虑,则优选定。一般应考虑以下因素:
溢洪道应位于路线短和土石方开挖量少的地方。坝址附近有高程合适的马鞍形垭口,则往往是布置溢洪道较理想之处。拦河坝两岸顺河谷方向的缓坡台地也适合布置溢洪道。溢洪道应力争位于较坚硬的岩基上。位于好岩基上的溢洪道可以减省工程量,甚至不衬砌。应避免在可能坍塌的地带修建溢洪道。溢洪道开挖出渣路线及弃渣场所应能合理安排,是开挖量的有效利用更具有经济意义。此外还要解决与相邻建筑物的施工干扰问题。综上所述,本枢纽溢洪道应选上坝线方案。
25
第四节、溢洪道布置
1、引水渠
引水渠进口布置应因地制宜,体形简单。当进口布置在坝肩时,靠坝的一侧应设置顺应水流的曲面导水墙,靠山一侧应开挖或衬砌规则曲面;当进口布置在垭口面临水库时,宜布置成对称或基本对称的喇叭口型式。
初拟引水渠段长103m,底宽14m,底高程730m,边坡1:1,引水渠首端为32.5 m的直线段,其后接一半径为80m的圆心角为50?的圆弧段。引水渠进口段剖面见图4-1。
743.61:1引水渠的布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选择有利的地形、地质条件;
②引水渠轴线方向,应有利于进水,在平面上最好布置成直线,以减小水头损失,增加其泄水能力;
③引水渠较长时,宜在控制段之前设置渐变段,其长度应据流速等条件确定,不宜小于2倍堰上水深;
26
11:730
图4-1 引水渠进口段的剖面图
④若受地形、地质条件限制,引水渠必须转弯时,其弯曲半径不宜小于4倍的渠底宽; ⑤弯道至控制堰之间宜设计直线段,其长度不小于2倍堰上水头; ⑥引水渠底宽顺水流方向收缩时,其首、末端底宽之比宜在1.5~3之间。 引水渠的横断面应有足够大的尺寸,以降低流速,减少水头损失。渠内设计流速大于悬移质不淤流速,小于渠道不冲流速,且水头损失小,一般采用3~5m。横断面的侧坡
s根据稳定要求确定。为了减小造率和防止冲刷,引水渠宜做衬砌。
石基上的引水渠如能开挖整齐,也可以不做衬砌。纵断面应做成平底或底坡不大的逆坡当溢流堰为实用堰时,渠底在溢流堰处宜低于堰顶至少0.5Hd,以保证堰顶水流稳定和具有较大的流量系数。
2、 控制段
控制段设计,包括溢流堰和两侧连接建筑物。溢流堰的位置是溢洪道纵断面的最高点,其堰顶高程与工程量的关系很大,所以控制堰轴线的选定应满足下列要求:
①统筹考虑进水渠、泄槽、消能防冲设施及出水渠的总体布置要求; ②建筑物对地基的强度、稳定性、抗渗性及耐久性的要求; ③便于对外交通和两侧建筑物的布置;
④当控制堰靠近坝肩时,应与大坝布置协调一致;
⑤便于防渗系统布置,堰与两岸的止水、防渗排水应形成整体。
控制堰的型式、基本尺寸和布置方式是溢洪道泄流能力的决定性因素。由于随着泄流能力的不同,洪水期可能出现的最高水库洪水位也不同,即坝高也要不同。所以控制堰的合理设计,归结为拟定不同方案,进行调洪演算,对包括拦河坝和溢洪道在内的枢纽总体的技术经济条件加以比较,从而选定。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