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 第一课美术星空教案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从视觉艺术的角度欣赏星空,感受星空的美丽;了解星空的有关知识;理解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2 .用各种表现手段从美学的角度去创造星空。
3 .培养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生活的情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讨论、表达等活动。 教学重点:
从审美的角度欣赏星空;善于探究,善于表现以及积极主动参与活动。 教学难点 :
运用各种表现方法创造性地表现星空。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星空的图片,寻找有关星空的知识和有趣的故事。 学具:
水彩,油画颜料,常用笔具,纸等。 组织教学:
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然后开始进入教学。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 6 课内容,美丽的星空。 (出示图片)教师:我们来欣赏一幅照片, ( 深蓝色的天空,星光灿烂,点点繁星好似颗颗明珠,镶嵌在天幕上,闪闪地发着光)师:这时候的夜空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 ? 学生:美丽、寂静、旷阔、神秘…… 展示新课教学:
教师:神秘而美丽的星空,给我们带来无限的遐想。你们有没有细心的同学观察过?美丽的星空是什么样子的呢?(由学生思考交流星空的知识)
师:(小结)当然,有关天文方面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多得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我希望同学们以后在的学习生活中多多关注。
师:星河留给我们太多的美丽,大家一起来谈谈星空的美丽吧。( 由学生交流,在交流活动中,培养了学生乐于探究、善于表现以及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情感 ) 教师小结:各种形态的行星、闪烁的星星、一掠而过的彗星以及人类探索宇宙的图片,使我们感受到星空的美丽,那你们知道这些图片是通过什么手段取得的呢 ? 学生:天文望远镜、人造卫星等…… 教师:是啊,人们利用这些现代高科技手段,获取了大量丰富的视觉形象,激发了艺术家的艺术创作的灵感,可以说现代艺术离不开科学科,学为艺术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 让学生理解现代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 教师:星空美丽而神秘,如果把它表现出来,会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了解了星空,鉴赏了星空,想不想自己来创造一幅表现美丽星空的作品呢? 学生做画,(表现方法不限)教师巡视指导。 点评学生作品。 总结:
同学们,美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多观察,多想象,多动手,我们就会创造出许多的美。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同学们,让我们从今天开始,用你们的手让美永远留在我们的身边。
第二课、《传神与意境》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和认识传统中国画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初步了解传统中国画的发展概况,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并能对美术作品进行简短评述。
2.通过对中国古代绘画中传神与意境的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
3.领略传统中国画的传神与意境,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传神与意境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主要特点,也是重点。
2.以点带面,通过本章中国古代绘画切入课题,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绘画。 三、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学生学会从构图、笔墨、题材等方面进行鉴赏中国古代绘画作品。 四、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媒体映示《清明上河图》学生都熟悉的一幅中国画作品,导入中国古代传统绘画。多媒体播放图片,让学生欣赏并感受中国古代传统绘画的魅力。 教师讲解: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艺术家用绘画的形式描绘和记录的我国古代社会生活的画面。中国绘画以毛笔、水墨、宣纸为特殊材料创作出来的作品,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想象力,它不单纯拘泥于外表形似,更强调神似。 (二) 讲解新课
1、映示图片投影:五代画家顾闳中作品《韩熙载夜宴图》,并配文字介绍作品中作者和主人公。(欣赏韩熙载夜宴图,教师可播放一段平缓柔和的琵琶曲,学生感受乐曲带来的平缓心境更易进入画面所表现的故事当中)
2、顾闳中南唐画家,善画人物,据记载,他奉南唐后主李煜之命夜至韩熙载家中,窥视其夜宴情景,凭现场目识心记,创作了此画。
3、韩熙载,南唐大臣,出身北方贵族,避难来到南唐,初有恢复中原宏图大志,但李煜对他猜忌,他为免遭不测便沉缅于声色之中,以放荡颓废的生活来表示自己的政治上的无所作为。 观看视频,了解并欣赏作品再把《韩熙载夜宴图》分成五个独立画面,听乐,观舞,歇息,清吹,散宴。 主要讲解 第一段听乐:(映示画面)
作者紧抓一个“听”字,把握不同听众的情绪反应,不论转身注视着弹琵琶歌伎的宾客,还是半掩在屏风后面探头倾听的女子,都统一到听乐这个中心,在场的每个人都被迷人的音乐陶醉,画面描写达到极其传神的境界。
画家用的线描,有粗细、轻重、疾缓之分,充分显示了衣衫的质感。五个乐伎服装主色调是浅色,由红绿两色相互穿插,有对比又有呼应,显得丰富而统一,画的极其工细。主要人物局部再次放大 (讲解中国画的艺术手法---工笔:用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
2.欣赏梁楷的《泼墨仙人图》,对比《韩熙载夜宴图》,(讲解中国画的艺术
手法----写意:用豪放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 分析欣赏作品的用笔以及神态,用笔简练概括,略带夸张变形,但动态生动,寥寥数笔表现了一个烂醉如泥、憨态可掬的仙人,神态毕现。(《欣赏泼墨仙人图》可结合相应的视频资料,如《西游记》中展现神仙的故事为引导来欣赏此作品更能吸引学生对中国古代绘画的学习兴趣,再来讲解画家的笔墨情趣。) (三).学生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从表现手法以及用笔设色等方面鉴赏八大山人的《荷花水禽图》。 教师引导并提出问题,写意,荷叶的画法:奔放自如,墨色浓淡相间。
水鸭的画法:简率放逸,形象洗练,一幅白眼向天的情景。
画面所表现了空灵孤独的意境。介绍画家八大山人与前面所欣赏的作品做对比,由人物画导出中国画的另一形式之一-----花鸟画。
教师讲解:中国花鸟画大多是在写生的基础上,通过象征、寓意等手段,将自然界中美的花鸟虫鱼与我们人或者事发生关联,创作的作品,表达了画家的志趣情操和内心感受,表达的是一种意境。 大家一起欣赏元代王冕的《墨梅图》,教师从构图、笔墨以及象征寓意等方面作出引导,鉴赏作品。 (四).作品欣赏
欣赏古诗,导出山水画《庐山高图》,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画的另一形式----山水画
教师讲解:山水画主要描绘的对象是自然风景,它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与审美意识。山水画在描绘物象上,画家主要运用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并与诗词、款赋、书法篆刻艺术相结合。
从构图、笔墨以及空间处理上进行鉴赏作品。山石以淡墨层层皴染,再施以浓墨逐层醒破。山水画在空间处理上,采用“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手法,即“三远法”。
欣赏作品《溪山行旅图》,从构图以及笔墨等方面分析。 作业:欣赏《渔庄秋霁图》,观后小组交流,讨论,并发言,对作品作出简短分析。 (五).全课总结
学习了这一课,你都学到了什么?你对中国画有什么新的认识?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中国画的材质、表现形式以及题材分类,我们欣赏了这么多的中国传统绘画作品,同时也领略了它们的传神与意境,今后我们也要多学习多动手临摹,画一画中国画,真正体会中国画的笔墨情趣。
第三课、空间的魅力
教学目标:
1、掌握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原理。
2、掌握运用透视知识表现空间关系的方法。
3、熟悉理解生活中和绘画作品中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提高审美能力和学习美术兴趣。 教学重点:
1、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原理。
2、运用透视知识表现空间关系的方法。 教学难点:
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原理的教学。
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采用讲授法、绘画法。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第二课 空间的魅力 美术与环境
从关于近大远小透视现象的欣赏和师生对话开始,进入到平行透视,成角透视远离的讲授,然后通过室内外透视写生,让学生运用透视知识表现空间关系的方法。
虽然本课基本上是学科知识的教学,但应避免传统教学模式中单纯传授知识,技能的 倾向,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体现课题:“空间的魅力”所表达的含义),并注重学生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一课时可分为三个教学时段:
欣赏相关(如万里长城)录像片,摄影图片和世界名画,并进行师生对话,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近大远小透视现象。
利用正六面体,教学辅助图,讲授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原理,让学生从名字绘画作品中辨识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的区别。
简单介绍的线造型,手绘室内透视图画法,学生进行练习,观察教室并画出简单的教室透视图。 第二课时分为3个教学段
复习上一课内容和讲评作业,介绍室外透视图两种画法,即利用玻璃片摹画和透视写生的方法(两种学习方式)。
学生进行练习:选择校园内适当地点观察室外透视情况,画出两种方式的透视图,作业讲评(可采用学生评议和教师讲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本课教学小结。
本课作业要求:
作业形式的手绘,线条造型为主,但对使用工具及色彩不宜限制。
作业应表达对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原理的认识,突出对近大远小空间关系感受的表达,不宜过多强调透视线的准确度。 本课教学内容的拓展:
为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和想象空间,可在第二课时增加一个教学段,进行与本课内容有关的绘画作品欣赏;包括:(1)画面上既有平行透视情况又有成角透视情况的作品;(2)改变透视规则,形成非科学透视空间,从突出思想
情感或特殊艺术效果表达的作品。
在欣赏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作品具体应用透视知识或突破透视规则的情况,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布置作业:
1、焦点透视和教学透视的画法。(焦点透视即在画面上把视点固定为一点,并且只有一个视向,散点透视即在画面上存在多个视点或多个视点。我国传统山水画采用散点透视法。) 2、平视、仰视、俯视的绘画。
3、视点、主点、视平线、消失点的画法。 教学反思:
1、学生是否了解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的原理和基本特征,作业是否能表现出近大远小的空间关系。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态度,参与意识和热情如何,教师给出评语。 3、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表现和作业效果写出评语,连同本课作业、笔记,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