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CT和MRI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的价值对比分析
王敬朋 胡含明 邹南安 巫启恒 王爱华
【摘 要】[摘要] 目的比较腰椎间盘突出症X线、CT、MRⅠ诊断的准确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7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接受X线、CT及MRⅠ三种影像学检查。对比分析三种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总结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表现。结果74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X线、CT、MRⅠ的检出率分别为21.62%、74.32%、87.84%。X线检查的检出率显著低于MRⅠ、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Ⅰ检查的检出率显著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Ⅰ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准确率优于X线与CT,但扫描时间长、价格高也成为其短板。CT则更加适用于临床,其较X线更加灵敏。当CT检查结果出入较大时,应结合MRⅠ进行诊断,两种检查方法互补以提高检出率。 【期刊名称】中国当代医药 【年(卷),期】2016(023)030 【总页数】4
【关键词】[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磁共振成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X线;临床价值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退行性变,病理学中特指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外伤是导致该脊柱疾病的主要因素,例如反复的腰部扭伤、过重持物都可能致使椎间承受力增加,出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进而压迫神经根和马尾神经[1-3]。本病临床上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腰腿痛,能给患者带来诸多生活、工作上的不便。诊断方法除了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外,还有医学影像学技术[4-5]。影
像学检查一般包括X线、CT及MRⅠ等检查手段,其在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6-8],本研究旨在探讨其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7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X线、CT及MRⅠ三种影像学检查,其中男性48例,女性26例;年龄为38~58岁,平均(44.46±9.51)岁;病程范围为0.5~5.0年,平均病程(3.50±1.15)年;伴腰侧弯19例,腰神经压迫试验阳性26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43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坐骨神经痛、腰痛、一侧下肢放射痛,活动时疼痛加剧。所有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检查方法
1.2.1 X线检查使用GE Discovery XR656 DR摄片机对患者进行腰椎正侧位以及腰椎侧位过伸、过屈位摄片检查。
1.2.2 CT检查患者仰卧在扫描床上,利用飞利浦Brilliance 16排螺旋CT或GE Disscorvery CT750 HD
行腰椎间盘CT扫描检查,扫描参数;层厚3 mm,层距1 mm,256 mm×512 mm矩阵。机架倾斜±30°,每次扫描确保扫描层面与患者椎间隙中心线平行。一般先行正侧位定位像扫描,再行L3/L4、L4/L5、L5/S13个椎间隙轴位扫描,需要仔细观察患椎的软组织窗、骨窗图片。1.2.3 MRI检查利用GE SⅠGNA HDe 1.5T及GE SignaHDxt 3.0T磁共振成像系统对患者腰部进行检查,检查过程中,实施常规矢状面SE序列T1WⅠ、T2WⅠ及T2WⅠ压
脂成像和横断面T2WⅠ成像扫描。进行扫描时,应在矢状位对椎间盘的信号变化情况及信号特点、椎体形态等进行观察,同时观察矢状位、断位对硬膜囊及脊髓的受压情况以及椎间盘突出、椎管各径线狭窄等清况。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评价临床诊断的准确率。 1.3 观察指标
观察腰椎间盘的位置、形态及密度,对其侧隐窝和椎管径线进行评估,同时对在扫描范围内的椎弓、椎体及椎小关节的病变情况进行观察。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种方法诊断准确率的比较
X线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为21.62%,显著低于CT检查及MRⅠ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为74.32%,低于MRⅠ检查的87.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检查的漏诊率显著高于CT检查及MRⅠ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及MRⅠ检查的漏诊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检查与CT检查的误诊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临床腰椎间盘突出相关征象诊断情况的比较
X线单纯检查,仅发现16例存在腰间盘突出相关征象的异常表现,3例椎体滑脱,4例椎体后缘异常,9例生理曲度变直,其他征象未见。CT、MRⅠ检查的长中钙化、椎间盘变性、积气、脊髓变形、硬膜囊受压、神经根受压等情况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