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 基础知识

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2、 劳动资源稀缺性的属性:

A: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 B: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属性。

C: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

的稀缺性。

3、 效用最大化: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4、 劳动力市场的功能:即通过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决定价格的机制,实现、调节资源的配置;

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一经济社会的基本课题。

5、 劳动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认识劳动力市场的种种复杂现象,理解并揭示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需求,以及工资和就业决定机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原理。(研究供给需求与劳动力的关系)

6、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以夷伐夷要有两种:实证研究方法、规范研究方法。 7、 实证研究方法: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劳动力本身的规律)

8、 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问题。(找

到经济如何运行更好的规范)

9、 规范研究方法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

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1、 劳动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2、 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

力供给弹性。 3、 设ES为劳动力供给弹性,?S?S表示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W?W表示工资变动的

百分比,则有:ES

=

ΔSS

/

ΔWW

(反比关系)

4、 劳动力供给关系分类:

A:供给无弹性,ES

=0

→∞

B:供给有无限弹性,ESC:单位供给弹性,ESD:供给富有弹性,ESE:供给缺乏弹性,ES

=1 >1 <1

5、 一级劳参率:25——55岁年龄段男性成年人的劳参率保持高位水平。 6、 二级劳参率:主要由中年妇女构成。 7、 附加性劳动力假说认为,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正向关系;悲观性劳动力假

说认为,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反向关系。 8、 设Ed为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D?D表示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W?W

表示工资变动的百分比,则有:Ed9、 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分类:

A:需求无弹性,Ed

=

ΔDD

/

ΔWW

=0

→∞

B:需求有无限弹性,EdC:单位需求弹性,EdD:需求富有弹性,EdE:需求缺乏弹性,Ed

=1 >1 <1

10、 由增加一单位劳动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定义为劳动的边际产量,也叫做边际产品。 11、 设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为MRP,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为VMP,产品的价格为P,则

有:MRP

=VMP=MP?P

12、 由于增加单位劳动而给企业增加的收益为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它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

乘以价格。 13、 劳动力市场的性质:

A:劳动力市场是社会生产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 B:劳动力与工资的交换行为。

C:劳动力市场的劳动交换,决定了劳动力的市场价值——工资。

D:通过劳动力市场的交换,实现劳动要素与非劳动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 第三节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

1、 生产要素分为:土地(地租)、劳动(工资)、资本(利息)、企业家才能(利润)。 2、 工资形式的关键,是以何种方式准确地反映和计量劳动者实际提供的劳动数量。 3、 基本工资是以货币为支付手段,按照时间或产量计算的报酬。 4、 工资的构成分为:

A:工资率,是指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

B: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实际工资是指经价

格指数修正过的货币工资。

C: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是应用最普遍的基本工资支付方式。

5、 福利是工资的转化形式和劳动力价格的重要构成部分。福利与基本工资之和构成了劳动

报酬。

6、 福利的支付方式分为:为实物支付、为延期支付。 7、 普遍采用实物支付福利的原因:

A:实物支付可以降低企业按基本工资支付的法定保险金,从而降低人工成本。 B:实物支付变相地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起点。 C:从社会的角度看,实物支付可以增加就业。

8、 延期支付是福利的另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企业现在支付一定量的货币作为保险基金,待

具备享受资格(条件)时,员工获得使用权。 第四节 就业与失业

1、 所谓就业或劳动就业一般是指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参与著社会劳动,并通过劳动

获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2、 所谓失业,是指劳动务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问题或结构上的失衡所形成的,具有劳动能

力并有就业要求的劳动者处于没有状态。 3、 失业类型分为(正常失业):摩擦性失业、技术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 4、 需求不足性失业(非正常失业):

A:需求不足性失业的两种具体形式。表现形式为:增长差距性失业、周期性失业。 B:缓解需求不足性失业的对策。政府通过宏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并将两者和产业

政策紧密结合,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和市场政策,才能缓解需求不足性失业,进而实现充分就业。

5、 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最低劳动标准、最低社会保障、工会。 6、 最低工资标准,是国家为保证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最低需要,以一定的立法程序规定的,

用人单位对在正常时间内从事劳动的劳动者必须支付的最低限度的劳动报酬。

7、 最低社会保障,对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

予物质帮助。

8、 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基尼系数

9、 基尼系数是用来判断某种收入分票平等程度的一种尺度。 10、 当基尼系数接近0时,收入便接近于绝对平等;反之,收入便接近于绝对不平等。通常

的基尼系数在0.2——0.4之间。 11、 收入政策措施(缓解需求不足性失业的对策及方法):

(1) 调控收入与物价关系的措施:

A:制定工资——特价指导线,作为微观经济单位——企业增长工资的参照标准; B:在物价和工资增长过快、影响宏观经浊稳定的情况下,对物价和工资进行管制以至于冻结;

C:实施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控制政策,约束企业工资发放过度的行为。

(2) 收入平等化措施:

A:实行个人收入所得税制度,并且在实施中采取累进税率制; B:对遗产、赠与、财产(即土地、房产等不动产)、高消费征税;

C:发展社会保障事业,解决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未成年子女的家庭补贴、低于盆线的家庭与个人的救济等方面的支出;

D:对失业者,特别是其中的贫困者,提供就业机会与就业培训; E:发展教育事业,这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贫困,扩大社会平等; F: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向低收入阶层提供廉价住房或房补贴。

第二章 劳动法

第一节 劳动法的体系

1、 狭义劳动法仅指劳动法律部门的核心法律,即《中华人民共 国劳动法》这一规范性文

件。

2、 广义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的法律

规范的总和。

3、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有以下特点:

A: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劳动法律部门中具有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规范,而不是调整

劳动关系运行中的特定事项或劳动关系当事人某一特定行为的具体规定。

B:不同的法律部门有着不同的基本原则,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所调整的劳动关系

的特殊性,反映了劳动法律部门的本质和特点。 C: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有着高度的稳定性。 D:基本原则具有高度的权威性。 4、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物质帮助权原则。 5、 我国《宪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6、 劳动权是指法律保证的有劳动能力的公民能够参加社会劳动,有平等的劳动就业权、自

由择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保护权、职业培训权等。

7、 劳动权受到国家的保障,这种劳动保障具体地体现为基本保护、全面保护和优先保护等

方面。

8、 宪法中关于劳动问题的规定:我国宪法全面规定了劳动基本权利,如劳动权、报酬权、

休息休假权、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物质帮助权、培训权、结社权等原则。 9、 国务院制定法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法律、各地方政府制定文件、各公司制定制度。 10、 我国劳动法的体系由以下劳动法律制度构成:

A:促进就业法律制度

B: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 C:劳动标准制度 D:职业培训制度

E: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F: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G: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 H: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 第二节 劳动法律关系

1、 所谓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者(雇员)与

用人单位(雇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雇员与雇主在实现现实的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通过法律建立的劳动关系)

2、 当事人必须服从国家的意志,在确定劳动关系各方面的内容以及劳动关系当事人各自的

行为时,如工时、工资、劳动条件等,以及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关系时,必须服从国家意志的制约。

3、 劳动法律关系的各类:劳动合同关系、劳动行政法律关系、劳动服务法律关系。

4、 劳动法律关系是一种双务关系,雇主、雇员在劳动法律关系之中既是权利主体,又是义

务主体,互为对价关系。(享受权利必须履行义务,不履行义务就不能享受权利) 5、 劳动法律事实:

A:劳动法律行为,是指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

B:劳动法律事件,是指不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第三章 现代企业管理

第一节 企业战略管理

1、 企业战略是指企业为了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寻求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而制定的总体性

和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

2、 企业战略的特点:全局性、系统性、长远性、风险性、抗争性。 3、 经营环境的调研:

A:外部环境的调研:获取口头信息、获取书面信息、专题性调研。 B:外部环境的预测。

4、 经营环境的微观分析:现有竞争对手的数目、现有竞争对手的经营战略、竞争对手的产

品差异化、固定成本的高低、行业成长的过剩。

5、 经营环境的宏观分析: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6、 资源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有形资产(包括机器、资本等实物资产)、无形资产(专利、

商标、技术秘密和管理等无形资产)。

7、 能力是指企业将其资源进行组合、归集、整合形成产品和服务,以满足顾客需要的一种

技能。(这里的能力是指资源水平,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 8、 把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分为:基本活动、支持活动。

9、 基本活动:生产加工、成品储运、市场营销、售后服务。 10、 支持活动:采购、技术开发、人务资源管理、企业基础设施。 11、 企业能力评价的标准:效率分析、效果分析。 12、 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综合分析——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主要采用SWOT分析方法。 13、 企业的战略选择:总体战略、发展战略、稳定战略、撤退战略。 14、 企业总体战略分为:进入战略、购并战略、内部创业战略、合资战略。 15、 低成本战略制定的原则:领先原则、全过程低成本原则、总成本最低原则、持久原则。

第二节 企业计划与决策

1、 决策科学化的要求:合理的决策标准、有效的信息系统、系统的决策观念、科学的决策

程序、决策方法科学化。 2、 安全余额(或预计)= 实际销售额 – 盈亏平衡点销售额:L

=XP?X0P

A:安全余额越大,销售额紧缩的余地越大,经营越安全。 B:经营安全率是安全余额与实际销售额的比值。

C:经营安全率低于20% 时,企业就要做出提高经营安全庇护决策。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第一章劳动经济学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2、劳动资源稀缺性的属性:A: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B: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lc1k26286670et7c26i4qfr01784a016mm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