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执教 地点 课题 课型 时间 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必修一第4课) 文言文深度阅读研讨课 年级 2015.1.29 14:30-15:10 班级 1.知识能力:把握故事情节,分析鉴赏烛之武的外交辞令;理解当时的历史形势和故事背景,探究烛之武退秦师的真正原因。 教学2.过程与方法:学案导学法 阅读分析法 争鸣探究法 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关心时局、心怀天下”的理想情操,树立“互利共赢、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价值信念。 教学 1.分析鉴赏烛之武的外交辞令。 重点 2.探究烛之武退秦师的真正原因。 教学 1.赏析评价烛之武外交辞令的言语形式,即说服技巧。 难点 2.结合故事背景深刻理解“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核心价值。 就学生而言:这是他们上高中以来所学的第一篇文言文,也是第一节语文公开课,又是面向全区的,因此不但初高中知识与能力的衔接是个问题,而且上课心理的挑战也很大。 就教材来讲:人教版老师也是第一次上;又因为开学时教材先到了必修二,必修一来得比较晚,所以学生现在正常上的模块是必修二,所配备的练习册也都是必修二的,除了课本,学生手头上没有必修一其他材料。因此备课量很大,教学的难度不小。 就要求来说:本次课例研讨规定必须得上文言文,而且还得是上“文言文的深度阅读”课,这样一来,除了文言文文本本身带来的理解障碍之外,还要结合故事背景作深度的挖掘探究,并且还要拓展上升形成能力,因此教学任务不能说不重! 学情比较好的情况是,这篇课文相对比较短,故事也不复杂,浅阅读层次的障碍还不分析 算太大,另外一方面学生也相对积极,课堂值得期待。 为了尽量上好这节公开课,主要做了以下前置工作: 1.教师作了充分的备课,阅读了大量有关《烛之武退秦师》的课例、论文、教案、课件和其他评论分析材料,共计约50篇。 2.教师在集体备课时进行了说课和讨论,并且提前一天在另一教学班进行了试教。 3.一共安排两个课时的课文教学,公开课为第二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解决重点字词、重要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并介绍了相关的历史形势和故事背景,同时发放导学案引导同学们学习思考,为公开课的阅读讨论和深度探究作好准备。 4.公开课后的第二天是作文课,已经提前向学生布置了相关的写作任务,为深度阅读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之后的成果写作。(具体题目参见“导学案”) 1
环节 教学内容 ◆解释以下加点的词语: 1.以其无礼于晋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3.是寡人之过也 4.郑既知亡矣 ..5.焉用亡郑以陪邻 6.夫晋,何厌之有 ..7.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翻译下列句子: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学生行为 教师行为 设计 目的 一 口答口译 检查落实 课前检测 二 ◆阅读分析: 1.试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文中故事。(起因、发展、高阅读潮、结局) 回答 2.把握文章跌宕起伏的情感结构。 ◆细读赏析文章第三段,讨论回答: 1.烛之武对秦伯说了什么?(内容) 2.烛之武是怎么说的?(技巧) 指导明确 把握课文内容结构 三 讨论赏析 组织讨论 点拨评价 引导探究 总结提高 分析鉴赏烛之武的外交辞令 探究烛之武退秦师的真正原因 四 ◆结合背景知识,探究回答: 1.秦国退兵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是烛之武高超的外交合作辞令吗? 探究 2.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五 ◆试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观点,分析评论当前国际政治形理解势。 迁移 帮助应用 拓展提升 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服秦伯→秦晋退兵 三个假设句 三个疑问句 句末肯定句和祈使句 2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