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1)
摘要: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它促使学生走向民主,走向开放,让师生、生生多边互动,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旨在增强学生团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提升学习的合作交流水平,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有效性。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学会合作是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同时,合作学习也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是提升课堂主体参与效率,增强学习密度,拓宽学习情感交流渠道的重要方法。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一切条件,确保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一、独立思考是提升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 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理应是培养有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的个人。”独立思考是学习的法宝,新课程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动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而不思则罔”。读书学习,更需要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一个自主的过程,是合作学习的前提。
所以,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合作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前理解水平作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代替的。只有在学生思维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才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合作需求,才有可能发生思维碰撞,在一番针锋相对,唇枪舌剑之后,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豁然开朗”的效果,从而找到最佳答案。所以,我们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之前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一片思维天空,在此基础上再交流,这时的交流才是体现个人创造性的高质量的合作。在语文课堂合作前,我通常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留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任何人不能交头接耳,不准借助教辅资料,仅仅将疑惑和想法简单记录,然后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思路见解。这样展开合作交流,学生才能言之有物,“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愤悱之时引导他们合作学习,才能有信息的传递,思维的碰撞,才会在交流中获得灵感和启迪。
为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寓独立思考于合作过程中,做到“动”“静”结合,“存异”与“求同”结合,从而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二、选题精当是提升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关键
合作学习仅仅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新方式,并不适合所有的教学内容。有的内容则适合于自主探究、实践体验或教师讲解引导等。所以在采用合作学习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出发,紧扣课程标准,明确目的,精选问题,选择有价值的内容让学生合作交流。
1、选择文中容易产生的分歧点。如教学《小鹿的玫瑰花》一文时,可就“小鹿的玫瑰花有没有白栽?”展开讨论,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引起学生在认知上产生矛盾和冲突,最后全班实行交流,形成“统一”意见:“小鹿的玫瑰花没有白栽。”这样,既突破重点,又解决了难点,提升了合作质量。
2、抓住学生认知或情感发展的矛盾面。如在教学《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可就“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小兵,那么喜欢小汽车,为什么不让妈妈买,也不接受售货员阿姨的赠送?”展开讨论。
3、品析文中关键词重点句。如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我为你骄傲》,教学中可抓住文中“我”打碎老奶奶家玻璃前后,以及“认错”后的情感变化的词语实行品析、讨论。又如《丑小鸭》一文,当教学丑小鸭在家受尽欺负时,就“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中的“咬、啄、讨厌”讨论:“哥哥、姐姐都在什么时候咬他?”“公鸡怎样啄他?”“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会怎样待他?”“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品析这些词句,展开合作交流,使学生在讨论中感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作者的距离,形成准确理解。
4、拓展延伸文本内容。有些课文情节,作者为了达到特定的效果而不作细致的描述,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可设置悬念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全班交流。如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让学生讨论交流:“青蛙如果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会听到什么?”既拓展延伸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水平。
三、师生合作是提升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保障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个体在讨论时难免出错,这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即时发现学习存有的问题,给予准确的引导。在每一节课堂上,教师不可能参与每一个小组的讨论全过程,但能够有选择地分批、分层次地参与到一些小组讨论中,即时了解这个小组存有的问题,即时给予引导;鼓励个别后进生积极参与讨论,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即时给予肯定;即时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抓住闪光点,把课推向高潮。
1、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在学生交流讨论时,教师不能仅仅旁观,更应该积极地参与其中,和学生一起学习探究,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心声,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即时的协助和指导。同时,教师也是一个学习者,学生知道的我们不一定知道,学生的疑问我们未必能解答,教师在参与
中应放下“师道尊严”、“权威心理”,积极地与学生共同学习探讨,以达“教学相长”的目的。
2、激励学生学习动机。苏赫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在参与合作学习时,要注意保护儿童文化,呵护学生的想象精神,允许学生质疑,允许学生争论,也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教师要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合作学习,使学生觉得教师是在和他们一起学习。
3、与学生平等对话。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思杰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安全的氛围。”没有一个民主的机制,没有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就不可能有个体之间真正意义上的、积极的互相推动。新课程主张:“语文教学应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实行。” 小组合作中,教师应积极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与学生平等对话,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平等的氛围、一股以人为本的温馨气息,从而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四、恰当的评价方式是提升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动力
评价是合作学习中不容忽视、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实施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不但能促动学生更加有效地实行合作学习,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水平。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恰当的评价方式:
1、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比注重结果更能提升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所以,教师除了对小组学习结果实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水准的评价,要更多地去注重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即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
2、注重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尽可能地去发现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讨论中的情感态度以及交流的水平,尽力去捕捉每个成员的潜在优势,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在评价中即时引导学生实行反思,协助学生寻找更高的发展目标。
3、注重评价个体和评价小组相结合。教师既要重视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又要重视对合作小组的评价,在对小组实行评价时,要照顾面向组内的全体组员,做到点面结合,有的放失。
总来说之,合作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对学生来说,是主体性的实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来说,意味着角色转换,也意味着教学的高效率。课堂上,只要使用得当,引导得法,就能使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成为他们发挥潜能、激发兴趣、培养水平的乐园,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