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我心归去》案例分析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曾朝晖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自己在文本中寻找兴趣点、疑问点,学会自己发现问题。

2.学会阅读文本,学会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在共同学习研讨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或发现新的问题。

3.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结合已有的文化积累,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探究理解作者一心归去的根本原因。

2.揣摩作者饱含情感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恋之情。 3.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爱和恨。

4.理解作者对故乡内涵的独特思考,及对故乡深沉的爱的根源。 三、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在早读或自修课预习课文,解决字词问题,并在文中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和疑问点,课前老师收集起来,加以筛选、分类和整合,与教学的重难点结合起来。在课前3分钟把同学们的有代表性的问题展示出来(这一点很重要,可以让同学们知道他们的兴趣和问题老师很重视,也很有研讨价值,可以激发学生的研讨兴趣和热情)。 四、设计思想说明及教学片段呈现

新课改的精髓之一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学习方式,教会学生学会自读、自学、自悟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要求同学们学会自己在文本中寻找兴趣点、疑问点,学会自己发现问题。然后围绕同学们的问题设计教学思路。

又由于本专题是以“文本研习”为主导学习方式的,也就是要引导学生注重对文本的充分认读,学会揣摩研习文本本身的词句来理解文章内涵和情感,尽量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寻求问题及问题的解决,并感知作者的情感。所以在课堂上我多次要求同学们阅读文本,在文本中寻找答案,这样的方式本身也弥补了学生家园之思体验不足的缺憾。但由于现代散文的文从字顺的特点,我们的学生常觉得读一遍后,什么都懂了,没什么问题可问,没什么问题需要老师讲,更没有什么地方值得细细研讨,这时就需要老师“无事生非”地设计教学问题使他们明白,没有疑问是假象,自以为读懂了可能只停留在对文章肤浅的认识上,其实没有真正走进文本。所以在处理本篇散文时,我就用看似很寻常很简单的问题来引发学生,教学生用剥笋法,走入文本深处,探索问题真相。请看一段课堂实录:

师:是啊,优雅的环境、宽敞的住房,是我们许多人求之不得的生活目标。可住在这里的作者,心为什么还要一次次“偷偷归去”呢?看哪个同学能在文中准确找到原因。 生:(不假思索)因为他“陷入了难耐的冷清”。

师:这里应该有鸟语花香、海涛阵阵,他怎么会冷清呢?

生:这种冷清就是我们常说的寂寞、孤独、空虚、无所事事,与外界环境的热闹无关,是个人的内心感受。

师:有道理。那么作者这种感受强烈吗?痛苦吗?作者是怎么表现的?请你读出原文,读出你的感觉。

生:作者说就如同“你到了悬崖的边缘??深谷还可以使你粉身碎骨,使你头破血流,使你感触到实在,那不是深谷,那里什么也没有,你跳下去不会有任何声音和光影,只有虚空”。

师:是啊,这感觉岂止是痛苦,简直就是吞噬,是可怕的尸骨无存的吞噬。作者用这种夸张的笔触向我们传达了一个道理:优裕的物质生活抵御不了孤独寂寞的侵袭。寂寞使作者要发疯。但作者好像在下文又说他“倒不是特别害怕孤寂,而是惦念亲人”这又该如何理解?他好像前言和后语发生了矛盾。

生:不是矛盾。可能作者觉得“害怕孤寂”与“惦念亲人”相比,惦念亲人的原因又更多一些。

师:哦,原来他更惦念亲人。但如果作者的亲人就陪伴在他身边,作者是否就不想归去了呢?请在原文找依据回答。 生:在课文第5段:“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法不时常感怀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因为那里有他的亲友,至少有他的过去。” 师:“至少”在这里该如何理解?

生:只要有它就足够了,即使连亲人也没有了。

师:理解得非常准确。可见惦念亲人似乎也不是“我心归去”的最主要原因。而是因为感怀—— 生:“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大家一起说)

师:有自己的亲友、有自己的过去的那一片热土,是什 么地方? 生:(齐声)故乡。

师:原来作者一心归去的原因就是“思乡”。

(在老师的一步步引导和推进下,指导学生在文本中寻 找到作者心欲归去的真正原因)

《我心归去》虽然哲理性很强,但它的哲理不是单纯地 说理,而是和抒情结合在一起,也就决定了文章在语言上的 特点是把哲理藏在形象中,用富有抒情色彩的意象来表达, 或在看似简单而寻常的用词中,渗透着作者对故乡的热恋之 情。这是应该引导学生去品味和感受的,所以我在教学设计 中把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情感作为教学重点渗透在教学中: 师:作者为什么把故乡说成是“一片热土”,同学们能 说说自己的理解吗?

生:说明了作者对自己的故乡充满了热望、爱恋,好象 还有感激。

师:他感激什么?

生:感激那片土地用自己的身躯哺育了自己。 师:那你能用这种情感把这一句朗诵一遍吗? 生:(充满深情地)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法不时常

感怀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因为那里有他的亲友,至少有他 的过去。 师:好。“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法不时常感怀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把“没法不时常”换成“常常”或“往往”好不好,为什么?

生1:不好。因为“没法不”是“不得不”的意思,好象有由不得自己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意思。而“常常”、“往往”只是有时而已。

师:那这个词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什么情感呢? 生2:无法忘怀、不可能忘怀的铁一样的情感。 师:嗯,很好,我们要学会注意这些简单而寻常的用词去体会作者情不自禁渗透的情感。

(老师用换词辨析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含蓄的深情,并以诵读法加以体会。)

《我心归去》不是我们常见的纯粹抒发乡愁的散文,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笔下的故乡的内涵不同于我们平常理解的出生地。他赋予了故乡独有的精神内涵,并探究了人为什么会思乡,故乡为什么会让游子牵肠挂肚,念念不忘,故乡的独特魅力到底从何而来、因何而在??所以我就设计以探寻思乡的原因、挖掘故乡的精神内涵为主要教学内容,把理解作者的爱与恨及其根源作为教学重难点。由于文章有许多作者个性化的独特思考和哲理性的言论,给我们阅历不深的学生带来很多理解上的困难,所以我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就着重指导帮助他们拉近与文本的距离,引导他们将自己的人生经验、知识积累、情感态度带入对文本的阅读理解中。

师:??难道作者的故乡比富丽浪漫的法国都市还要迷人吗?否则,怎么会让作者如此念念不忘?作者的故乡是怎样的?(请同学们朗读6、7两段,用文本来解读)

生:作者的故乡是“贫瘠而脏乱”的,当然不能与法国比。但他说“故乡留存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我想人不可能忘了自己或自己的过去,当然他也就忘不了故乡。

师:那不一定,人也有善于遗忘的一面,你能担保你过去所经历的事你都能记起吗? 生:——不能。

师:那如果我们忘记了过去,不也就把故乡遗忘了吗? 生:有些事是刻骨铭心的,不可能忘记。 师:什么样的事才会是刻骨铭心的?

生:有关痛的呀,悲的呀,乐的呀??反正不寻常的。

师:那也就是说故乡因留有我们的爱或痛等不寻常的经历,才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是忘不了的。说得非常好。好像作者在下文更明确地表达了这层意思,他是怎么说的呢?

生:他说“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

师:对,作者只是说得更形象一些。曾流下过血水、泪水和汗水的事,当然是不寻常的刻骨铭心的,用作者的话说就是为她艰辛地劳动过奉献过,所以“故乡是任何风雅富贵之都所不可替代的”。

生:(质疑)按作者的话说,只有艰辛地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那不是意味着有的人是没有故乡的?应该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啊?

师:问得好。是啊,字典中对“故乡”的解释是“出生地或长久居住地”,按此解释,每个人都应该是有故乡的,可作者在文中明确地表达了自己不同的看法,他说——请同学们一齐说—— 生:(齐读)“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他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

师:可见作者对故乡的内涵有自己的解释,按作者的理解,没有为自己的故乡艰苦劳动和奉献过的人,就没有故乡。当然在他离开家乡后就不可能想家、恋家,同学们能否在历史或现实中找到这样的人物来佐证作者的观点? (沉默思考) 生:“乐不思蜀”的刘禅。刘禅被司马氏掳掠到洛阳后,就沉醉于眼前的享乐,忘记了自己的国家。

师:他为什么轻易地就忘了自己的国家?你能用作者的 思考来解释一下吗?

生:因为他没有对自己的国家操劳过、用心过,对自己国家的灭亡也不感觉到沉痛。他

《我心归去》案例分析

◎曾朝晖一、教学目标1.学会自己在文本中寻找兴趣点、疑问点,学会自己发现问题。2.学会阅读文本,学会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在共同学习研讨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或发现新的问题。3.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结合已有的文化积累,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l5cu69pgf9uewv2sodi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