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年—1846年共同撰写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唯物史观的奠基之作。1835年—1845年10年间,德国在思想领域中“经历了一次空前的变革”,即黑格尔哲学体系的解体过程。这次变革的特点是范围广、作用大、变化快,同时也造成了思想混乱。为了正确评价黑格尔哲学,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和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各种各样的唯心史观的基础上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全面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 一、唯物史观的前提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把“现实的个人”作为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并指出,“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①。这一论述表明唯物史观的前提是现实的人、他们的活动及其物质生活条件的有机统一。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还考察了历史发展的四个因素,也就是从社会结构的四个构成要素,进一步深入论证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前提。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生活资料的生产。第二个事实是生活资料的再生产,即新的需要的生产。历史发展的第三种关系就是人口的生产,即繁殖。历史发展的第四个因素是社会关系的再生产。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定义
任何历史都是关于人类活动的历史,历史的发展具有延续性和承袭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明了科学的历史观,从而把唯心史观远远的抛在了脑后。“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资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方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种历史观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② 三、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的命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的生产者,意识依赖于物质,意识具有社会性,人的意识是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随着交往关系的发展而发展的。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生产关系”这一概念尚未完全确立,常用“交往形式”“所有制形式”“市民社会”来表示。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论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是通过分工这一中介进行的。分工是联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中介和纽带。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晶,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分工的发展。接下来,马克思、恩格斯用了两页多的篇幅论述了社会分工制约着所有制的更迭,分析了原始部落所有制、奴隶所有制、封建所有制的相继更迭。马克思指出:“其实,分工和所有制是相等的表达方式,对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这就阐明了分工对所有制和产品分配的制约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分工的分展,分工进一步决定生产关系。通过分工的中介作用,说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历史上的不同所有制形式都是由生产力不同水平决定的,就如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部落所有制所说的那样,它是与生产的不发达的阶段相适应的。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交往形式适合于生产力的发展时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原理出发,把市民社会规定为生产关系的总和。并从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提升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所制约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这个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③“市民社会包括各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市民社会
这一名称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④
(四)生产力和革命群众是社会全面变革的关键因素 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表明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曲折的、前进的过程,所以在谈及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必然会有剥削阶级凭借其所占有的生产资料和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统治地位,对被剥削阶级实行残酷的压榨和掠夺,如此引起的反抗和斗争——阶级斗争都是围绕经济利益这个轴心展开的。当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社会革命。当然这样的革命不是偶然发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阐明了实行全面变革必须考察的两个物质因素:一方面要考察是否具备生产力条件,真正的革命也需要以一定的生产力作为物质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要考察是否具备这种“不仅反抗旧社会的个别条件,而且反抗旧的‘生活生产’本身、反抗旧社会所依据的‘总和活动’的革命群众”,因为“革命是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盛大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