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17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二模试题汇编之文言文阅读二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

九州四海之间,灵芝几乎穷尽。(2分)

23.答案示例:第②段写宋仁宗不信祥瑞、天下人不识灵芝,与第①段写真宗迷信祥瑞形成对比,有力论证了君王因一时好恶而改变天下风俗的观点,同时为第③段中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做了铺垫。(3分)

24.C(2分) 25.D(3分)

26.答案示例:作者通过叙写灵芝在真宗、仁宗两朝天差地别的处境,以小见大(托物言

志),阐明了士人的命运如同灵芝、荣辱贵贱都取决于时运的人生哲理,意在题外,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直观),易于读者理解。(4分)

嘉定区

(五) 阅读下文,完成第 21-25 题。(13 分)

象耕鸟耘辨 [唐]陆龟蒙

①世谓舜之在下也,田于历山,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圣德感召□如是。余曰:斯异术

也,何圣德欤?孔子叙《书》,于舜曰浚哲文明,圣德止于是而足矣,何感召之云云乎! 然象耕鸟耘之说,吾得于农家,请试辨之。

②吾观耕者行端而徐,起坺欲深,兽之形魁者无出于象,行必端,履必深,法其端 深,故曰象耕。耘者去莠,举手务疾而畏晚。鸟之啄食,务疾而畏夺,法其疾畏,故曰鸟 耘。

③试禹之绩,大成而后荐于天,其为端且深,非得于象耕乎!去四凶恐害于政,其为

疾且畏,非得于鸟耘乎!不然,则雷泽之渔 ,河滨之陶,无一感召何也?岂圣德有时而不 德耶!

④孟子曰,尧舜与人同耳,而好事者张以就其怪,怪非圣人之意也,吾病其书之异 端,殴之使合于道。人其从我乎,虽不从,吾亦不能变其说。

[注]①浚哲文明:深沉有智,文理光明。语出《尚书·舜典》。②坺:耕地时第一锹翻起的 土块。③四凶:传说中不服舜控制的四个恶人。④这句指舜曾在雷泽捕鱼,在河滨制陶。⑤ 张:夸大。

[象耕鸟耘]“象田”“鸟田”乃动物践踏、觅食之后为人所直接用于种植的农田,…… 犁耕的出现源自象田、鸟田等。

(郭书春李家明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辞典卷),科学出版社,2011 年版,第 397页)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 分)

A.焉

B.也

C.其

D.之

22.概述第②段中作者对“象耕鸟耘”的看法。(2 分)

答:

23.对第③段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作者认为舜选拔人才和惩治四凶受到了“象”“鸟”的启发,称颂了舜的德行。 B.如果动物受到感召帮舜耕耘,捕鱼制陶时为何不帮舜?进一步否定“感召说”。 C.圣人德行的显现难道还有时段的区分吗,作者的反问使得“感召说”不攻自破。 D.第②段已指出“象耕鸟耘”含义,本段全从反面立论,相形之下,说服力较弱。 24.本文从事实与道理两方面否定了“圣德感召”的说法,请联系全文加以分析。(4 分)

答: 25.根据本文内容,并结合下面的材料,评价本文的思想意义。(4 分)

;.

..

【参考答案】

21.(1 分)B

22.(2 分)耕作者的步履像大象一样沉稳(1 分),除草的速度像鸟儿一样迅疾(1 分);这是对精耕细作的一种形象说法。

23.(2 分)D

24.(4 分)作者开篇从道理上明确指出,关于舜的评价,孔子的“浚哲文明”足矣,“感 召说”是“异术”;接着援引农人种田的事实,分析“感召说”的来源;再以反面论证,从 道理上推论“感召说”的虚枉;最后引用孟子关于“尧舜与人同”的道理,揭穿圣德“感召 说”的荒诞。(每点 1 分)

25.(4 分)作者从耕田的实际情形出发否定感召说,其求实精神是可贵的。(1 分)将舜 的考察大禹、惩治四凶与“象”“鸟”联系起来,附会舜的德政,这是其不足之处。(1 分)所附材料是现代人对“象耕鸟耘”的解释,我们不能苛求唐代的作者准确解释“象耕鸟 耘”的真正含义(1 分),而且文学作品也未必需要科学的准确的解释。(1 分)

静安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4分)

①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若齐、梁绮语,宋人抟

①②

合成句之出处,役心向彼掇索,而不恤己情之所自发,此之谓小家数,总在圈缋中求活计也。

②以意为主,势次之。势者,意中之神理也。唯谢康乐为能取势,宛转屈伸,以求尽其意;意已尽则止,殆无剩语;夭矫连蜷,烟云缭绕,乃真龙非画龙也。

③诗文俱有主宾。无主之宾,谓之乌合。俗论以比为宾,以赋为主;以反为宾,以正为主,皆

塾师赚童子死法□。立一主以待宾,宾无非主之宾者,乃俱有情而相浃洽。若夫“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于贾岛何与?“湘潭云尽暮烟出,巴蜀雪消春水来”,于许浑奚涉?皆乌合也。“影静千官里,心苏七校前”,得主矣,尚有痕迹。“花迎剑佩星初落”,则宾主历然,熔合一片。

节选自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内编》

(注)①宋人论诗,字字求出处。②在狭小的圈子里讨生活。③意为见识浅,方法笨。

22.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 A.耶 B.也 C.耳 D.矣

9.简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4分)

答: 10.概括选文每段的主要观点(用自己的话)。(3分) ① ② ③

11.对第③段画线句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主”与“宾”即主次关系,只有确立主旨,次要内容才有意义。 B.“主”与“宾”即情景关系,以情驭景,方能情景交融成为一体。 C.“主”与“宾”即主次关系,次要内容离开主要内容没有意义。 D.“主”与“宾”即情景关系,单纯的景物是没有价值的。 26.请举例分析本文运用比喻说理的作用。(4分)

答:

;.

..

【参考答案】

22.C(1分)

23.(4分)展示飞龙腾云驾雾的动态(2分),显示其非凡的气势(2分)。

24.(3分)①诗文以“意”为主;②诗文以“势”为辅;③诗文要分主次。(1点1分) 25.C(2分)

26.(4分)作用有二:其一,将道理说得形象生动;其二,将道理说得浅显明白。

示例:第①段中“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将诗文喻为一支军队,“意”是统帅,如果没有统帅,则为“乌合之众”。这种说理,就突出了“意”在诗文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浅显明了。(例子1分,“作用”2分,文字1分)

浦东新区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4分)

守戒 [唐]韩愈

《诗》曰:“大邦维翰。”《书》曰:“以蕃王室。”诸侯之于天子,不惟守土地、奉职贡而已,固将有以翰蕃之也。今人有宅于山者,知猛兽之为害,则必高其柴楥而外施窞穽以待之;宅于

都者,知穿窬之为盗,则必峻其垣墙而内固扃鐍以防之。此野人鄙夫之所及,非有过人之智而后

能也。今之通都大邑,介于屈强之间,而不知为之备。噫!亦惑矣!

野人鄙夫能之,而王公大人反不能焉,岂材力为有不足欤?盖以谓不足为而不为耳!天下之祸,莫大于不足为,材力不足者次之。不足为者,敌至而不知;材力不足者,先事而思;则其于祸也有间矣。彼之屈强者,带甲荷戈不知其多少;其绵地则千里而与我壤地相错,无有丘陵江河洞庭孟门之关,其间又自知其不得与天下齿,朝夕举踵引颈,冀天下之有事,以乘吾之便:此其暴于猛兽穿窬也甚矣。呜呼!胡知而不为之备乎哉?

贲育之不戒,童子之不抗。今夫鹿之于豹非不巍然大矣,然而卒为之禽者,爪牙之材不同,猛怯之资殊也。曰:然则如之何而备之?曰:在得人。

【注】①大邦维翰:意为大国是栋梁。②窬:yú,从墙上爬过去。③屈强:谓不柔服也。此指强藩称霸。

21.标题中的“守”即 (用 文中一个字回答)(1分)

22.本文开篇引用《诗》、《书》的用意是 。(3分) 23.对第②段中“材力不足者,先事而思:则其于祸也有间矣”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能力不足的人,事先都会有计划,那么他们对祸患发生时也就能远离。 B.物力不足的人,事先都会有计划,这样他们对避祸得事情也就能参与。 C.物力不足的人,事前都会有谋划,那么他们在灾祸发生时也会有机会。 D.能力不足的人,事前都会有谋划,那么他们在灾祸发生时也会有机会。 24.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防范野兽侵袭或盗贼骚扰是普通人都能办到的。 B.王公大人们在防范这件事情上有很多不足之处。 C.材力不足并不是王公大人疏于防范的主要原因。 D.文末“得人”指重视边防守卫关键是选贤任能。

25.结合全文,对本文的论证特点作简要评析。(4分)

答:

【参考答案】

21.备/防(1分)

22.用儒家典籍简洁地引出话题(1分):王公大臣应该加强守备(1分),使说理有依据,援古证今,增强说服力(1分)。

解题说明:引证的作用(论据的作用):形式:引出话题; 增强说服力。内容:论证观点。 23.D (3分)

;.

..

24.B(3分)

解题说明:曲解原文的“不足为”是“认为不值得做”之意,而不是“不足之处”。

25. 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引用典故,言简意丰。以语典或事典,增强文字的说服力提升文章的劝诫功能(1点)。对比论证,王公大臣与野人鄙夫作对比,不足为与不为作对比;突出了防备的重要性(1点)。比喻论证,为了使抽象的说理更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1点)。结构严密,情感充沛(1点)。

评分说明:4分。1点2分,2点3分,3点4分。 解题说明:引证、对比论证、喻证法。

普陀区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22——26 题(13 分)

试笔说 【明】方孝孺

①吾居乎乡,客遗善笔二。其一于友人,而用其一。锐而端,圆而劲,以摹画咸与心称,爱之

不忍妄用,遇佳纸墨洎文辞则以书,书毕涤而 藏之。恣意率手有所作,则用其次者。是以虽甚久而犹新焉。

②他日,友人至。问其所得,则曰:“敝而弃之矣。”诘其用,则纪钱 粟货利卑猥事,不稍惜,视之与里巷所为偏欹软恶者等。不知其为美 也。吾闻而叹之。友人曰:“子何叹之细也?以余用斯笔也而违其任, 余则有过矣。虽然,世之用人者得无有甚于余之用笔者乎?笔易为也, 美者易得也,用久必敝,固其职也。今夫所谓贤士君子者,天之生也 难,生而不夭死、不疾病、获全其美也,尤难。然而用之者不任之以 立政教、修纪法、居庙朝、治海内,而卑位冗职是命,一不快于意, 不待其敝而弃之,且加不胜之法焉者亦众矣。不彼之叹而于笔焉,惜 是尚为知类也哉?”

③吾愧乎其言,谓之曰:“笔吾所任也,故吾知爱而叹之。任人非吾事 也,吾其敢僭而叹乎?若姑修其可任者以待人之任己,何暇乎世之叹 而吾之疑邪?”

【注】①洎(jì):浸润,这里指润色。

22.若第①段“吾”“爱之不忍妄用”的具体表现是 。(用自 己的话回答)(2 分)

23.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友人认为不爱惜善笔只是小事。 B.友人对“吾”的叹惜不以为然。 C.友人发现没把握好用笔的尺度。 D.友人承认自己用笔不当的过错。

24.友人认为“世之用人者有甚于余之用笔者”的理由是 。(3 分)

25.对第③段画线句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通过反问直接反驳友人的话,语气强烈。 B.照应首段“吾居乎乡”,自谦而留有余地。 C.以自己的不敢“僭而叹”衬托出友人的慷慨直言。 D.有自嘲、有暗讽,引出下文“人才如何自处”的思考。

26.本文以用笔喻人,比喻是否贴切?请加以评价。(4 分)

答:

【参考答案】

;.

..

22. 日常随意记录只用较次的笔,有好纸好墨、润色文辞后才用它书写;写完就洗净珍藏。 23. C

24. 善笔易得,用笔者尚且用坏了才丢弃;人才难得,用人者却不仅不重用,还随意抛弃, 甚至对人才施加无法承受(不相称)的刑法的也很多。

25. D

26. 贴切。“笔”作为文房四宝切合文人身份;“善笔”笔管端直精美、锋毫圆润劲健、使 用合意称手等特点与人才的刚健正直、贤明通达相吻合;“吾”用笔的郑重恰恰体现人才应 得到的礼遇;友人不懂善笔的价值、不加爱惜,与用人者的糟蹋人才如出一辙。本文从多个 角度挖掘出用笔与用人的相似点,比喻恰当合理。(也可评价“不贴切”,言之成理即 可。)

长宁区、金山区、青浦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3分)

散书后记

(清)袁枚

①书将散□,司书者请问其目。余告之曰:凡书有资著作者,有备参考者。备参考者,数万卷而未足;资著作者,数千卷而有馀。何也?著作者熔书以就己,书多则杂;参考者劳己以徇书,书

①②

少则漏。著作者如大匠造屋,常精思于明堂奥区之结构,而木屑竹头非所计也;考据者如计吏持

③④

筹,必取证于质剂契约之纷繁,而圭撮毫厘所必争也。二者皆非易易也。

②然而一主创,一主因;一凭虚而灵,一核实而滞;一耻言蹈袭,一尊亨依傍;一类劳心,一类劳力。二者相较,著作胜矣。且先有著作而后有书,先有书而后有考据。以故著作者,始于《六

经》,盛于周秦;而考据之学,则自后汉末而始兴者。郑、马笺注? 业已回冗。其徒从而附益

之,抨弹踳驳,弥弥滋甚。孔明厌之,故读书但观大略;渊明厌之,故读书不求甚解。二人者,一圣贤,一高士也。余性不耐杂,窃慕二人之所见,而又苦本朝考据之才之太多也,盍以书之备参考者尽散之。

(《小仓山房文集》)

【注】①明堂奥区:指高大深邃的宫殿建筑。 ②计吏:古代州郡掌簿册登记的官员。 ③质剂:古代贸易契券的总称。 ④圭撮:两种很小的容量单位。 ⑤郑、马:指东汉末年的经学家郑玄和马融。 ⑥抨弹踳驳:批评攻击,错乱驳杂。

22. 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1分) A. 也 B. 尔 C. 矣 D. 焉

23. 第①段中,作者认为“著作者”和“参考者”对书籍使用方法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请用自己的话表述)。(2分)

24. 赏析第①段画线句运用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4分)

答: 25.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作者之所以藏书而散是因为生活发生重大变故不得不忍痛割爱。 B. 作者认为著作靠虚拟,考据需查核是否属实,都既费心思又耗体力 C. 作者认为有助于著作的书越多越好,有备于参考的书越少越好。 D. 作者推崇孔明、渊明的读书方法,因而决定散去有备于参考的书籍。

26. 第②段中,作者对著书立说和考据这两种治学方法进行比较。表现了明显的倾向性,对此你有什么看法?(4分)

答:

【参考答案】

22.(1分)C

23.(2分)“著作者”融汇书中的内容来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而“参考者”是耗费自己的精力去依从书中的观点。

评分细则:“著作者”融汇书中的内容来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1分);“参考者”是耗费自

;.

2017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二模试题汇编之文言文阅读二

..九州四海之间,灵芝几乎穷尽。(2分)23.答案示例:第②段写宋仁宗不信祥瑞、天下人不识灵芝,与第①段写真宗迷信祥瑞形成对比,有力论证了君王因一时好恶而改变天下风俗的观点,同时为第③段中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做了铺垫。(3分)24.C(2分)25.D(3分)26.答案示例:作者通过叙写灵芝在真宗、仁宗两朝天差地别的处境,以小见大(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ky9r13c9k81m9s40mcz3j4le87moy00j8x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