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二模汇编之文言文阅读二
闵行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23—27 题。(13 分)
清心亭记
元·吴旭
①清心亭者,广陵蒋公安道所筑也。公自至正六年春出宰来安⑴,越明年人和岁 丰,废坠悉举。县治之前,旧有官地一亩,为豪家侵据,人无敢理之者,公因询耆老 以复之。于是薙榛莽,浚砂砾。深仞有奇,泉脉随应,环甃以石⑵,波光云影,上下相 映。植槐柳于四旁,种莲芡茭菱于其中。即池之隙地,筑亭三间,朴而不雕,高明严 巩。
②公退之暇,焚香静坐,徘徊徙倚,消遣世虑。或载酒肴,集僚友于其上。树荫蓊郁,禽声左右,引觞满酌,颓然就醉。宴酣之乐,人见其有欧阳公遗风,号公为小醉翁焉。亭成而未名,邑民请以小醉翁扁之。
③公曰:“不然,此非吾志也。居仁不才,奉天子命出宰是邑,民之休戚系焉。 夙夜祇惧⑶,虑弗治为怀。矧来安素称难治,每听政之际,牒讼倥偬⑷,工役劻勷⑸, 簿书期会之冗,赋役出纳之繁,剸之理之⑹,百事丛脞⑺,骚吾心,拂吾耳,幸不为物 所忤而败事。则退席于斯亭之上,屏其视听以怡吾神,以静吾虑,逍遥徜徉,洞达古 今。学校思欲兴之,田野思欲辟之,善良思欲安之,强暴思欲去之。户版何道以增 之,词讼何道以简之。鼠窃狗偷,四境弗靖,欲防御以弭之。重科厚敛,贫富不齐,欲设法以均之。此皆所以致吾之思也。凡事物之来,意有未诚,则不能与民相感,故憩于斯亭之上,思有以清吾心焉。夫醉翁亭者,欧阳公寓一时游观之乐,非政治之所先。斯亭匾以清心,不亦可乎?
④众皆曰:然。求旭文以记之。旭因曰:“子尝闻清心之说乎?夫心者,神明之 舍,五官之主也。彼流其情,而乱于气。与夫端若槁木,块若死灰,皆不知清心之要 者也。吕氏曰:当官者,要以清心省事为本,公兼得之矣。盖公之心,湛于止水,岂 待登斯亭而后清哉?特以自警耳。”尝读包孝肃公“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之句⑻,未尝不叹慕其政事文章之美,今幸获身亲见之,因为之记,且颂是诗以质焉。
注:⑴来安:县名,在今安徽省。⑵甃:以砖瓦砌的井壁。⑶祇:很大。⑷倥 偬:事情纷繁迫促。⑸劻勷:急迫不安的样子。⑹剸:割断,截断。⑺丛脞:琐碎、 烦杂。⑻包孝肃公:包拯,谥号孝肃。
(选自《来安县志卷十三》)
23.文章第①自然段主要记叙并描写了清心亭的________和________。(2 分)
24.简析第②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3 分)
答: 25.从句式的角度对第③段划线句进行赏析。(3 分)
答: 26.对于文末作者提及包孝肃公的用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以包公的话赞扬蒋公内心清净与廉洁奉公。 B.表达了对包公政事文章之美的赞叹和倾慕。 C.将蒋公与包拯作类比,赞扬蒋公政绩卓著。
D.通过包公诗句引出下文对写作缘由的交代。
27.综观全文,概述蒋公把亭子命名为清心亭的原因。(3 分)
答:
【参考答案】
;.
..
23.(2 分)清心亭建造的过程(由来)1’与周围景色(环境)1’。(顺序不能 调换,因为题干上明确先提问的是记叙,后提问的是描写)
24.(3 分)描写了清心亭环境的优美 1’与宴酣之乐(喝酒的情形)1’,引出 下文关于亭子命名的讨论(由来)。1’
25.(3 分)以整句(对偶)的形式,(整散结合、长短句结合均不给分)1’突出 了蒋公希望四境安宁、贫富均衡的迫切愿望,1’(只答出其中一个内容不给分) 音韵和谐,句式整齐。1’
26.(2 分)B 27.(3 分)亭子周围的环境很安静 1’;蒋公在亭子里面可以怡神静虑,认真思 考自己为政时候需要处理的各种政务,真正做到清心 1’;与欧阳公以游观之乐 命名亭子不同,蒋公以政治来命名亭子,清心两字代表了自己以民为本的政治思 想。1’
崇明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吏道
邓牧
①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内九卿、百执事,外刺史、县令,其次为佐、为史、为胥徒。 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②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唐、虞建官,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 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 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
③后世以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小大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
④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 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二帝三王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
⑤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豹蛇虺均为民害邪!
⑥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
22.第⑥段方框处应填入的虚词是( )(1分) A.耳 B.乎 C.焉 D.也
23.赏析第③段画线句表达效果。(3分)
答: 24.请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句。(3分)
答: 25.对第⑤段画线句内容理解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百姓因官吏盘剥压榨以至于不能自食其力,转而为窃贼。 B.因为官吏日夜“窃取”百姓钱财,以至于百姓不得不反。 C.官吏不能自食其力而盘剥掠夺百姓,其心正如盗贼一般。 D. “不亦盗贼之心乎”以反问语气表达对盗贼行为的痛恨。 26.结合全文,对作者有关“官吏”的思想作简要评析。(4分)
答:
【参考答案】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
..
22.B
23.评分说明:答对1点给1分,给满3分为止。
参考要点:作者以虎狼比喻害民之官吏,羊豕喻百姓(1分),形象地写出了官吏害民之实质(1分)。同时,采用反问手法(1分),表达了对统治者用虎狼之官吏治理百姓却又希望其繁衍生息的荒谬的批判(1分)。
24. 以短句形式回答乱危的原因,因为官吏盘剥百姓,夺其食竭其力以至于怨怒叛乱(1
分),语句短促,推理清晰,更好地表现出情感的激愤(1分),最后以长句作结,反问当今之治者,古代治世同于此吗,表达对当今治者使国家危乱的愤慨(1分)。
25. C
26. 评分说明:思想概括2分;评价正面意义及局限各1分。
参考示例: 本文作者认识到当今之官吏剥削压榨百姓的本质以及这些官吏的危害甚于“盗贼”,致使官逼民反,乱自上作,表达了作者对其的辛辣批评和对统治者黑暗统治的猛烈抨击,其思想具有极大的现实批判意义和突破意义。但是,其完全否定官吏的存在价值和意义,提出取消一切封建统治机构,实现无为而治,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奉贤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24—28题(12分)
东轩记 苏辙(宋)
①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滥。既至,盐酒税治舍,水患尤甚。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厅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
②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心其害于学故也。
③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
④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有删改)
24.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句。(3分)
答: 25.对第②段举颜回一例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表达对颜回安于困顿、清贫自守行为的困惑。 B.揭示做官忙碌奔波的处境会妨害学道的道理。 C.对比作者疲累的现状,强调精神之乐的可贵。 D.表达对颜回自以为乐的生活态度的难以苟同。
26.简析第③段“嗟夫”一词在构思上的作用。(2分)
答: 27.简析第③段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沉湎于物质的享乐,会堵塞住士人追求大道的进程。 B.求道者认为天地的大小和个体的死生是最重要的事。 C.臻于求道之境,可以无视境遇困窘而内心超然旷达。 D.官场奔波疲乏,让作者放低心态完全是不可能的事。 28.结合全文,分析第④段画线句丰富的情感内涵。(3分)
答:
;.
..
【参考答案】
24.(3分)多用短句,形象地突显出日常公务繁杂琐碎、耗神费力的特点;和作者不胜烦扰,疲乏无奈的心境切合。
25. (2分)D
26.(2分)从对为官现状的哀叹转而到“圣人之乐”的思考;从“个人”的感受过渡到对“士人”群体的思考。(由感怀到议论,由个体到一般,延展了文章的深度与广度。)
27. C(2分)
28.(3分)表达了作者无法摆脱现实困境的无奈和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以及在求道过程中的谦逊姿态。
宝山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3分)
散书后记
(清)袁枚
①书将散□,司书者请问其目。余告之曰:凡书有资著作者,有备参考者。备参考者,数万卷而未足;资著作者,数千卷而有馀。何也?著作者熔书以就己,书多则杂;参考者劳己以徇书,书
①②
少则漏。著作者如大匠造屋,常精思于明堂奥区之结构,而木屑竹头非所计也;考据者如计吏持
③④
筹,必取证于质剂契约之纷繁,而圭撮毫厘所必争也。二者皆非易易也。
②然而一主创,一主因;一凭虚而灵,一核实而滞;一耻言蹈袭,一尊亨依傍;一类劳心,一类劳力。二者相较,著作胜矣。且先有著作而后有书,先有书而后有考据。以故著作者,始于《六
⑤
经》,盛于周秦;而考据之学,则自后汉末而始兴者。郑、马笺注? 业已回冗。其徒从而附益
⑥
之,抨弹踳驳,弥弥滋甚。孔明厌之,故读书但观大略;渊明厌之,故读书不求甚解。二人者,一圣贤,一高士也。余性不耐杂,窃慕二人之所见,而又苦本朝考据之才之太多也,盍以书之备参考者尽散之。
(《小仓山房文集》)
【注】①明堂奥区:指高大深邃的宫殿建筑。 ②计吏:古代州郡掌簿册登记的官员。 ③质剂:古代贸易契券的总称。 ④圭撮:两种很小的容量单位。 ⑤郑、马:指东汉末年的经学家郑玄和马融。 ⑥抨弹踳驳:批评攻击,错乱驳杂。
22. 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1分) A. 也 B. 尔 C. 矣 D. 焉
23. 第①段中,作者认为“著作者”和“参考者”对书籍使用方法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请用自己的话表述)。(2分)
24. 赏析第①段画线句运用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4分)
答: 25.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作者之所以藏书而散是因为生活发生重大变故不得不忍痛割爱。 B. 作者认为著作靠虚拟,考据需查核是否属实,都既费心思又耗体力 C. 作者认为有助于著作的书越多越好,有备于参考的书越少越好。 D. 作者推崇孔明、渊明的读书方法,因而决定散去有备于参考的书籍。
26. 第②段中,作者对著书立说和考据这两种治学方法进行比较。表现了明显的倾向性,对此你有什么看法?(4分)
答:
【参考答案】
22.(1分)C
23.(2分)答案示例 (1)“著作者”融汇书中的内容来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2)而
;.
..
“参考者”是耗费自己的精力去依从书中的观点。
1点1分
24.(4分)答案示例 (1)把“著作者”比作“造屋大匠”,(2)把“参考者”比为“持筹计吏”。(3)化高深玄妙的学术理论为身边熟悉的具体事物,(4)直观形象地表现出二者一个着眼于整体结构,一个注重细枝末节。
1点1分
25.(2分) D
26.(4分)答案示例一 作者认为著书立说既早于考据研究,也高于考据研究。我同意他的观点。著书立说是创新,可以依傍古人;只有著书立说,才能呈现新思想、新学说、新发现。而考据研究只是依从别人的观点,没有什么创造性,停留在以往的高度,所以著书立说更有价值。
答案示例二 作者认为著书立说高于考据研究,对于此观点,我认为有失偏颇。考据学对著作求真辨疑,去伪存真,对解读及吸纳古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其所具有的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怀疑否定的批判精神、敢于超越前人的创造精神,现代也广泛运用,这充分说明了考据学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不应被轻视。
作者观点1分,自己的态度1分,阐述2分。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虹口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芝阁记 王安石
①祥符时,封泰山以文天下之平,四方以芝来告者万数。其大吏,则天子赐书以宠嘉之;小吏若民,辄锡金帛。方是时,希世有力之大臣,穷搜而远采,山农野老,攀缘狙杙,以上至不测之高,下至涧溪壑谷,分崩裂绝,幽穷隐伏,人迹之所不通,往往求焉。而芝出于九州、四海之间,盖几于尽矣。
②至今上即位,谦让不德。自大臣不敢言封禅,诏有司以祥瑞告者皆勿纳。于是神奇之产,销藏委翳于蒿藜榛莽之间,而山农野老不复知其为瑞也。则知因一时之好恶,而能成天下之风俗,况于行先王之治哉?
③太丘陈君学文而好奇。芝生于庭,能识其为芝,惜其可献而莫售也,故阁于其居之东偏,掇取而藏之。盖其好奇如此。噫!芝一也,或贵于天子,或贵于士,或辱于凡民,夫岂不以时乎哉?士之有道,固不役志于贵贱,而卒所以贵贱者,何以异哉?此予之所以叹也。
22. 祥符年间,芝“几于尽”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 23. 分析第②段的作用。(3分)
答: 24. 下列对陈君建阁藏芝的原因的推测,合理的一项是( )。(2分) A. 不满皇帝迷信祥瑞粉饰太平。 B. 进献朝廷颂扬今上谦让有德。 C. 为芝草不遇于时而感到惋惜。 D. 先居为奇货再伺机高价出售。
25. 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作者认为应以士人际遇的贵贱来区分是否有道。 B. 作者把士人不应为贵贱所役使作为文章的主旨。 C. 作者为士人的际遇为何有贵贱之分而感到困惑。 D. 作者认为士人和芝草贵贱有别的原因是一样的。
26. 清人沈德潜评价《芝阁记》“用意多在题外”。请对此加以赏析。(4分)
答:
【参考答案】
22.答案示例:宋真宗祥符年间,朝野以灵芝为祥瑞,一时上至大吏下至小民穷搜远采,致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