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社会学习品德理论对德育的启示
美国著名的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阿伯特·班杜拉认为:在社会活动中人类学习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行为习得的。因此,他提出最为综合的模仿理论描述个体行为体系的建构,即观察学习理论,也叫社会学习理论。
一 社会学习品德理论的基本观点:观察学习
班杜拉总结出观察学习受四个组成过程的制约:注意过程、保持过程、生成过程和动机过程。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发生的前提条件。观察者与榜样的关系、观察者的心理以及榜样的活动这三个方面的特征决定着观察学习的程度。其中,观察者与榜样的关系特征在某方面对注意过程有更重要的影响,示范行为的生动性和复杂性、榜样人物的魅力等都影响着注意选择的结果。保持过程将观察到的信息以意象和言语两种方式储存起来,使延迟模仿成为可能,指导学习者以后习得行为的表现。生成过程指将观察中习得的技能转化为行为这一反应所必需的能力,也叫复制过程,它决定了习得的东西多大程度上被转换成表现。自我效能感是影响这一过程的重要因素。动机过程表现为个体不仅习得榜样行为,且愿意在适当时机将习得行为表现出来,它决定是否将观察习得的能力付诸实践。强化是主要动机过程,不仅使观察者将注意力集中于榜样行为的功能方面,还提供根据观察所获得信息作出行动的诱因。
学习者观察学习过程不可忽视强化的作用。个体不会把他们所习得的每一件事都表现出来,社会学习理论将学习活动的获得和表现区分开来。强化不是儿童获得新行为的必要因素,在没有直接强化的情况下儿童通过观察学习就能够获得新行为;强化是学习者表现出习得行为的必要因素。班杜拉把强化分为三种:自我强化、直接强化和替代强化。自我强化指学习者预测自己行为结果,依靠信息反馈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直接强化指学习者行为导致有价值的结果(奖励或惩罚)从而受到的强化;替代强化指学习者无需亲自经验行为后果,通过观察到榜样行为后果从而这种行为得到强化。自我强化是内部强化,替代强化和直接强化属于外部强化。内部强化和外部强化协同作用,影响着学习者所习得行为的表现。榜样示范具有替代强化的作用。 二 社会学习品德理论对德育的启示
第一,教师要为儿童树立良好榜样。首先,教师自身要起着良好的榜样作用。班杜拉指出,如果榜样被认为是可尊重的、有能力的、有很高社会地位或权力的,那么榜样的作用就会非常有效。教师对儿童来说处于崇高地位,儿童对教师普遍存在濡慕心理,绝大多数情况下,教师能成为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榜样,教师的举止神态、行为习惯和情感态度会对儿童产生深远影响。教师的示范容易被学生内化并成为自我评价标准,对学生行为起自我调节作用。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为儿童树立良好榜样。其次,儿童需要同伴榜样,在儿童同伴中
树立学习的榜样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儿童在活动中同伴关系最密切,互相接触的机会最多,常常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模仿他们所佩服的同学,同伴群体的作用不可低估。因此,教师要为儿童选择良好的同伴榜样,促使儿童在观察模仿良好同伴榜样中养成良好习惯。再次,教师要强化榜样行为,关注儿童习得行为的展现。儿童习得榜样行为后更重要的是愿意将其复现出来,因此教师要关注动机过程,设置外部强化动机。如提供各种表彰或以言语赞扬,学生为了得到这些表扬更愿意表现他们所习得的行为。 第二,重视家庭教育对儿童品德学习的作用。家长是儿童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语、行为、态度等日常表现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孩子,父母的言行是儿童观察学习的最初来源。如果家长用体罚的方式教育儿童不要打架,结果却是儿童从父母的体罚方式习得了攻击性行为,使打架行为变本加厉。家长在家庭教育的点滴中应注意身体力行,为儿童的品德学习做好示范。 第三,加强环境建设。班杜拉认为,个体的行动是主体、行为、环境三种因素交叉互动的结果,他强调儿童的道德教育要有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因此端正社会不良风气、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对于儿童道德教育有重大意义。而对于广播、电视、报纸、书刊等充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大众传播媒介,教育者则需要为儿童选择良好的榜样案例,让学生多接触形象生动的正面社会教材,避免不良媒体内容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