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复习提纲
1、机械运动:在运动过程中,物体的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把这种运动称为机械运动。
①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或是静止,必须选择一个参照物。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参照物可以任意选取,但参照物选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也就不同。可见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②机械运动的分类 曲线运动
(按运动的路线分)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直线运动
(按快慢分) 变速直线运动:快慢改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①比较相同的时间,运动物体通过的距离
③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 ②比较相同的路程,运动的物体所用的时间 *综合①②两点可以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最佳方法:比较速度
④速度: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可见速度是定量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说明:定量:可以用数值来表示的量)
⑤速度的计算公式:v?s 单位:国际:米/秒(m/s) 常用:千米/时(km/h)
t换算关系:1 m/s=3.6 km/h 可见速度的单位是由长度的单位和时间的单位合成的。
⑥说明:速度的计算公式也可以用来计算变速运动,只不过,路程用某段的总距离,时间是指在这段路程中所花的总时间,包括中途停止的时间。 2、力的存在
①力的含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注意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的判断) ②力的作用效果:①改变物体的形状
②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速度大小改变(从静止到运动,从运动到静止,速度大小的改变
运动方向的改变 静止
③物体运动状态不变 匀速直线运动
③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间力的作用可以通过相互接触产生,也可以不相互接触产生.但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间不一定有力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同时又是受力物体。
说明:①在这两个力中,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相对的。 ②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③接触的物体不一定能产生力的作用 ④不接触的物体有可能产生力的作用 ⑤力是普遍的,不是只有人才会有力。
④弹力:物体在发生形变时产生一个反抗形变的力叫弹力。在弹性形变内,物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⑤力的存在: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可用测力计来测量。实验室常用测力计是弹簧称,其他的有:握力计、牵引测力计 力的单位:牛顿(N) 简称牛,表示(两个鸡蛋约1牛,同学们的体重约500牛)
说明:用弹簧称测量力时首先要看清它的量程是否满足要求,然后认清它的最小刻度值.测量前一定要先调零。 弹簧秤制成原理:在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簧的伸长越长受到的拉力越大。 ⑥弹簧秤的使用方法:①调节指针在零刻度线②记录量程和最小刻度(称量时不能超过量程)③称量记录时垂直轴线读数④弹簧秤要放正,使弹簧能沿其轴线方向即待测力方向自由伸缩⑤弹簧秤可以测水平方向的力,也可以测竖直方向的力。 4、力的图示
①影响力产生效果的因素即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可以用力的图示把力的三要素表示
②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有标度的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叫做力的图示法。从力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使线段的长度与力的大小成正比,并在线段的末端标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力的方向:在线段的末端画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有角度的一定要标上角度.)
6
③力的示意图:作图的步骤:(1)作用点的选定:若仅画物体一个力的图示,力的作用点据实际情况而定,若画物体的几个力的图示,则力的作用点一般移至几何中心。(注意:作用点必须画在物体上,不能悬空而画。) ④力的大小:A.先定标度(标度长短可任意确定,但要整数倍,在同一物体上,力的图示的单位长度应统一)
B. 以作用点为起点,画一条线段表示力的大小
⑤力的示意图和力的图示的区别:①力示意图仅表示力的作用方向:力的大小和作用点没有严格的要求
②力的图示可以形象地表示力的三要素
3、重力
①重力: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应用:制成了重垂线。) 地面和地面上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
②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质量大则重力也大。G=mg 其中g=9.8N/kg ③重心的确定:A、质量分布均匀且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
B 、形状不规则或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质的重心,可用悬挂法和支撑法确定
(注意:①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如圆环的重心。②重心位置不随物体放置方式及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④重力公式(重力和质量成正比):G=mg m=G/g g=G/m 意义: m表示物质的质量,单位:千克,G表示重力,单位:牛 g=9.8牛/千克 每千克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牛 4、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由小车从斜面滑下的实验得出的结论:
①小车从同一高度处滑下的原因:使小车在水平面开始运动的初速度相等。
②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不同的原因: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不同,摩擦力大,运动的距离就越小,速度减小得越快,运动的时间就越短。反之则反。若水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速度减小越慢;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则小车滑下来的速度将保持不变,将作匀速直线运动。
一切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不变的性质,换句话说即具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③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惯性: 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注意点:惯性是一切物体的属性,只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是否运动、如何运动及速度的大小等其它因素都无关,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例:为什么人从行使的汽车上跳下来容易摔倒?(按照下列发模式填空)
答:开始时人与车是一起向前运动的,当人从车上跳下来时,人的脚由于受地面的摩擦力而静止,而人的上身却由于惯性,仍然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前运动,故人就会朝车行驶的方向倾倒。 5、二力平衡的条件
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可知,力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①二力平衡: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状态(即运动状态不变),我们就说这两个力是平衡的。(误区:不要认为只有静止状态才叫平衡。)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一条直线上,那么这两个力就相互平衡。(学会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判断:平衡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②若物体受到的外力是平衡力,则运动状态不变。只有受到的外力不是平衡力时则一定改变。
例:物体在不受外力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在受到外力时是否运动状态一定改变呢?答:不一定。若物体受外力,但外力如果是平衡力(如二力平衡),则它仍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运动状态不变),若物体受的外力不是平衡力,则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例:对“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句话的理解:
答:⑴”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含义是: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静止。当然这句话与牛顿第一定律相矛盾,牛顿第一定律说,物体在不受外力时还有可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含义是:物体的运动状态要发生改变则必须受到力的作用,不受力的作用则运动状态是不会改变的,这从牛顿第一定律可以证明。但是,物体受到外力时运动状态不一定改变。
7
6、摩擦力:
①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就叫做摩擦力。
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不是阻碍物体的运动,有时摩擦力也能推动物体的运动,如人走路,汽车的行使等,相对运动的物体之间存在摩擦力,处于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也存在摩擦力。固体之间存在摩擦力,液体和气体之间也存在摩擦力。
②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变滚动为滑动。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使接触面变光滑)、加润滑油、变滑动为滚动、气垫法 7、压强
①垂直作用于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力叫做压力。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效果越明显;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压力的作用效果是由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决定的。 ②物体的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的大小叫做压强。
③在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是帕斯卡|(为了纪念法国科学家帕斯卡),简称帕,即牛顿/平方米。压强的常用单位有千帕、标准大气压、托、千克力/厘米2、毫米水银柱等。公式:p=F/S
p表示压强,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 F表示压力,单位牛顿(N) S表示受力面积,单位平方米 ④固体会产生压强,一切液体内部都存在压强。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密度越大,压强越大。液体压强计算公式 p=ρgh
式中ρ为液体密度,单位用kg/m3(千克/立方米);g=9.8N/kg;h是液体内某处的深度,单位用m; p为液体压强,单位用Pa(可见液体压强跟液体重、体积、底面积大小等其他因素都无关.)
第四章复习提纲
1、太阳和月球
①太阳是一个能自己发光发热、离地球最近的恒星,直径约为140万千米,表面温度约6000摄氏度,中心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
太阳质量约为地球33万倍,体积是地球的1.30倍,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 ②太阳大气层从内到外分光球层、色球层、日冕 常见的太阳活动有太阳黑子、耀斑和日珥
太阳黑子:太阳表面的黑斑点,发生在光球层。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约为11年。
耀斑:太阳表面的一些突然增亮的斑块,色球层。耀斑爆发,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说明太阳活动激烈) 日珥:太阳表面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主要存在于日冕中,但下部常与色球相连 太阳风:,太阳不断的放射出电子流(等离子),发生在日冕层
③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增多时,会导致紫外线增强或气候反常,伤害人类身体健康。耀斑增强时,可以影响地球上的短波通讯,甚至使各类无线电通讯发生短时间的中断现象,产生磁暴现象。太阳风导致极光的产生。
④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地球与月球的距离约38.44万千米,约为日地距离1/400,月球的体积是地球的1/49,质量是地球的1/81,月球的直径是3476千米、为地球的3/11、太阳的1/400。
⑤月球表面明暗状况:月球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是太阳照亮的明面。明亮的部分是高地(山脉、高原),阴暗的部分是平原和盆地等低陷地带,分别称为月陆和月海,平均高差2-3千米。
月球表面随处可见环形山,大体上是月球形成早期小天体频繁撞击月球和古老火山爆发形成的产物 *人在月球上会怎么样?答:重力小,温差大,听不到声音,没有大气保护,很多环形山。 月球是一个没有大气、没有水、没有生命、布满环形山的荒凉世界 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姆斯特朗登月成功。 2、地球的自转
8
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做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①地球在自转时,从地轴的北极或北极上空观察,自转方向是逆时针。从地轴的南极或南极上空观察,自转方向是顺时针。
②地球自转时产生的现象是:东升西落 昼夜交替。
说明: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是不同的,昼夜是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产生的,这时白昼、黑夜始终不变,不存在交替,而昼夜交替除了包含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外,还应自转才能产生交替。 ③地球自转一周,白天和黑夜就交替一次,时间约为24小时。
④晨昏线:由于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照亮的是白昼,称昼半球;没有照亮的是黑夜,称夜半球;白昼和黑夜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包括晨线(太阳升起的地方)和昏线(太阳落下的地方),在地球自转中越来越亮的那半圆是晨线,反之为昏线。 (1)昏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昼变成夜的界线。 (2)晨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夜变成昼的界线。
3、地球的绕日运动 东 正 西 负 ①秆影的长短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一天中杆影长短的变化:早晨较长,方向为西北方向,中午最短,杆影朝正北方向,下午又逐渐变长,方向为东北方向。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太阳高度发生变化,中午的太阳高度最大,杆影最短。 ②杆影与太阳高度的关系:太阳高度越大,杆影越短,反之则反。
**一年中的正午杆影也会发生变化,夏季杆影最长,冬季最短,这是由于地球的公转导致太阳高度发生变化造成的。(说明:即使是同样的秆子,在同一天的中午,杆影也会随地面纬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这也是由于太阳高度变化造成的。总之:杆影长度的变化都是由于太阳高度的变化造成的,而太阳高度的变化又与太阳的直射点有关系。离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就越大,杆影就越短。)
③地球的公转:地球在不断的绕着地球运行,这种运动叫公转运动,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与自转的方向一样。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呈倾斜状态,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365.2422天,即通常所说的一年。
④太阳高度: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点位置有关,太阳直射点是太阳高度最大的地方(太阳高度为900)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直射赤道 1、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50) 2、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直射赤道 3、回归线上直射一次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50) 4、其他地区无直射
*由于地球的绕日公转且地轴始终呈倾斜状态,导致在公转的过程中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于是就出现了四个特殊的节气。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此日为夏至,直射南回归线时,此日为冬至,直射赤道时为春分或秋分。见图。
说明:一年四季,正午的太阳高度是随太阳的直射点的移动而变化的,一般来讲,离太阳的直射点越近的地方,太阳高度越大,温度也较高,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正午的太阳高度,夏至日最大,冬至日最小。南半球则刚好相反。 ⑤昼长夜短的变化:一般来讲,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的白天就长,黑夜就短。直射到哪个半球的纬度越高,该半球的昼长的时间越长,所以在北半球,由于在夏至日直射的纬度最大,所以当天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而南半球当天的情况则正好相反。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夏半年:从春分经过夏至到秋分,由于太阳直射北半球,所以北半球的气温相对较高,白天的时间也比较长,故称为北半球的夏半年。
冬半年:从秋分经过冬至到春分,由于太阳直射南半球,所以北半球的气温相对较低,白天的时间也比较
9
短,故称为北半球的冬半年。说明:而此时南半球气温较高,白天较长。
*去南极考察一般选择在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的夏季。此时南极地区白天长,夜晚短,且有些地方还有可能出现极昼现象,便于考察,节约能源(不需要光源)。
*五带的划分:根据地球表面不同纬度地区接受太阳能量的差异不同,导致温度高低的不同,把地球表面按温度的高低不同划分为: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和北寒带。(这也与太阳高度有关,太阳高度大,接受的能量多。)
热带:在南北纬23.5°之间,,有直射阳光,终年炎热,昼夜长短变化小. 温带:在南北纬23.5°与南北纬66.5°之间,既无直射阳光,也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分明。 寒带:在南北纬66.5°到90°之间,终年寒冷,有极昼极夜现象。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更替、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形成,是由于地球公转
4、月相
月相是天文学中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的变动。地球上的人所看到的、被太阳光照亮的月球部分的形状也有规律的变化,从而产生了月相变化。
月相的变化依次为 新月(初一)→峨眉月→上弦月(初七、初八)→凸月→满月(十五,十六)→凸月→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峨眉月→新月。
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新月,或从下一个满月,就是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这一周期约29.53天,称“朔望月”, 中国农历的一个月长度,就是根据“朔望月”确定的。
月相和海洋的潮汐有关系,因为潮汐和月球的引力作用有直接关系,比如在满月的时候会引起大潮。 5、日食和月食
①日食:地球上某些地区有时会看见太阳表面全部或部分被遮掩的现象。
日食有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环食,日食可能发生在农历初一(新月出现时)。日偏食、日环食的发生过程与日全食相类似。
地球带着月球绕太阳运动,当月球运行至太阳与地球之间,且三个星球正好或接近排成一条直线时,由于光是直线传播的,月球就挡住了太阳光形成月影,在地球上月影所在区域看太阳,太阳全部或部分被月球遮挡,月球挡住了我们观察太阳的实现,就产生了日食。
②月食:有时候我们会看到月球部分或全部月面变暗的现象。月食有月全食、月偏食.
③地球在背着太阳的方向会出现一条阴影,称为地影。地影分本影和半影两部分。本影是指没有受到太阳光直射的地方,而半影则是只受到部分太阳光直射的地方。月球在环绕地球运行过程中有时会进入本影和半影区,这就产生月食现象。当月球整个都进入本影时,就会发生月全食;但如果月球一部分进入本影,另一部分在半影区时,就会发生月偏食。
④月食发生在农历月的满月(十五、十六)。由于月球公转轨道和地球公转轨道有约5?的夹角,在大多数月份中,月球会运行到地球阴影附近,但不完全进入,所以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月食。
6、太阳系
①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
②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