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设计
1、 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2、 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1、 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的现象。 2、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 问题的兴趣。
2、 严格按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准备:
小组:烧杯100ml3个、盛有水的水槽1个、食盐、面粉各20克、沙30克,搅拌棒1根、滤纸3张、漏斗1个、玻璃棒1根、方座支架1个
教师:过滤装置、几杯调制好的溶液 教学流程:
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师:(板书课题: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溶解吗?(化了)我们经常用到“溶解”这个词,还会把食盐、糖等溶解水里去,那么溶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
(设计意图:一些学生也许听说过“溶解”一词,但不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我开门见山,先出示课题,然后从“溶解”一词入手,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导入本课,让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激发起学生想要探究、想要主动参与的欲望,为下一步学生们能以饱满的热情进行学习做好铺垫。)
动手操作,逐步感知
一、 观察比较食盐、沙在水中的变化
1、 出示食盐和沙、学生观察实验 师:老师知道同学们最喜欢做实验了,在你们的桌子上老师为每组同学准备了食盐和沙子,一会儿我们就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烧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轻轻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师:怎样描述食盐在水中的状态呢?怎样描述沙在水中的状 态呢?(食盐放在水里化了,沙在水里没有化,还能看见。)
3、师:哪些现象使我们说“食盐在水中溶解了?”哪些现象使我们说“沙在水中没有溶解?”(我们看不到食盐的颗粒了,但是还能看到沙的颗粒。)
(设计意图:本课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 溶解,运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对食盐和沙这两种物质在水中非常明显的现象进行描述。)
二、 观察面粉在水里的溶解状况
1、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和比较,同学们知道了像食盐这样,放在水里经过搅拌看不见了,就是溶解。像沙在水里那样还能看见颗粒就是没有溶解。老师这里还有一样东西——面粉,它能不能溶解在水里呢?你们猜一猜?
2、引导学生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
3、师:怎么证明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做实验)
4、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加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
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5、汇报交流: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有的学生会说:面粉溶解了,看不到颗粒了,有的会说面粉没有溶解,还能看到小的颗粒。)
6、师:那么,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它在水中的变化到底是接近于沙还是食盐呢?
7、师:为了作进一步观察,我们一起再来做一个过滤的实验。老
师这里有一种纸,叫滤纸。我们将食盐、沙和面粉与水的混合物,用过滤的方法进行过滤,然后观察比较食盐、沙和面粉是否能用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
(教师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并讲解注意事项: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
8、学生实验、汇报观察结果。(滤纸上留下了面粉和沙的颗粒,食盐却没有留下颗粒,流到了下面的杯子里。)
9、师:现在你能解释什么是溶解吗?(溶解了的物质不能用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不能溶解的物质可以通过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
(设计意图:面粉在水里的情况显然不同于食盐和沙在水里的情况,面粉这个材料的出现带来了新的问题——面粉到底是溶解于水还是不溶解于水的?我先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测,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时候引发了认知冲突,然后再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但是实验后学生有可能针对沉淀与否的问题再次出现争议,教师顺势继续引导,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的一个新方法——过滤,最后的交流也指向溶解的科学概念,期望学生对溶解从原来的“说不清楚”到能够说出主要特点,这正是我们教学所期望的。)
归纳整理、问题延伸
1、做了这么多的实验,让我们一起来整理一下吧!学生整理获得的信息。 2、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想你们一定有很多的收获,谁想和大家说一说?你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与大家的合作,学到了不少的知识,老师真为你们高兴,那么,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探究。
(设计意图:在活动结束之后,及时组织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及技能进行整理和归纳,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习惯,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教师没有把上下课的铃声作为教学的起点和终点,课后的后续探究是对本课研究内容的一个巩固和延伸。因为生活处处皆学问,生活处处皆课堂。总的来说,课后的探究活动对于课内探究活动来说有更多的事情需要师生共同投入地去思索去做,通过科学实践学生们能真正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并且使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那时候的收获将是更多的快乐、更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