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提升·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两极格局的瓦解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这最能说明( ) A.两极格局阻碍了全球化进程
B.经济的发展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C.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由此开始 D.两极格局结束是最根本的原因
【解析】 经济全球化进程由新航路开辟开始,20世纪90年代进入新阶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两极对峙格局的结束,国际形势的趋缓,但根本原因是科学技术的发展。
【答案】 B
2.关贸总协定规则只适用于货物贸易,而世贸组织的规则涵盖了商品贸易、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知识产权协议等多个方面。由此可见,1994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B.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C.第三世界团结斗争 D.国际格局发生剧变
【解析】 关贸总协定不是一个常设组织,而是一个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协定,存在着诸多弊端,特别是在解决争端时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故A项正确;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第三世界团结斗争与这一变化无直接关系,故B、C两项错误;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国际格局发生剧变,故D项错误。
【答案】 A
3.霍布斯鲍姆认为:“在1914年至20世纪90年代之间,世界已经逐渐演变成一个单一的运作单位。而旧有以领土国家政治为界定的‘国家经济’,却一落而为跨国性作业的复杂体。”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以来( )
A.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B.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C.现代化模式趋同发展
D.“国家经济”丧失独立性
【解析】 本题考查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能力。根据所学史实,20世纪90年代后的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经济全球化,选B项。
【答案】 B
4.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体制保障是( ) A.市场经济制度广泛建立 B.跨国公司的迅速扩张 C.国际形势日益走向缓和 D.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解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一步加速。主要因素有科技因素,这是根本推动力;有体制因素,市场经济体制的广泛建立;有交通、通讯方面的发展等。
【答案】 A
5.从1930年到1990年,空运的成本已从平均每英里68美分降到11美分,纽约与伦敦之间三分钟的电话费从244美分降到3美分……大量信息数据在全球范围内快速、经济地传递。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
A.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B.信息技术发展促成其他行业的革命 C.航空、信息技术的发展
D.信息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
【解析】 题目中空运成本、话费的降低及大量信息数据的传递,说明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密切,从根本上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答案】 A 6.中国知名汽车企业已基本以各种形式和世界汽车集团合资:一汽是大众、奥迪和丰田,上汽是大众、通用,东风背后有标致、雪铁龙、日产……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
A.中国汽车制造业落后于世界 B.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C.发达国家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 D.中国汽车企业已经被外企吞并
【解析】 中国汽车企业以各种形式和世界汽车集团合资,说明中国汽车企业已融入世界经济,这从本质上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答案】 B
7.有研究指出,发展中国家经济年增长速度每下降3%,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就有可能下降1%。这说明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 )
A.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B.主要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C.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相互依存 D.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贫富差距扩大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材料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经济联系紧密,互相影响。A、B、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C 8.图1为杰里·本特《新全球史》中有关经济全球化的一幅漫画。图2是最近发生在美国、并且很快蔓延至欧洲的一种现象。“占领华尔街”的示威口号席卷全球,意指全球财富只集中在1%的富人手里。结合图2说明图1的寓意是( )
A.强调世界经济发展的平衡性 B.彰显各经济体联系的紧密性 C.暴露世界各区域存在差异性 D.反映世界存在一定的风险性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经济全球化的问题。图2说明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形势下,社会贫富悬殊加剧,社会矛盾激化,由此可知图1“平衡的世界经济?”实际上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利益失衡,使世界存在着危险性、不稳定性,故A项错误,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各经济体之间的关系,故B项错误;图中也没有反映各区域的差异性,故C项错误。
【答案】 D
9.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在金融领域的表现,它可以使融资者在世界范围内选择成本最低的资本,投资者则可以选择利润最丰厚的项目,从而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最佳投资组合。据此可以看出,金融全球化 ( )
A.有利于全球金融业自身效率的提高
B.促进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推动世界经济增长 C.加强了金融监管领域的国际协调与合作 D.具有“双刃剑”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由题干材料提及的“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最佳投资组合”,可知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金融监管”,故C项错误;材料只说明了好处,没有从“双刃剑”角度分析,故D项错误。
【答案】 A
10.下表所列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全球化发展的两种观点,能分别支持这两种观点的典型史实是( ) 类别 极端全球主义者 怀疑论者
全球化是人类活动框架的重组,是民族全球化加剧了不同文明的冲突,民族及
观点
国家的终结。 宗教纠纷、领土争端仍然存在。
A.联合国的建立/美苏“冷战” B.欧盟的成立和发展/“9·11”事件 C.跨国集团的出现/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D.中国加入WTO/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解析】 A、C均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应排除。中国加入WTO并不能体现“民族国家的终结”,D错。只有B与题意相符。
【答案】 B
11.自中日钓鱼岛冲突升温以来,“抵制日货”的口号不断提出,日系产品如丰田汽车、索尼相机等销量明显下滑。同时也有人对抵制日货提出质疑,认为日货难以抵制,日系品牌只是日货的一部分,你能抵制得了日本的零部件吗?例如在买智能手机时,无论买的是哪一款,其中都大量使用了日本的零部件和原材料。这种观点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
A.日本科技发达,生产能力强大 B.世界经济全球化
C.政治意识淡漠,缺乏爱国意识 D.区域经济一体化
【解析】 材料中质疑观点认为,大量产品(包括中国品牌、外国品牌)中使用了日本的零部件,它反映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世界各地经济联系加强,各国工业生产的依存度越来越高。
【答案】 B
12.拉德哈克瑞什南在《全球化、欲望和代表的政治》一文中指出:“全球性,不折不扣地是一个名称,指示着这么一种意识形态机制:它试图一劳永逸地将整个世界当作一件价值连城的奖品,一些民族国家(发达民族国家)以全体名义得天独厚地占有这件奖品。”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民族国家是全球化的主导
B.全球化推动了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 C.全球化是发达国家掠夺世界的新途径 D.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的经济多极化 【解析】 从材料“一些民族国家(发达民族国家)以全体名义得天独厚地占有这件奖品”说明发达国家通过全球化来掠夺世界,C项正确。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福特汽车公司是一家跨国汽车企业。第一款汽车1903年通过汽车实验室多次检验之后,福特公司进行实际检验,在22天内长途跋涉4 100英里,耐用性很强,适应了美国地广人稀的特点,福特公司开发出这种汽车并迅速投入生产。福特公司采用了以流水装配线大规模作业代替传统个体手工制作,支付员工较高薪酬来拉动市场需求等措施。福特公司也曾推出分期付款计划辅以销售。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福特公司基本上关闭了轿车生产线,大量生产军用卡车和轻型装甲汽车,随着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美国的汽车生产线恢复了民用车的生产。大多数美国人需要新的小汽车和卡车。1948年福特汽车公司建造了第一辆后来成为汽车史上最成功的车型系列的F系列皮卡。另一方面,福特公司在海外多方设立工厂和销售经营网点,目前已经拥有34万名员工,福特汽车在海外的分公司利润率约相当于美国本土公司的两倍,其中最高的中国长安福特汽车公司利润率相当于美国本土公司的6倍。
——以上整理自《福特汽车发展历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福特公司初创时期利用了哪些有利条件。指出福特公司的发展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福特公司二战之后进行的战略调整,并说明其历史背景。
【解析】 (1)关键信息:“第一款汽车1903年通过汽车实验室多次检验之后,福特公司进行实际检验”“适应了美国地广人稀的特点”“福特公司采用了以流水装配线大规模作业代替传统个体手工制作,支付员工较高薪酬来拉动市场需求等措施。福特公司也曾推出分期付款计划辅以销售”。第一小问的条件从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生产模式和美国国情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则依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入手分析归纳。(2)第一小问依据“美国的汽车生产线恢复了民用的生产、福特公司在海外多方设立工厂和销售经营网点”关键信息归纳;第二小问则从国际与国内两个方面分析,与二战后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经济全球化与美国经济自身发展的状况相联系。
【答案】
(1)条件:利用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契机,采用机器设备进行流水线生产;当时美国经济发展,汽车适应了美国国情,市场广阔。
特点: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汽车等新兴工业部门兴起。
(2)调整:由军用生产为主转向民用生产为主,扩大海外市场,增加海外投资。
背景:二战后出现了和平局面;美国经济进入繁荣时期;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二战后确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14.全球化自15世纪新航路开辟就已开始,更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材料二:随着重建欧洲和日本的马歇尔计划和道奇计划的实行,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贸组织的建立,由美国主导的第二次全球化开始了。这一次全球化并没有建立帝国,而是通过创办视世界为其市场的多国公司和全球公司。在技术缩短了时间和距离的情况下,可口可乐、麦当劳和索尼等产品成为世界名牌。在将近50年的时间里,国家贸易的升幅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成为推动全球增长的主要动力。
——克莱德·帕雷斯托维姿的署名文章(2005年)
材料三:美国《世界日报》2000年4月23日发表的一篇题为《防止经济一体化成为新的经济奴役》的文章说:“抗议人群呼吁的是,世界经济强权正和一小部分跨国公司联手,打着帮助贫穷国家建设的招牌,利用贷款和巨额债务进行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使落后国家接受改头换面的金融殖民、技术殖民,并把环境危机等转嫁出去。”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认为:“全球化并没有为世界上大多数穷人服务,也没有为环境服务,更没有为全球稳定服务。”
材料四:文化的渗透和融合不只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在大的方面也如此。人们一般认为:经济全球化导致经济运作方式趋同。这固然不错,但现代经济运作方式在各地遭遇各种本土性,就一定要嵌入到各种文化背景中去。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钱乘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远航的“内在动力”,从整体史观的角度分析其影响。
(2)据材料二,归纳“美国主导的第二次全球化”的推动力有哪些。与材料一中的“第一次全球化”相比,有何显著特点?
(3)材料三反映了当代全球化下,面临哪些全球性问题?材料四对全球化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全球化的基本认识。
【解析】 第(1)问抓住材料一中关键信息:“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概括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远航的“内在动力”。从整体史观的角度,它使得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第(2)问结合教材内容归纳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这一次全球化并没有建立帝国,而是通过创办视世界为其市场的多国公司和全球公司”,可见跨国公司的资本扩张成为其显著特点。第(3)问抓
住材料三中关键信息:“进行不合理的国际分工”“金融殖民、技术殖民”“环境危机”“全球化并没有为世界上大多数穷人服务”等归纳当前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材料四提出“文化的渗透和融合不只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在大的方面也如此”,即全球化与本土化相融。第(4)问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答案】
(1)动力:建立高效行政机器;对黄金的渴求;热衷传播天主教;科技的进步。 影响:打破世界各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世界市场初具雏形。
(2)推动力: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跨国公司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增长。
特点:资本扩张。
(3)问题:不合理的国际分工;新殖民主义的出现;环境恶化;贫富分化加剧;社会动荡。 观点:全球化与本土化相融。
(4)认识: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既要主动融入,又要保持民族性;全球化利弊并存,应加强国际合作,应对全球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