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晔《吴越春秋》和袁康《越绝书》,都是记载春秋末年吴越争霸的历史。记录基本史实外,还虚构荒诞离奇故事,采用神话和民间传说。
《吴越春秋》前后连贯成篇,《越绝书》各篇相对独立。
《吴越春秋》集中记述吴越争霸,《越绝书》还有地理、占气等专篇。 《吴越春秋》主要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以灭吴雪耻的故事。
第三章 汉代辞赋 汉代辞赋作品:
1. 骚体赋:抒情为主,体制基本与先秦楚辞相同。一般称为“辞”“骚” 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
严忌《哀时命》淮南小山《招隐士》东方朔《七谏》刘向《九叹》王褒《九怀》 班婕妤《自悼赋》班固《幽通赋》王逸《九思》蔡邕《述行赋》 2. 散体大赋:状物为主,铺排摹绘,夸饰文采。大赋或汉赋的典型。 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甘泉赋》《校猎赋》 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3. 抒情小赋:句法类于大赋但篇幅短小,抒情成分极大增加的赋作。 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
赋——特殊文体。非诗非文,是诗文的综合体。《诗经》、楚辞、先秦散文都是孕育赋的源泉。 作为文体名称,最早见于荀子的《赋篇》
贾谊——汉代第一位卓有成就的作家。 骚体赋作:《吊屈原赋》《鵩鸟赋》《旱云赋》
特色:抒情述志、情感浓郁。以文为赋,率直而少致。
枚乘对辞赋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七发》《梁王菟园赋》《柳赋》
《七发》标志枚乘开创大赋的典范作品。 大赋文体的基本特征:
1. 铺叙描摹,夸饰渲染。 2. 失去真情实感,客观描述。 3. 遣词造语走向繁难华丽。 4. 以主客问答形式结构全篇。
司马相如——把大赋创作推向高峰。 《子虚赋》《上林赋》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虽有二名,实为一篇《天子游猎赋》。 创作意图:讽谏,但并不突出。
作品绝大部分是对诸侯天子园囿的铺排夸饰,点缀讽谏之语。 采用问难体式,整齐排偶的句式。
丧失真情实感,空间极度排比,直接单纯铺叙摹绘为主要表现手法。遣词用语更加繁难僻涩。 小赋《长门赋》,为失宠陈皇后而作,抒发自己的悲凉感受。
扬雄——《蜀都》《甘泉》《河东》《校猎》《长杨》五篇大赋,铺排夸丽 扬雄大赋体现的特色和变化:
1. 拓展题材领域。写祭祀,开拓文学史上京都赋的先河。 2. 加强大赋“劝百讽一”的劝的色彩。
3. 篇幅相对缩短,描摹集中。表现手法含蓄委婉
西汉中后期的辞赋:
骚体:董仲舒《士不遇赋》刘彻《李夫人赋》刘歆《遂初赋》班婕妤《自悼赋》 赋体:东方朔《答客难》《非有先生论》司马迁《悲士不遇赋》王褒《洞箫赋》
董仲舒《士不遇赋》直接抒发内心郁愤。
汉武帝刘彻《李夫人赋》是情思浓烈的怀人之作。 刘歆《遂初赋》——汉代“纪行赋”的开山之作
班婕妤《自悼赋》抒写从入宫到遭贬过程中的心态变化和感受,深刻细腻,十分感人。 孔臧的《杨柳赋》《蓼虫赋》西汉中期比较优秀的咏物小赋。咏物托志。
王褒《洞箫赋》,咏物赋到了王褒有重大发展,王褒以萧自况、抒发情思。艺术表现上有了质的飞跃。全文之描写乐器和音乐,完整集中。开创全文写音乐的先河。
东汉辞赋的发展演变
东汉时期,辞赋创作仍然有骚体和赋体两种类型。
骚体:班彪《北征赋》冯衍《显志赋》班固《幽通赋》张衡《思玄赋》蔡邕《述行赋》 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代表以京都为题材,创作铺张扬厉的大赋。 东汉中期以后,赋体创作向着贴近现实人生、篇幅短小和抒情言志的方向发展。 班彪《北征赋》感古伤时,摹绘悲凉景物。 冯衍《显志赋》表达隐居高蹈的志愿。
蔡邕《述行赋》记叙途中所见,借古讽今,抒发不平之情。
东汉赋体文学的创作,呈现为由大赋向抒情小赋的发展变化。 成就最高、影响巨大者,是班固的《两都赋》 赋作以“西都宾”“东都主人”互相夸耀辩难结构全篇,描摹西都的形胜巨丽,铺叙东都的礼乐制度之美,两相比较,表达班固尊崇礼义制度而排斥形胜奢华的思想。 《两都赋》中的新内涵:
题材内容上,着重写京都,铺叙京都观念。极大加强讽喻劝导的篇幅。
东汉中叶的张衡,在赋史上是承前启后的作家——大赋作品《二京赋》
《二京赋》假设凭虚公子和安处先生辩难,安处先生批评西京生活奢侈,歌颂东京崇德尚礼。 模仿班固《两都赋》,展示都市生活全图,规模容量和篇幅都超过前人,是汉代京都赋极致。 张衡《归田赋》——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
性质短小,语句清丽,抒情鲜明,标志汉赋创作倾向的转变。 张衡之后的抒情小赋作家——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
第四章 汉代诗歌
乐府——本事上古掌管音乐的行政机关。魏晋之后,人们把乐府演唱的诗歌也称为乐府。 乐府职能:有采集民间歌诗、组织文人制作以及负责演唱等。
较早对汉乐府进行分类的是东汉的蔡邕,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是最受推重的乐府分类。 汉乐府包括:贵族创作、文人创作、民歌
两汉乐府的精华民歌大多保存在《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中。
汉代乐府民歌的文学成就 倾诉生活艰难、漂泊流荡:《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艳歌行》《悲歌》 《东门行》揭示民众无奈走上反抗道路。 反映人民厌倦战争:《古歌》《战城南》《十五从军征》 讽刺达官显贵:《鸡鸣》《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 抒写爱情、婚姻——汉乐府最有影响的:《江南》《有所思》《上邪》《艳歌何尝行》 《陌上桑》写采桑女亲洛夫的坚贞、聪慧。
汉代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抒写人民切身情事,情深意真。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1. 叙事增多,多数有情节,还描写人物形象。 2. 抒情真挚浓郁。善于比兴、描写。
3. 形式上变为以杂言、五言为主。节奏、韵律富于变化。语言质朴浅白,使用口语。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玉台新咏》,题目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汉末建安时人所作,乐府诗歌中最长的叙事诗。
叙写一对恩爱夫妇受到礼教的逼迫而分离,最终双双双殉情的悲剧。
五言诗的起源
《诗经》中少量出现,春秋战国期间也偶见五言形式。西汉时期的歌谣和乐府诗五言成分很大。到了东汉,乐府诗出现成熟的五言诗。 最早——东汉应亨、班固的五言诗 应亨《赠四王冠诗》、班固《咏史》
《古诗十九首》——汉代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最早见于《文选》,并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大约产生于社会动荡、政治混乱的东汉后期。 《古诗十九首》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离情别绪、人生失意、无常之感。这是“人同有之情”,因而能超越时空界限,引人共鸣。 《明月何皎皎》《涉江采芙蓉》《迢迢牵牛星》
艺术成就: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1. 最鲜明特点——言有尽而意无穷。
《行行重行行》思妇游子之情。情感具有普遍性,容易引人联想。往往采用比兴手法,留下更多想象空间。
2. 质朴自然,不假雕饰。 感情诚挚,信手拈来。
3. 景物、情境、情思切合。情景交融、浑然圆融。 《明月何皎皎》白描手法刻画游子难以入睡的情境。 通篇使用比兴《迢迢牵牛星》。写牛郎织女传说,表现现实游子思妇离情。 象征手法创造圆融境界《西北有高楼》。
4. 语言浅近自然,精炼准确。传神达意,意味隽永。 5. 多用叠字。《青青河畔草》《迢迢牵牛星》。
其他五言诗——苏李诗,并不是苏武、李陵的作品。写离别,情感沉郁。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考试比重20%) 第一章 建安风骨
1. 建安诗坛,即汉末魏初时期文学,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在中国
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形成“建安风骨”时代风格。 2. 建安时代,动乱使人积极进取又叹息人生无常,形成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的风尚。 3. 诗歌创作完全抒怀,有强烈主观色彩。 4. 形式上五言诗成熟,词采华美。
5. 代表诗人——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女诗人蔡琰。曹操、曹植成就最高。
曹操——古直悲凉、慷慨沉雄
开创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多用乐府旧题写新事。表现高远志向、坚定信心。 《短歌行》《步出夏门行》激发读者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
曹丕,博学多识,感情敏锐细腻。
《燕歌行》——最早的文人七言诗,乐府新体制,中国诗学新纪元。 逐句押韵形式。表现思妇在漫漫长夜中牵念夫君的无限情意。 曹丕诗歌语言绮丽工练,抒情细腻深婉——风格:纤丽清新。
曹植,聪颖过人、任性而行。
以曹操死为界,曹植的诗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抒发理想抱负的宏伟之作。《白马篇》:青年英雄机智勇敢英勇卫国的精神。 后期:壮志难酬、备受压抑的心情。《赠白马王彪》:悲愤抑郁、慷慨悲歌。
艺术成就:曹植是建安诗坛上最杰出的诗人,也是现存建安诗人作品最多的诗人。 1. 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华丽绮焕、浑厚雄健的艺术风格。 2. 诗歌语言华美表现在浓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声色中。 3. 注重对称回环之美、语言锤炼。
谢灵运赞曹植“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 钟嵘说曹植“粲溢古今,卓尔不群”。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 前期创作:反映动乱社会现实,抒发忧国忧民情怀。
后期创作:拥护曹氏政权,表现建功立业抱负,通过游宴赠答形式表示。 孔融成就主要在散文,诗歌成就最高者为王粲、刘桢。
王粲——七子之中诗、赋最佳者。
前期:抒发志士怀才不遇的悲愤,反映战争引起的凄怆——《七哀诗》 后期:因北方统一,事业有成,更多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从军诗》 艺术特点:抒情深切,慷慨悲哀,文辞秀美,局面阔大。
刘桢《赠从弟》三首,刘勰评之为“言壮而情骇”,元好问喻“虎生风” 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精彩对话表现劳动人民苦难,沉痛悲切,文辞秀美。
阮瑀《驾出北郭门行》乐府诗,咏史诗改变班固“质木无文”面貌,开启后世左思咏史先声。
徐干《室思》拟写思妇怀人之绪,缠绵悱恻。“有十九首风骨”“语气底婉” 孔融《离合郡姓名诗》类似文字游戏。
蔡琰,《胡笳十八拍》。
五言《悲愤诗》长篇叙事诗,深刻反映汉末动乱年代的惨痛人生经历。 刻画情感真实细腻、复杂微妙。注重细节和抒情融为一体,字字血泪。
第二章 正始之音
正始之音:魏明帝青龙元年至魏元帝咸熙元年的诗歌。曹植去世标志建安诗歌时代的结束。 新一代诗人阮籍、嵇康相继出现,标志诗歌创作进入新阶段。
在极端黑暗的政治恐怖下,士人建功立业的理想破灭,发之于诗,忧生之嗟。
对现实不满又不能直接表达,用曲折方式批评,对现实失望转而追求理想人生境界。 玄学思潮影响士人,开始了思想史上的新时代。把老庄人生理想带入诗中。
阮籍——五言《咏怀》诗——意蕴深沉、清逸玄远 意蕴深沉之美,哲理观照人生。“籍之忧思所谓有甚于生者” 用典颇多,多用比兴、象征意象渲染气氛,表达深切情思。 清逸玄远之美,“玄远”“响逸而调远”,清虚空灵的庄子式理想世界。 在精神上寻求解脱的方式:越名教而任自然
正始时代诗歌高峰,创作抒情组诗的新形式,开后代左思《咏史》组诗、陶渊明《饮酒》先河。“睥睨八荒,牢笼万有”。
嵇康——散文
创造诗化人生理想。峻切之语,愤激批判,锋芒犀利。 开拓《诗经》,四言另辟蹊径。清远意境,隽秀语言。继曹操之后四言顶峰。
第三章 两晋诗坛
晋代诗歌风貌:太康、元康年间的创作以繁缛为主;以左思、刘琨代表的刚健诗风;东晋是玄言诗的天下。
太康诗风——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儿女情多,风云气少。拟古模仿,缺乏现实内容。 缛旨星稠,繁文绮合。追求文字华美、词藻华丽,新的技巧,注意俳偶。描写更加细腻。 太康诗风代表——陆机、潘岳
陆机——赋胜于诗,《文赋》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的名篇。 太康诗人中存诗最多。诗歌语言华丽俳偶最明显。“炳若缛绣,凄若繁弦” 《赴洛道中作》情感深沉动人。
潘岳——灿若舒锦,悼亡诗赋写得最好。《悼亡诗》
左思:《三都赋》洛阳纸贵。诗风独树一帜,西晋诗坛第一人。 代表作《咏史》,建功立业、功成身退的阔大胸怀。
思想感情喷薄而出,胸次高旷、笔力雄迈。充满悲愤不平之气。 继承建安风骨,被誉为“文典以怨”“左思风力”,引用历史典故以抒时愤,刚健有力。
刘琨——清刚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