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教育学原理背诵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一节 人的发展概述 一、人的发展的含义

1.广义的个体发展:个人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于人的一生 2.狭义的个体发展:个人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主要指儿童的发展。 3.分类:

人的发展是整体性的,但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做出不同的分析,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① 生理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体质的不断增强,神经、运动、生殖等系统生理功能的逐步完善。

② 心理发展: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言语等认知的发展,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意向的形成,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的完善。

③ 社会发展:包括社会经验和文化知识的掌握,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的习得成长为具有社会意识、人生态度和实践能力的现实的社会个体,能够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三方面联系:人的发展的这三个方面,既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又十分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们与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体、智、德、美等方面的发展是相一致的、交织在一起的。 二、人的发展的特点:未完成性和能动性

1.未完成性: 人是未完成的动物,人的未完成性与人的非特定化密切相关。 儿童发展的未完成性、未成熟性,蕴涵着人的发展的不确定性、可选择性、开放性和可塑性, 潜在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和发展可能性,预示着人的需教育性和人的可教育性。 2.能动性:

① 人是能动地、自主地完成和完善的。

② 人在发展过程中会表现出人所特有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具体表现在人的能动、自主、自觉、自决和自我塑造等方面。

③ 人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动性,是人的生长发展与自然界发展变化及动物生长发展最重要的不同,这也是人的教育与人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以及动物训练等活动之间最根本的区别。

三、人的发展的规律性: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差异性,整体性 1.顺序性: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就心理而言,儿童的发展总是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从喜怒哀乐等一般情绪发展到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 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耍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不平衡性:

人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的,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问的发展速率。 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3.阶段性:

人的发展变化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即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人的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4.个别差异性:

尽管正常人的发展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个别差异仍然非常明显,每个人的发展优势(方向)、发展的速度、高度(达到的水平)往往是千差万别的。 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深人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以及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促进学生自由地发展 5.整体性:

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整体的人,他们既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还表现出个体的独特性。不从整体上把握教育对象的特征,就无法教育人。事实上,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并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使人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整体性。

人的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教育要把学生看做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完整和完善的人。 第二节 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1.遗传

①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②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③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④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2.环境

① 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② 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③ 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制约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3.个体的能动作用

① 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② 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③ 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第三节 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

1.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 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 ① 知识的认知价值;② 知识的能力价值; ③ 知识的陶冶价值;④ 知识的实践价值。 3. 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第四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归根结底是被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状况决定的,一定的教育必须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这是学校教育在社会发展上必须遵循的规律。 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学校教育结构必须反映经济的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变革。这样,教育为生产培养的人才在总量、类型和质量上才能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否则,即使培养的人才在总量上有富余,但仍会出现结构性失调。

③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者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更新,也必然促进着教学内容的发展与更新。 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①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

一定的教育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是由那个社会的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的,而且教育的发展变革也受制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发展变革。

②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教育目的是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所提出的主观要求的集中体现,它直接反映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需要。

③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

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谁掌握了政权,谁就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掌握着教育的领导权。

④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

在一个社会里,让哪些人受教育,达到什么程度,受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结果如何,都是由社会的经济制度决定的。

⑤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3.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这里的文化是指一定社会民族的文化,它包括一定社会民族长期形成的共通的语言、知识、价值、信仰、习俗及其成员的行为范式、生活样式。 ①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文化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通过传承和创新文化来培养人,学校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传授系统化、概念化的文化知识,反映到课程上,课程本身就是文化知识的载体,也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形式。文化知识是教育的主要资源。 ②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首先,文化模式为教育提供了特定的背景。教育促进个人的发展,必须受到特定文化模式的制约。文化模式对每个人的塑造的力量很大。

其次,文化模式还从多方面制约教育模式。不同文化模式下教育管理方式、教育方法等都有很大的差异。

③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不同的文化传统对待学习和读书的态度不同,反映到教育上,教师教育方法也不同。

第二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含义: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进而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1.教育的经济功能

① 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② 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③ 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2.教育的政治功能

① 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② 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 ③ 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④ 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3.教育的生态功能

① 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

② 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 ③ 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 4.教育的文化功能

① 教育对文化的传递。 ②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 ③ 教育对文化的发展。 ③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关乎人的发展权利的教育资源分配问题。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与社会流动功能的关系 1)区别:

①社会变迁功能:教育所培养的社会实践主体在生产、科技、经济、政治与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挥的作用而言的,它指向的主要是社会整体的存在、延续、演变与发展。 ②社会流动功能:就教育所培养的社会实践主体,通过教育的培养与提高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个人能动性、创造性的弘扬,以实现在职业岗位和社会层次之间的流动和转换而言的,它指向的主要是社会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境遇的改善。

2)联系: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为社会流动功能的产生奠定了客观基础,并为其实现开拓了可能的空间;而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实现程度,既是衡量社会变迁的价值尺度,又是推进社会变迁的动力。二者的互动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要条件,体现了教育对社会发展日益增强的能动作用。 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含义:所谓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与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与继承性。 2)主要表现:

①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养的人作用于社会。 ② 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 ③ 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

8 一方面,我们要重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注重发挥教育特有的社会功能,注意遵循教育自 身的规律性和发展的连续性;另一方面,我们不能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理解为绝对独立性。 第三节 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一、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2.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二、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

1.国兴教育的重大举措和巨大成绩 ①恢复高考和高校扩招 ②普及义务教育的立法

③对贫困学生的国家资助体系的建立 ④教育事业的巨大发展 2.国兴教育面临的问题 ①教育公共投人严重不足 ②教育公平面临严峻挑战 3.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①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 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③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第五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与意义

1.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1)从内涵上看,教育目的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① 广义: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② 狭义: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2)从形态上看,教育目的还可作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的区分: ① 理论形态:人们根据现存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所提出的具有某种倾向性的教育目的。 ② 实践形态:教育工作者或与教育有直接联系的人(如学生、家长),在自己的教育行为中所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

③ 两者的关系:前者是一种教育的价值取向,具有一定的理想性,不一定都能变成事实,但经过人们对教育目的的调适与积极实践,也可以成为现实上追求的教育目的。后者既是一种教育价值取向,也是一种教育现实。 2.教育目的的意义: ① 定向作用 ② 调控作用 ③ 评价作用

从总体上看,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对于明确教育

方向、建立教育制度、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组织教育活动、进行教育管理、评估教育质量、引领和激励受教育者起着指导作用。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 1.层次结构:

① 国家或社会所规定的教育的总目的,即代表国家或社会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 ②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即在总目的指导下,依据学校的层次、性质、人才培养的具体质量规格的不同,形成不同学校的不同培养目标。

③ 课程目标,即课程方案设置的各个教学科目所规定的教学应达到的要求或标准。

④ 教学目标,即教师在实施课程计划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时所期望达到的要求或结果。 2.内容结构:

① 就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即提出受教育者在知识、智力、品德、审美、体质诸方面的发展要求,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结构。 ② 就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即指明这种人符合什么社会的需要或为什么阶级的利益服务。 其中,关于人的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目的内容结构的核心部分。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一、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① 教育目的受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以此为基础的政治观点与制度的制约

② 教育目的的制订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但它不影响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 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含义: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 1.个人本位论:

1)代表人物:卢梭、福禄培尔、佩斯泰洛齐等

2)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个人本位论主要有以下观点:

① 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的需要制订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制订的; ② 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③ 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 3)评价:个人本位论把个人的自身的需要作为制订教育目的的依据,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还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但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如果只强调个人的需求与个性的发展,而一味贬低和反对社会的需要和发展,则是片面的、极其错误的。 2.社会本位论

1)代表人物:柏拉图、赫尔巴赫等

2)社会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社会本位论主要有以下观点: ① 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都受到社会的制约; ② 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

③ 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

3)评价:社会本位论者从社会需要出发来选择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无疑是看到了教育的社会作用,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生产高度的社会化的时代,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有借鉴价值的。但是只是站在社会的立场看教育而抹杀了个人在选择教育目的过程中的作用,并以此来排斥教育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片面的、不正确的。 三、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的基本精神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① 要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点。 ② 要坚持全面的人才观念。

③ 要坚持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相结合的观念。 2.坚持全面发展 ①从分类的角度看,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生理方面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身体的发育、机能的成熟和体力、体质的增强;心理方面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的智、德、美几个方面的发展。 ②从分层的角度看,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多层次的发展所构成的立体结构。如根据人的现实生活所要处理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能力的发展,即发展人处理与自然关系的能力(如劳动能力)、与社会关系的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和与自我关系的能力(如自我评价能力),如果人的发展在这三个层面都形成了健全的能力,那么,人与外界和人与自身的关系就是一种和谐的关系,这个人的发展就是和谐发展或全面发展。 3.培养独立个性 ① 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就是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 ② 教育学所讲的“个性”,应该更多地从哲学、社会学、人才学和教育学上来认识,是一个人的主体性、独立性、创造性在社会关系中的集中体现。因此,培养独立个性,更多地强调培养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创新精神和超越精神。

全面发展与独立个性二者并不互相排斥。所谓“全面发展”,说的是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不可或缺,即个性的全面发展;所谓“独立个性”, 说的是德、智、体、美等素质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不可一律化,即全面发展的个性。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实现 1.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 2.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德、智、体、美、综合实践活动

教育学原理背诵版

第一节人的发展概述一、人的发展的含义1.广义的个体发展:个人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于人的一生2.狭义的个体发展:个人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主要指儿童的发展。3.分类:人的发展是整体性的,但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做出不同的分析,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①生理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体质的不断增强,神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kdid799pi9kfa351dvu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