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为欣赏、评述课,要在欣赏活动的同时 ,着眼于对欣赏的艺术作品的理 解,教会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述的表达 ,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艺术与生 活的关系。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构筑了 “理论系统 ”中的创本课属于 “欣赏 评述 ”领域的教学内容作规律,通过重点分析比较 “虾”和“开国大典 ”引领学 生从直观感受步入理性认识,从而理解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的内涵, 继而也提高了学生欣赏水平。 2、教学目标: (填充)
1)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绘画题材,内容技法,皆是源于生活,经过艺术 加工处理创造的艺术作品是高于生活的。
2)情感目标:让学生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填充)
1 重点:分析作品《虾》和《开国大典》使学生理解绘画的题材、内容、技 法皆是源于生活,艺术家创造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都是高于生活的。
2 难点:艺术作品的创作高于生活的特征。 二、学生分析:
授课对象是初一学生, 他们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 但对艺术创作规律 了解甚少, 还缺乏对事物细致深入的探究能力, 更需教师多加引导。 让学生从直 观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继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三、说教法: (接上句)我准备用启发引导法,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
学习。利用观察法,区别画家的作品与生活原型
四、教具准备: 教材和电教课件。
学具准备: 教材和查找、搜集的相关资料。 下面我说一下我设计的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是:创立情境,导入新课
1 我用多媒体展现:虾、竹、马、骆驼的生活原形和相关画家的作品让学生 观察,并让她们自己提出问题,我梳理总结出有价值的问题,
A、展示的是哪些画家的作品,为什么能画的如此形象生动、活灵活现。
我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激励行的评价, 并总结引出课题, 并板书课题。 艺术源 于生
活,高于生活
【这样的导入给学生设置了一个问题情境,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环节:引导探究、理解、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
本环节我将从同学们熟悉的齐白石的《虾》展开课题,让学生观看课本 4 页,并让学生思考: 1、齐白石画的虾和生活中的虾有什么不同, 两者之间有什 么似与不似之处?引导学生从虾的身体姿态、 透明质感、 眼腿的表现, 虾的结构 和表现方法来分析。 (学生通过对比、探究、得出答案,同学之间对每个人的发 言情况进行评价、小组梳理,再以小组问单位汇报交流。)
我再让学生读 4 页下面的一段话边读边思考,齐白石画虾的技法是怎样创造 出来的? 学生通过读文字理解总结出: 画虾的技法,养虾——观虾——画虾——写实, 夸张,变化,总结升华创作出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又美的虾。
由此可见美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是息息相关的, 并且是源于生活之中又 高于生活的关系。
3 我接着对学生简单介绍齐白石的生平简介
[设计意图 ] 引发学生细致观察对比,引申出创作规律。理解 艺术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突出本课的重点。
第三环节:、我让观看 P6 油画《开国大典》和摄影作品《开国大典》 、思考课本中的5个问题。
学生对比分析讨论后回答从而得出答案,总结出艺术创作的特征; 型、更突出、更集中、更具美感、更具寓意、更理想。
2)、艺术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3然后简介作者与画: 1) 董希文:中央美院教授,
1、更典
2) 该画揉进工笔重彩技巧,色彩单纯,对比强烈,是幅具有强烈艺术感染 力的优秀作品。
3) 史实,成立当天是阴雨天,却画成秋高气爽的晴郎天气,有天随人愿, 清爽欢快之感,该历史画曾两次被歪曲修改,
1954年抹去高岗,1972年抹去刘
少奇,1979年^一届三中全会才使该画恢复了它的原状貌,历史画应尊重历史 的真实性。
【这样的设计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探究、提升学生欣赏思维能力,进 一步明确: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内涵。】
第四环节:拓展视野:学生观看其它美术作品。
1学生自主学习比较:油画《拜克托瓦尔山》、《夜咖啡馆》和相关照片, 加深领会生活与艺术的关系。
2展示其它作品:、
有教师作品;画家作品;牛的变形过程,愿世人都和平、人类保护森林森林 保护人类、熊猫盼盼。
3、课后让学生细细品味P7中名家名言。并寻找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的例子。 最后出示: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搜尽奇峰打草稿,
深思熟想去粗存精,让学生从中品味出:
4 [设计意图]这样学生巩固新学的知识,深化创作理论。
七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观察对比思维探究, 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氛围, 来实并从以下几点 施评价。
1 能否积极参与思维和探究。 2 能否条理明确地表述问题。
3 能否感悟不同作品的创作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