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安县玉米生产现状 存在问题以及应对措施的研究
1.庆安县玉米生产现状
1.1玉米生产的区划布局与主推技术
庆安县的玉米生产按气候类型不断建立试验示范区,采取试验、示范、推广滚动式前进的方式,抓好中心试验、广泛布点,点面结合,在试验、示范区中获得信息反馈,以不断完善组装配套栽培技术体系。
1.2玉米种植规模、产量及效益
近年来,由于各种增产、增收、提质技术的普及推广与创新,玉米单产有了显著提高,平均单产突破540kg,比90年代平均每667m2增产130kg,增幅32%,每667m2增效益近200元。 1.3推广组装配套实用技术
从70年代推广玉米杂交种开始,经历了5次品种的更新换代,单产稳步提高,总产不断提升,品质不断优化,平均单产由过去的200多kg提高到目前的540多kg,每667m2 产量翻了一番多。从80年代起,由于耕作制度的改变,杂交种的普及推广,单产和总产显著提高。到了20世纪90年代,紧凑型玉米杂交种不断涌现与推广,技术措施概括为“一优二改三度”。一优:选用生育期120~130d的紧凑型优良品种,二改:一改不合理施肥为配方施肥,二改大水漫灌为节水灌溉。三度:提高种植密度、提高整齐度和提高农机化作业程度;四是间(套)作玉米模式化栽培技术。 1.4政策扶持与技术创新,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在推进玉米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技术的创新,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再加上国家、省、市商品粮食基地建设、粮食丰收工程旱作农业工程植保工程、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机补贴等惠农政策的实施和扩展,农民种粮积极性不断提高,使农业生产的外部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全市玉米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298元,比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 931元增加367元,增幅12.5%。 1.5龙头企业的壮大发展,带动了玉米产业的快速攀升 近几年,庆安县粮食商品率不断提高,由1990年的30%提高到2007年的85%。粮食加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粮食生产形成了基地+公司+市场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再加上畜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使得市域及周边地区专用玉米基地稳步扩大,品种的更新步伐大大加快,通过龙头企业的拉动,为玉米吸纳先进技术创造了条件,从而大大加速了玉米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2.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 2.1耕地面积减少,人口增加
人口增加和耕地减少导致人地关系紧张,今后随着人口增加,资源开发,经济基础发展的速度加快,以及农业内部结构的不断调整,工矿、交通、水利、城乡建设等各类非农用地的需求不断增长,耕地面积将会持续减少。
2.2农业科技含量低,生产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投入产出比有待提高
(1)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由于体制不健全等原因造成推广网络线断网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主要表现在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转行搞行政,农技队伍知识老化陈旧,继续再教育发展缓慢,服务手段严重滞后,缺乏必要的推广经费和试验、示范基地,工作效率低,无法应对现阶段各种农作物发生的疑难病症,影响了玉米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2)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率不高,制约了玉米生产发展。还有大部分耕地属传统栽培模式,靠天吃饭现象严重;在施肥上还不能实行测土配方平衡施肥,重无机、轻有机,重氮磷肥、轻钾锌肥,病虫害防治上该防时不防,重症才治的现象普遍存在。 2.3种子市场多、乱、杂,骨干品种不突出
近几年来,由于种子行业的进一步改革,种子企业为了抢占各自的市场,纷纷打造自己的种子品牌,在市场上各自为战,甚至未审定品种进行公开宣传推广,导致品种多乱混杂。
2.4自然条件差,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影响了玉米生产的再发展
由于庆安县的特殊自然条件,全市大部分为丘陵旱地,并且土壤瘠薄,十年九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差,对全市玉米生产极为不利。
2.5机械化程度低,比较效益低下,影响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绝大部分乡镇农民仍然处在手工劳作、畜力耕作或小型机械播
种的传统方式中,劳动生产力低下,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方式难以形成,再加上农业生产资料等一系列农用物资价格的上涨,造成了农民投入增加,产出较低,种田积极性受到了影响。 2.6粮食品质次,优质粮种植布局分散,生产不规范 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惠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但由于农田基础设施及其配套设施的不完善,农民缺乏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重产量、轻质量,生产粗放,种植分散,播种、施肥、管理、收获不规范,优质粮种植混打混收,导致市场竞争力弱,难以发挥粮食优质优价增效的目的。
3.针对庆安县玉米生产不足应采取的措施以及对策 3.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玉米生产的综合能力 (1)要以提高农业抗旱能力为重点,突出解决农业用水问题,集中力量保护好原有水利配套设施,加强中小型水利工程后续建设,发展节水农业;以旱井集雨为主攻方向,抓好节水渗灌、滴灌、喷灌等重点工程。
(2)抓好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工程,针对旱地地块小的特点,一方面要引进中小型的机械设备,用于耕地、耙耢、化肥深施、铺膜、播种等项作业;另一方面,要让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事第二、三产业,剩余的土地采取租赁承包的方式,把小地改造成大地,机械化作业,提高效率。同时,要利用大型机械强化坡改梯田地及涝洼地改土等项农田作业,为玉米生产注入新的生机与活
力。
(3)种养结合,组建有机与无机相结合的地力培肥体系,采取雨养地耕作,合理轮作,作物搭配间套作等种养结合方法,提高地力,达到增产、增收、增效、提质的目的。
3.2强化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度,形成多元化种植格局
玉米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改良,关键在于优良新品种的引进和示范推广力度,在积极引进新品种加强试验、示范的同时,对筛选出适宜于当地种植的新品种要加大力度推广,加快品种的更新换代步伐,提高良种覆盖率。在加快新品种引进的同时,由目前单一种植普通玉米转变为高油、高蛋白、高淀粉及特用(专用)玉米齐头并进的多元化玉米种植格局。如鲜食甜玉米、糯玉米,食品原料及饲料用高油和高蛋白玉米、工业用高淀粉玉米,蔬菜食用笋玉米,爆裂食品玉米、青贮饮料的青贮玉米。
3.3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整体科技水平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技术培训体系,病虫预测预报防治体系,农业气象体系等建设,完善科技成果通向农业生产的桥梁和纽带,在试验、示范工作中县、乡两级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 落实专用土地开展试验示范推广工作,管理上由县乡村三级科技人员统一管理,同时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特定的品种生理特性及所需的生态、土壤条件,研究制定相应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做到良种和良法有机结合,降低玉米生产成本,提高种植的比较效益。
3.4坚持依法行政,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要根据国家有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制定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措施,同时加强对土地开发项目的严格管理,禁止一切乱征滥用耕地行为,形成严格的政策体系。 3.5强化质量监测体系,加快玉米无公害生产进程
完善和实施优质无公害玉米地方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建立玉米无公害生产监测中心,为农户和企业提供公正、权威的质量标准。选择一些条件好的乡镇率先进入无公害生产试点,逐步建立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推动全县玉米无公害生产的发展。 3.6健全玉米产销信息网络,促进订单生产发展
建立健全玉米产销信息网络,加强玉米产前、产中、产后信息服务,避免产业盲目无序发展。逐步实现各品牌营销对路网络链条,有效解决农民“卖粮难”和“优质不优价”的销售问题,促进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