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考研精解名词解释答案(下)
温馨提示:部分解释不是采自教材,如有疑问,请参考课本!
第十章 糖代谢(P124-125)
1.糖酵解(glycolysis):由10步酶促反应组成的糖分解代谢途径。通过该途径,一分子葡萄糖转化为两分子丙酮酸,同时净生成两分子ATP和两分子NADH。 2.发酵(fermentation):营养分子(Eg葡萄糖)产能的厌氧降解。在乙醇发酵中,丙酮酸转化为乙醇和CO2。
3.巴斯德效应(Pasteur effect):氧存在下,酵解速度放慢的现象。 4.底物/无效循环(substrate/futile cycle):一对酶催化的循环反应,该循环通过ATP的水解导致热能的释放。Eg葡萄糖+ATP=葡萄糖6-磷酸+ADP与葡萄糖6-磷酸+H2O=葡萄糖+P i反应组成的循环反应,其净反应实际上是ATP+H2O=ADP+Pi。 6.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level phosphorylation):ADP或某些其它的核苷-5′—二磷酸的磷酸化是通过来自一个非核苷酸底物的磷酰基的转移实现的。这种磷酸化与电子的传递链无关。
7.糖原分解(glycogenolysis/glycogen breakdown):从糖原解聚生成葡萄糖的细胞内分解过程,由糖原磷酸化酶等催化完成。 8.糖原合成(glycogen synthesis):体内由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过程。主要合成场所为肝和肌肉。包括UDPG途径和三碳途径。 9.磷酸解作用(phosphorolysis):通过在分子内引入一个无机磷酸,形成磷酸脂键而使原来键断裂的方式。实际上引入了一个磷酰基。 10.糖异生作用(gluconeogenesis):由简单的非糖前体转变为糖的过程。糖异生不是糖酵解的简单逆转。虽然由丙酮酸开始的糖异生利用了糖酵解中的七步近似平衡反应的逆反应,但还必需利用另外四步酵解中不曾出现的酶促反应,绕过酵解过程中不可逆的三个反应。 11.丙酮酸脱氢酶(pyruv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催化丙酮酸为乙酰CoA的不可逆反应的复合酶。有三种酶和六种辅助因子参于这一反应。它们组成如下系统:(1)丙酮酸脱氢酶(2)二氢硫辛酰胺转乙酰酶(3)二氢硫辛酸脱氢酶。
12.柠檬酸/三羧酸/Krebs循环(citric acid/tricarboxylic acid cycle):是用于乙酰CoA中的乙酰基氧化成CO2的酶促反应的循环系统,该循环的第一步是由乙酰CoA经草酰乙酸缩合形成柠檬酸。
13.回补反应(anaplerotic reaction):酶催化的,补充柠檬酸循环中间代谢物供给的反应,例如由丙酮酸羧化酶生成草酰乙酸的反应。 14.乙醛酸循环(glyoxylate cycle):是某些植物、细菌和酵母中柠檬酸循环的修改形式,通过该循环可以使乙酰CoA经草酰乙酸净生成葡萄糖。乙醛酸循环绕过了柠檬酸循环中生成两个CO2的步骤。
19.Cori/乳酸循环(Cori/lactate cycle):肌肉收缩通过糖酵解生成乳酸。肌肉内糖异生活性低,所以乳酸通过细胞膜弥散进入血液后,再入肝,在肝脏内异生为葡萄糖。葡萄糖释入血液后又被肌肉摄取,这就构成了一个循环(肌肉-肝脏-肌肉),此循环称为乳酸循环。 21.别构调节(allosteric regulation):酶分子的非催化部位与某些化合物可逆地非共价结合后发生构象的改变,进而改变酶活性状态,称为酶的别构调节。 22.共价修饰(covalent modification):酶蛋白肽链上的一些基团可与某种化学基团发生可逆的共价结合,从而改变酶的活性,这一过程称为酶的共价修饰或者化学修饰。
23.Q酶/分支酶(Q/branching enzyme):催化糖原中1,6-糖苷键的形成,使直链淀粉生成支链淀粉的酶。
24.R酶/脱支酶(R/branching enzyme):催化水解葡聚糖链分支点处1,6-β-D-糖苷键的酶。
25.糊精/极限糊精(dextrin/limit dextrin):淀粉颗粒用酸长时间水解后,剩余的不水解产物,包括聚合度为10多个葡萄糖基的直链组分和聚合度为20~30个葡萄糖基的支链组分。 26.糖原合酶(glycogen synthase):糖原合酶催化的糖原合成反应不能从头开始,需要至少含4个葡萄糖残基的α-1,4-葡聚糖作为引物。糖原合酶是糖原合成过程的限速酶,其活性受共价修饰和变构的调节。
28.α-/β-淀粉酶(α-/β-amylase):能水解淀粉、糖原和有关多糖中的O-葡萄糖键的酶。
第十一章 生物氧化(P134)
1.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在生物体内,从代谢物脱下的氢及电子﹐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与氧化合成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2.P/O比值(P/O ratio):在氧化磷酸化中,每1/2 O2被还原成ADP的摩尔数。电子从NADH传递给O2时,P/O=3,而电子从FADH2传递给O2时,P/O=2。 3.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电子从一个底物传递给分子氧的氧化或酶催化的由ADP和Pi生成ATP与磷酸化相偶联的过程。伴随电子从底物到氧的传递,ADP被磷酸化形成ATP的酶促过程,包括底物水平磷酸化和电子传递链磷酸化。 4.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线粒体内膜上存在多种酶与辅酶组成的电子传递链,可使还原当量中的氢传递到氧生成水。 5.解偶联作用(uncoupling agent):在氧化磷酸化的偶联中,如加入使偶联消除的物质,则氧化仍能进行而不能生成ATP的过程。
6.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物质在生物氧化过程中,常生成一些含有高能键的化合物,而这些化合物可直接偶联ATP或GTP的合成,这种产生ATP等高能分子的方式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第十二章 脂代谢(P151)
1.脂肪酸的β-氧化(β-oxidation):脂肪酸氧化降解生成乙酰CoA,同时生成NADH 和FADH2,因此可产生大量的ATP。该途径因脱氢和裂解均发生在β位碳原子而得名。每一轮脂肪酸β氧化都由四步反应组成:氧化、水化、再氧化和硫解。 5.肉碱(Carnitine):作为脂酰载体可将脂酰基转运到线粒体内进行β氧化,或转运到线粒体外参与脂肪合成,是脂酸代谢的重要载体,缺乏时可致脂肪堆积乃至心肌功能障碍。 6.脂蛋白(Lipoprotein):一种与脂质复合的水溶性蛋白质。通常根据其密度分为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极高密度脂蛋白和乳糜微粒。每一种脂蛋白中均含有相应的载脂蛋白。 9.酮体(Ketone body):在肝脏中由乙酰CoA合成的燃料分子(β羟基丁酸,乙酰乙酸和丙酮)。在饥饿期间酮体是包括脑在内的许多组织的燃料,酮体过多会导致中毒。 14.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分子中含有一个或多个双键的脂肪酸。其熔点较饱和脂肪酸低。
15.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不能被细胞或机体以相应需要量合成或从其膳食前体合成,而必需由膳食供给的多不饱和脂酸。对哺乳动物而言,亚油酸与亚麻酸皆是营养必需的。
16.脂肪动员(Fat mobilization):在病理或饥饿条件下,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被脂
肪酶逐步水解为游离脂酸(FFA)及甘油并释放入血以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该过程称为脂肪动员 。
19.ω-氧化(ω-oxidation):是在脂肪酸远离羧基的一端(即ω碳)发生氧化,转变为二羧酸的作用。催化此反应的酶,存在于肝和肾细胞的内质网中。第一步反应是使ω位的碳加上一个羟基,羟基中的氧来自分子氧。
20.脂肪酸合酶系统(Fatty acid synthase system):是一个多酶复合体,包括酰基载体蛋白(ACP)和6 种酶,它们分别是:乙酰CoA;丙二酸单酰CoA;β-酮脂酰-ACP 合酶;β-酮脂酰-ACP 还原酶;β-羟脂酰-ACP 脱水酶;烯脂酰-ACP 还原酶,在脂肪酸的从头合成中起催化作用。 21.HGM-CoA还原酶(HGM-CoA Reductase):是合成胆固醇的限速酶,存在于小胞体膜,催化合成甲基二羟戊酸(mevalonicacid),并生成体内多种代谢产物,称之为甲基二羟戊酸途径。(HGM:β-羟-β-甲基戊二酰-CoA)
第十三章 氨基酸代谢(P161)
1.尿素循环(Urea cycle):是一个由4步酶促反应组成的,可以将来自氨和天冬氨酸的氮转化为尿素的循环。尿素循环是发生在脊椎动物的肝脏中的一个代谢循环。 2.转氨基作用(aminotransferation):一个α-氨基酸的α-氨基借助转氨酶的催化作用转移到一个α-酮酸的过程。
3.联合脱氨基作用(transdeamination):转氨基与谷氨酸氧化脱氨或是嘌呤核苷酸循环联合脱氨,以满足机体排泄含氮废物的需求。 4.葡萄糖-丙氨酸循环(glucose-alanine cycle):肌肉中有一种氨基转移酶,可把丙酮酸转化为丙氨酸被释放进入血流,传送到肝脏。在肝脏中经过转氨基作用有产生丙酮酸,经葡糖异生作用形成葡萄糖有回到肌肉中,在这里又以糖酵解方式降解为丙酮酸。将以上循环称之为葡萄糖-丙氨酸循环。
5.生酮氨基酸(ketogenic amino acids):降解可生成乙酰CoA或酮体的氨基酸。 6.生糖氨基酸(glucogenic amino acids):降解可生成作为糖异生前体的分子,例如丙酮酸或柠檬酸循环中间代谢物的氨基酸。 7.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是由于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引起苯丙氨酸堆积的代谢遗传病。缺乏丙酮酸羟化酶,苯丙氨酸只能靠转氨生成苯丙酮酸,病人尿中排出大量苯丙酮酸。苯丙酮酸堆积对神经有毒害,使智力发肓出现障碍。 8.一碳单位(one carbon unit):仅含一个碳原子的基团。如甲基、甲烯基、甲炔基、甲酰基(甲醛基)及亚胺甲基等,通常与四氢叶酸结合在一些化合物之间转移,且可互相转变。
第十四章 核苷酸代谢(P170)
1.“痛风”(gout):是尿酸过量生产或尿酸排泄不充分引起的尿酸堆积而造成的,尿酸结晶堆积在软骨、软组织、肾脏以及关节处。在关节处的沉积会造成剧烈的疼痛。 5.别嘌呤醇(allopurinol):是结构上相似于黄嘌呤的化合物(在嘌呤环上第七位是C,第八位是N),对黄嘌呤氧化酶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常用来治疗痛风。
7.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De novo synthesis purine nueieotide):生物体内用简单的前体物质合成生物分子的途径,例如核苷酸的从头合成。
8.核苷酸的“补救”途径(salvage pathway of nucleotide synthesis):与从头合成途径不同,生物分子,例如核苷酸,可以由该类分子降解形成的中间代谢物,如碱基等来合成,该途径是一个再循环途径。
第十五章 DNA的复制、修复与重组(P182-183)\\
1.复制(Replication):DNA或RNA基因组的扩增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亲代核酸链作为合成的模板,按照碱基配对原则合成子代分子。 2.半保留复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DNA复制的一种方式。每条链都可用作合成互补链的模板,合成出两分子的双链DNA,每个分子都是由一条亲代链和一条新合成的链组成。
3.半不连续复制(Semidiscontinuous replication):①DNA复制时,一条链(前导链)是连续合成的,而另一条链(后随链)的合成却是不连续的。②双链DNA合成时5'→3'端是连续合成,而3'→5'端则是不连续合成。 6.DNA聚合酶(DNA polymerase):以DNA为模板,催化核苷酸残基加到已存在的聚核苷酸3ˊ末端反应的酶。某些DNA聚合酶具有外切核酸酶的活性,可用来校正新合成的核苷酸的序列。
8.复制叉(Replication fork):Y字型结构,在复制叉处作为模板的双链DNA解旋,同是合成新的DNA链。 9.引发体(Primosome):一种多蛋白复合体,E.coli中的引发体包括催化DNA滞后链不连续DNA合成所必需的,短的RNA引物合成的引发酶,解旋酶。 10.前导链(Leading strand):与复制叉移动的方向一致,通过连续的5ˊ-3ˊ聚合合成新的DNA链。
11.滞后链(lagging strand):与复制叉移动的方向相反,通过不连续的5ˊ-3ˊ聚合合成的新的DNA链。
12.冈崎片段(Okazaki fragment):相对比较短的DNA链(大约1000核苷酸残基),是在DNA的滞后链的不连续合成期间生成的片段,这是Reiji Okazaki在DNA合成实验中添加放射性的脱氧核苷酸前体观察到的。 15.拓扑异构酶(Topoisomerase):通过切断DNA的一条或两条链中的磷酸二酯键,然后重新缠绕和封口来改变DNA连环数的酶。拓扑异构酶Ⅰ、通过切断DNA中的一条链减少负超螺旋,增加一个连环数。某些拓扑异构酶Ⅱ也称为DNA促旋酶。 16.逆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一种催化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DNA聚合酶,具有RNA指导的DNA合成、水解RNA和DNA指导的DNA合成的酶活性。 13.互补DNA(cDNA):通过逆转录酶以mRNA为模板合成的双链DNA。 17.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在含有错配碱基的DNA分子中,使正常核苷酸序列恢复的修复方式。这种修复方式的过程是:识别出正确的链,切除掉不正确链的部分,然后通过DNA聚合酶和DNA连接酶的作用,合成正确配对的双链DNA。 18.直接修复(Direct repair):是通过一种可连续扫描DNA,识别出损伤部位的蛋白质,将损伤部位直接修复的方法。该修复方法不用切断DNA或切除碱基。 19.切除修复(Excision repair):通过切除-修复内切酶使DNA损伤消除的修复方法。一般是切除损伤区,然后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露出的单链为模板合成新的互补链,最后用连接酶将缺口连接起来。
第十六章 RNA的合成与加工(P198)
1.不对称转录(asymmetric transcription):DNA链是有极性的,RNA聚合酶以不对称的方式与启动子结合,使得转录只能沿着一个方向进行。对一个基因而言,互补链中只有一条链被转录成RNA。 2.δ因子(δfactor):原核生物中与RNA聚合酶核心酶相结合而特异性识别启动子选择转录起始点的一个蛋白质亚基。 3.启动子(promoter):在DNA分子中,RNA聚合酶能够结合并导致转录起始的序列。
8.核酶(ribozyme):具有像酶那样催化功能的RNA分子。
1一种反转录酶,由蛋白质和RNA两部分组成核糖蛋白复合体,9.端粒酶(telomerase):○
2一种自身携带模板的其中RNA是一段模板序列,指导合成端粒DNA的重复序列片段。○
逆转录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RNA组分中含有一段短的模板序列与端粒DNA的重复序列互补,而其蛋白质组分具有逆转录酶活性,以RNA为模板催化端粒DNA的合成,将其加到端粒的3′端,以维持端粒长度及功能。 10.剪接(splicing):除去并连接DNA、RNA或多肽链片段,形成新的遗传重组体或改变原有的遗传结构的过程。 12.外显子(exon):既存在于最初的转录产物中,也存在于成熟的RNA分子中的核苷酸序列。术语外显子也指编码相应RNA内含子的DNA中的区域。 13.内含子(intron):在转录后的加工中,从最初的转录产物除去的内部的核苷酸序列。术语内含子也指编码相应RNA外显子的DNA中的区域。
第十七章 蛋白质的合成与转运(P213)
1.密码子(codon):mRNA(或DNA)上的三联体核苷酸残基序列,该序列编码着一个指定的氨基酸 ,tRNA 的反密码子与mRNA的密码子互补。 2.氨酰-tRNA(aminoacyl-tRNA):在氨基酸臂的3ˊ端的腺苷酸残基共价连接了氨基酸的tRNA分子。
3.核蛋白体循环(ribosomal cycle):指多肽链合成过程中肽链延长阶段,它由进位,成肽和转位3个步骤循环进行,直至终止阶段。 4.多核蛋白体(polyribosome):细胞内多个核蛋白体链接在同一条mRNA分子上,进行蛋白质合成。这种聚合体称为多核蛋白体。 16.肽酰转移酶(peptidyl transferase):蛋白质合成期间负责转移肽酰基和催化肽键形成的酶。
24.起始密码子(initiation factor,IF):指定蛋白质合成起始位点的密码子。最常见的起始密码子是蛋氨酸密码:AUG。
25.终止密码子(termination codon):任何tRNA分子都不能正常识别的,但可被特殊的蛋白结合并引起新合成的肽链从翻译机器上释放的密码子。存在三个终止密码子:UAG ,UAA和UGA。
30.密码的简并性(codon degeneracy):是指同一种氨基酸具有两个或更多个密码子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