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试论《观刈麦》一诗的写作手法及艺术风格
作者:付爱莲
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4年第05期
摘要:读完全诗,掩卷凝思,不仅被诗的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精湛的艺术风格所吸引,更为诗人在封建时代就能如此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对劳动人民能如此深切的同情而表示由衷的钦佩和赞叹。
关键词:诗歌品尝;写作手法;艺术风格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078-01全诗运用了对比手法。《观刈麦》把\贫妇人\的悲惨生活和\我\曾不事农桑\岁晏有余粮\进行对比。思想内容上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 《观刈麦》 译文:
庄稼人很少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妇女们担着竹筩粟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操劳在南冈。 两脚被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被灼烤着火般的太阳。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贪图这夏日好天长。 更有那些穷苦的婆娘,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 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 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悲伤: \俺家的收成全缴了税,拾这点漏儿压压饥荒。\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 从九品吃禄米足三百石,成年价到头来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好不暗自惭愧,整天到晚怎也不能遗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赏析:诗的开篇交代了时间和环境。\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没有人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写到此处,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宫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起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活的。这一家在田地里十分忙碌:\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程度。
诗句通过一个贫妇人的描写,从她被捐税弄到无法生存,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比全家忙于收麦者更贫苦的人。她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样做十分累,收获却很少。但她没有办法,当时正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作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致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读者可以想象:现在忙于收割的人家,明年也有可能像她那样,无地可种,只能以拾麦穗为生。 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作者触景生情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在诗的最后发表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作者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白居易只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那些大官僚、大贵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族们其实更应该感到自疚自愧。赋税是皇帝管的,作者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在《观刈麦》里,白居易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不仅写了事,而且写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心。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真实地写劳动人民之事的同时,还能够真实地写出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画出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变态心理,深刻地揭示诗的主题。
这首诗在遣词用字上也很见功力。诗的开头两句,用\闲月\和\倍忙\相对,既暗示农民一年到头没闲月,又突出强调五月是一年中最忙的。又用\覆陇黄\三个字简括出田野里一片丰收景象。用一个\蒸\和一个\灼\,把天气炎热的程度和农民劳动的辛苦表现得十分真切。接着\不知\、\但惜\四字把农民顾不上炎热和疲劳,忙于收割的迫切心情表达得很充分。\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寥寥几笔就把贫妇人的痛苦生活勾勒出来。用贫妇人的一句笑话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既指出拾遗麦的原因,同时又是对沉重赋税的血泪控诉;而\输税尽\三个字,又把统治阶级用沉重的赋税压榨百姓,揭露得淋漓尽致。全诗语言通俗易懂,韵律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从而也使得这首诗广泛长久流传。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释、道三家。立身行事,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和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很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