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五单元遗传的分子基础第18讲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精练浙科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五单元遗传的分子基础第18讲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精练浙科版

第18讲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1.某研究人员模拟科学家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①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S标记的细菌;②用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③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H标记的细菌;④用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以上4个实验,经过一段时间后离心,检测到放射性的主要部位分别是( ) A.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沉淀物和上清液 B.沉淀物、上清液、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 C.上清液、上清液、沉淀物和上清液、上清液 D.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 答案 D

解析 用噬菌体侵染细菌一段时间后离心,上清液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沉淀物是细菌(其中含有噬菌体的DNA)。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S标记的细菌,上清液是没有放射性的;用

32

35

3

15

35

32

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放射性主要体现在DNA即沉淀物中;用H标记细菌,

15

3

放射性在沉淀物中;而用N标记的噬菌体含有放射性的物质是蛋白质和DNA,即放射性位于上清液和沉淀物中。

2.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培养基内噬菌体与细菌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噬菌体增殖所需的原料、酶、能量均来自细菌 B.在t0~t1时间内,噬菌体还未侵入到细菌体内

C.在t1~t2时间内,噬菌体侵入细菌体内导致细菌大量死亡 D.在t2~t3时间内,噬菌体因失去寄生场所而停止增殖 答案 B

解析 选项A,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为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侵入细菌时噬菌体只有DNA进入细菌体内,合成子代噬菌体需要的原料、酶、能量都由细菌提供。选项B,在t0~t1时间内,噬菌体和细菌的数量基本稳定,此时噬菌体可能还未侵入到细菌体内,也可能已经侵入到细菌体内,只是细菌还未裂解释放子代噬菌体。选项C,t1~t2时间内,细菌大量死亡是由于噬菌体的侵入。选项D,在t2~t3时间内,细菌裂解死亡,噬菌体因失去寄生场所而停止增殖。

3.科学家从烟草花叶病毒(TMV)中分离出a、b两个不同品系,它们感染植物产生的病斑形

1 / 8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五单元遗传的分子基础第18讲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精练浙科版

态不同。下列4组实验结果(见下表)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实验 编号 ① ② ③ 实验结果 实验过程 病斑类型 a型 b型 b型 病斑中分离出的病毒类型 a型 b型 a型 a型TMV感染植物 b型TMV感染植物 组合病毒(a型TMV的蛋白质+b型TMV的RNA)→感染植物 组合病毒(b型TMV的蛋白质+a型TMV的RNA)→感染植物 ④ A.实验①

a型 a型 B.实验②

C.实验③ D.实验④ 答案 C

解析 因为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决定病毒类型和病斑类型的是RNA,而不是蛋白质。③中的RNA是b型TMV的,分离出的病毒类型就应该是b型。

4.某同学模拟科学家做了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部分实验,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

B.沉淀物b中含放射性的高低,与②过程中搅拌是否充分有关 C.上清液a中放射性较强

D.上述实验过程并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答案 A 解析

3535

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DNA不含有S元素,A项错误。充分搅拌离心后,

含放射性的蛋白质外壳进入上清液,使上清液a中放射性较强;若搅拌不充分,一部分蛋白质外壳不能与大肠杆菌分离,会随大肠杆菌进入沉淀中,使沉淀物中放射性增强,B、C项正确。该实验没有标记DNA,不能说明DNA的作用,故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D项正确。 5.S型肺炎双球菌的荚膜表面具有多种抗原类型(如Ⅰ、Ⅱ、Ⅲ等),不同的抗原类型之间不能通过突变而发生转换;在特殊条件下离体培养S-Ⅱ型肺炎双球菌可从中分离出R-Ⅱ型菌。格里菲思将加热杀死的S-Ⅲ型菌与R-Ⅱ型菌混合后同时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患病并大量死亡,而且从患病死亡的小鼠体内获得了具有活性的S-Ⅲ型菌;而单独注射加热杀

2 / 8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五单元遗传的分子基础第18讲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精练浙科版

死的S-Ⅲ型菌,小鼠未死亡。此实验结果能支持的假设是( ) A.S-Ⅲ型菌经突变形成了耐高温型菌 B.S-Ⅲ型菌是由R-Ⅱ型菌突变形成的 C.R-Ⅱ型菌经过转化形成了S-Ⅲ型菌 D.加热后S-Ⅲ型菌可能未被完全杀死 答案 C 解析

加热杀死的S-Ⅲ型菌与R-Ⅱ型菌混合后同时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患病并大量死亡,而且从患病死亡小鼠体内获得了具有活性的S-Ⅲ型菌;而单独注射加热杀死的S-Ⅲ型菌,小鼠未死亡,说明R-Ⅱ型菌经过转化形成了S-Ⅲ型菌。

6.利用两种类型的肺炎双球菌进行相关转化实验。各组肺炎双球菌先进行图示处理,再培养一段时间后注射到不同小鼠体内。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通过E、F对照,能说明转化因子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B.F组可以分离出S型和R型两种肺炎双球菌 C.F组产生的S型肺炎双球菌可能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D.能导致小鼠死亡的是A、B、C、D四组 答案 D

解析 从图示实验过程看出,通过E、F对照,能说明转化因子是DNA而不是蛋白质;F组加入了S型菌的DNA,可以分离出S型和R型两种肺炎双球菌;而出现的S型肺炎双球菌可能是基因重组的结果;A组经煮沸,D和E组为R型菌,均不能导致小鼠死亡,D项错误。 7.对①~⑤这五种生物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如下表所示: 比较项目 细胞壁 所含核酸种类 ① 无 DNA ② 无 DNA或RNA ③ 有 DNA和RNA ④ 有 DNA和RNA ⑤ 无 DNA和RNA 3 / 8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五单元遗传的分子基础第18讲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精练浙科版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五单元遗传的分子基础第18讲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精练浙科版第18讲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1.某研究人员模拟科学家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①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S标记的细菌;②用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③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H标记的细菌;④用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以上4个实验,经过一段时间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jzmb1gq8m1xkfw968ko77t6k14pg601b54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