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复习题答案
导论
1、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答: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属性?
答: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是主义理论学科。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上,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规律,以及人们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3、 自然辩证法包括哪些内容?
答: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4、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什么样的自然科学背景下创立了自然辩证法?
答:自然辩证法创立于19世纪70年代,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适应当时无产阶级斗争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的需要,在概括和总结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成就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 5、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答: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考察和研究了科学技术发展及其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和规律, 形成了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自然、社会相互作用和普遍发展的学说, 创立了自然辩证法。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著作中及时总结和概括自然科学的崭新成果,为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6中国在自然辩证法的传播和发展上做出了哪些贡献。
答: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考察和研究了科学技术发展及其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和规律, 形成了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自然、社会相互作用和普遍发展的学说, 创立了自然辩证法。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著作中及时总结和概括自然科学的崭新成果,为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关系?
答: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古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自然观,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最初思想渊源。
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16-17世纪的自然哲学家们吸收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尤其是牛顿经典力学理论,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重要思想渊源。
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地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固有缺陷,并以19世纪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 2、 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和主要特征。
答: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客观的物质存在,物质运动在量和质的方面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
1
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实践是人类
1
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成为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它以实践论为基础,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人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统一,具有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等特点。
3、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分别是什么?
答:
1.系统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简单性和复杂性、构成性与生成性、确定性和随机性辩证统一的物质系统,它以进化和退化相互交替的形式演化着;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它既与其所在的环境发生联系,又与其他系统发生关联,系统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等特点;系统的演化是不可逆的,分叉和突现是其演化的基本方式,开放、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和涨落等构成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进化是系统以对称性破缺为路径和基础的有序化过程;时间具有不可逆性,时间和物质系统相互关联;自然界经历着“混沌—有序”不断交替的过程,是无限循环和发展的。
2.人工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人工自然界是人类通过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相对独立的自然界,它本身具有目的性、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性等特征;人工自然界来源于天然自然界,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工自然界在总体上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化历程,它的发展既遵循天然自然界的规律又遵循其自身的特殊规律;正确认识技术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通过研究、开发和应用生物技术和生态技术,采用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方法,创建资源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型的人工自然界。
3.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
成的整体,它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等特征;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仍应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
4、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分别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1.系统自然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提出了系统的存在和演化思想;强调了自然界的复杂性与简单性、生成性与构成性、线性和非线性的辩证统一。
4、 人工自然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注重强调实践的作用和意义,主张人工自然界和天然
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5、 2.生态自然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它强调了科学技术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
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
5、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答: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2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如何理解它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答: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立场、观点为基础,吸取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基本方法,并且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核心就是辩证思维。恩格斯指出,辩证法对于今天的自然科学来说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2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就是把辩证法贯彻到科学技术研究中,以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思想渗透到具体的科学技术研究中,把握具体科学技术研究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理论要素就是:分析与综合相互映照;归纳与演绎相互结合;从抽象到具体的辩证过程;历史与逻辑相互统一。 2、 如何理解分析与综合及其相统一的方法?
答:分析与综合有机结合,形成分析与综合的辩证思维,形成了认识事物部分与整体辩证关系的完整过程,是人们思考事物、对象的必要思维方法与阶段。
在科学研究中,分析与综合是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分析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深入对象内部进行认识和实践,而且是为了在思维中综合认识对象,为在实践中变革对象打下基础;综合也需要以分析为基础,没有分析的综合不是深刻的综合。分析是研究,综合是创造。 3、 如何理解归纳与演绎及其相统一的关系?
答: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归纳由于不是必然推理,单纯运用归纳就会遇到“归纳问题”;演绎是从一般到特殊的必然推理方法。但是单纯运用演绎,无法推进科学实践的新发现、新发明。把归纳与演绎结合起来,形成了归纳与演绎相互结合的辩证思维。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则为归纳确定合理性和方向。归纳与演绎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4、 如何理解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
答:就是把抽象的、内容贫乏的概念、理论赋予丰富的经验和实践内容的过程。
在辩证思维中,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要实现认识的两次飞跃:第一次,是从感性的现实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的过程,是一种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经验总结提升的过程;第二次,是从科学的思维抽象逐步使抽象的理论上升到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性的思维具体的过程,是把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再返回科学实践,赋予理论具体内容的过程。 5、 如何理解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答: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是研究事物发展规律的唯物辩证思维方法之一。这一方法要求在认识事物时,要把对事物历史过程的考察与对事物内部逻辑的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逻辑的分析应以历史的考察为基础,历史的考察应以逻辑的分析为依据,以达到客观、全面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目的。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不仅仅是关于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它是构建科学技术理论体系和实践活动的规定性或原则。科学技术历史实践是逻辑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确定逻辑思维的任务和方向。科学技术历史实践的发展对于感性经验的增加使逻辑思维逐步深化和发展。 6、 如何理解创造性思维的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特点?
答:(一)创造性思维的逻辑性
创造性思维过程的逻辑性,是指其过程中包括演绎、类比推理、归纳等等。在逻辑思维方面,类比推理在科学发现与创造方面的作用很大。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类似或同一,推断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类似或同一的逻辑思维方法。类比推理是或然性推理。类比常常是科学技术研究从已知跨越到未知的桥梁。
(二)创造性思维的非逻辑性
创造过的非逻辑的思维形式主要有:联想、想象、隐喻、灵感、直觉与顿悟等等。 在非逻辑思维方面,想象对于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作用很大。直觉和顿悟在创造成果突现方面尤其突出。
想象,是对过去存储在大脑中的知识、经验、方法进行重新组合的思维活动,它可以把这种大脑中的知识、方法的暂时思维组合与现存研究对象通过某种形式关联起来,形成新的联想。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常常触发“灵感”,做出科学发现和技术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