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爱国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五四运动爆发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掌握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2)通过学生对五四运动过程的描述,培养学生联想和再现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使学生认识到民族精神对国家命运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合作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2)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提供历史信息,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不同观点间的辩论。通过探究学习,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3)以学生对五四运动过程的描述,使其更深刻地感受历史。 (4)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寻找资料,探究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五四运动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树立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重点与难点 重点
五四运动的原因与“五四精神”。 难点
五四运动发生的起因;体验当时爱国学生与各界群众的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青年节在五月四日,那么你们知道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时间吗?在
1919年这一天,青年学子带头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即五四爱国运动。那么,为什么会有这场爱国运动?运动的内容和历史意义是什么?从这场运动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新课学习
一、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设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子目的内容,试归纳,五四运动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爆发的?
1.国际方面: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讲解:一战期间,日本和美国趁西方列强无暇顾及在华利益之机,加紧侵略中国,尤其是日本,更是企图独霸中国。主要体现在它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条件,向袁世凯提出了“二十一条”。
设问:通过教材第二三段小字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二十一条”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灭亡中国变中国为日本的殖民地。
设问:袁世凯对于日本提出这样的“二十一条”作何反应?
提示:1915年5月9日这天,称帝心切的袁世凯除了对第五条内容有所保留,其余内容竟然全部接受了。中国人把这一天作为国耻纪念日,称作“五九国耻”。通过“二十一条”,日本实现了独霸中国的野心,而且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1922年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总结:当时中国的民族危机又大大加深了,中国已经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 2.国内方面: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讲解: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北洋军阀政府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大肆出卖国家利权,对内则大量掠夺土地和工矿业,不断增加赋税,而且军阀之间不断混战,使人民生活悲惨,苦不堪言,这就使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3.阶级基础
过渡:这是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除此之外,一场运动的爆发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我来给同学们补充一下运动发生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讲解: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我们把这个时期称为“短暂的春天”。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也迅速发展壮大起来,这就为运动提
供了阶级基础。
4.思想基础
过渡:此外,早在运动前的1915年,中国发生了一场新文化运动,同学们还记得它是由谁首先发起的,提出了什么样的口号吗?
提示: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标志着运动的开始。运动提出了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这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的开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尤其是知识分子,使民主和科学观念深入人心,从而为五四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
5.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讲解:1918年,一战结束。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巴黎和会。一战期间,中国加入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一方作战,虽没派军队直接参战,但派出了20万华工做战争后勤工作。所以,中国也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当时中国各界对和会寄予了极大的希望,北洋政府派出了陆征祥、王正廷、顾维钧等五人的代表团参加会议。在会上,提出了一些正义的要求如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废除“二十一条”等。但是主宰会议的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强国不仅拒绝了中国代表正义的要求,而且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让给了日本。
过渡:同学们试想,中国作为战胜国,期待在巴黎和会上能够“公理战胜强权”,结果却变成了“强权即公理”的现实,中国人能愤怒么?
学生:??
中国的正义要求遭到拒绝的消息传到国内以后,中国人民外恨列强,内恨卖国的北洋军阀政府,长久埋藏在人们心中的愤怒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二、五四运动的经过和结果 1.经过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举行示威游行,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要求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但遭到镇压。第二天北京学生实行总罢课,全国各地学生纷纷响应。
1919年6月初上海工人举行罢工,运动中心发生了转移,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五四运动的初步胜利
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北京政府被迫罢免了曹、陆、章的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释放了被捕学生。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五四运动取得直接成果 (1)释放被捕学生。
(2)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和陆宗舆三人的职务。 (3)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捍卫了国家主权和尊严。
过渡:这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最终由于卖国贼被罢免和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而取得了初步的胜利,那么它对当时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何深刻的影响意义,通过对这场运动史实的了解,这些青年学生在运动中体现出了怎样的五四精神?
三、历史意义和五四精神 1.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以学生为先锋,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民主运动,具有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第一,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政治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英勇斗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以此为后盾,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采取了强硬态度和正义立场,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开创了近现代中国外交史敢于抗争的先例,同时也使皖系军阀政府声名狼藉,迅速由盛趋衰。
第二,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文化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它把新文化运动推向了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新时期,同时开创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新阶段。五四以后,西方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在中国得到了传播和移植,为现代中国培育了一代英才。运动中表现出的强烈不衰的爱国精神,贯穿始终的民主与科学的理性精神,勇于进取的奋斗精神,为寻求中国的出路而百折不回的执着追求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形成巨大的推动力量。
第三,在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积极投身到工人中间,宣传马列主义,组织工人群众,从而促进了马列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这场运动也对孙中山产生巨大影响,使他改变了不
重视、不发动群众的观念,促成了他对中华革命党的改组。
第四,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虽然中国共产党当时尚未诞生,但是已经有了一批赞成俄国革命的先进知识分子,一些人更直接充当了运动的组织者或指导者。运动期间,中国产业工人队伍已有了发展和壮大,且在运动后期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运动的内容和方向也在朝着反帝反封建的目标发展。这都表明旧民主主义革命正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
设问: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新主主义革命跟旧民主主义革命有什么区别?
(1)新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2)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并逐渐和工人运动相结合,成为先进中国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3)新的斗争面貌——彻底地反帝反封建。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4)新的群众基础——民族意识觉醒。五四运动中,各阶层广泛参加,相互支援,形成反帝反封建的强大民族基础。
(5)新的时代特点——无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 历史阶段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2.五四精神
设问:什么是五四精神?
提示:爱国主义精神(主旋律);民主科学精神;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八字概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革命性质和任务 反帝反封建 反帝反封建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最终目标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