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国开(中央电大)专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说明:试卷号码:2506; 课程代码:01740;
适用专业及层次:学前教育专科;
考试形式及比例:形考(30%、纸考)、终考(70%、纸考)。 一、选择题
1.就造型美术教学方法而言,我国20世纪初期幼稚园主要摹仿采纳的是经由日本传来的(A)以造型性游戏和手工制作为主的教学模式。 A.福禄倍尔 B.蒙台梭利 C.阿恩海姆
2.命题画的三个基本条件是:要有直接的或间接的生活经历、(C)、幼儿有初步想象作画的习惯。 A.教师仔细具体地指导 B.家长给以提示帮助
C.图画形象基本上是画过的
3.(B)也认为通过图画教育,可以“美备欢乐”。 A.梁启超 B.康有为 C.蔡元培
4.(A)认为儿童绘画的原因是来自于儿童内心的一种冲动。 A.天赋说 B.生理机能说 C.刺激反应说
5.儿童需要掌握的绘画基本技能之一是手的动作、手眼协调能力和(A)。 A.手的控制能力 B.作画灵感 C.绘画能力
6.以画面色彩与再现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情感有无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涂抹阶段、(A)、再现和表现阶段三个阶段。 A.装饰阶段 B.兴趣阶段 C.游戏阶段
7.(B)儿童手工教学活动目标是在折叠、粘贴的基础上,开始接触工具。 A.2-3岁 B.3-4岁 C.4-5岁
8.研究者在对绘画作品的研究中发现,幼儿绘画水平有三个较大的飞跃,依此,将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这就是“涂鸦”期、“象征”期、(A)。 A.“概念画”期 B.成熟期 C.形象期
9.(B)是给生活中的某些日用品、工艺品的表面装饰上图案纹样,使它更加美丽、引入喜爱。 A.写生画 B.装饰画 C.临摹画
10.教师在指导儿童进行美术欣赏过程中,应注意从他们的(B)特点出发,启发、引导其进行美术欣赏。 A.兴趣 B.年龄
1
C.能力
二、填空题
11.对话法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儿童、教师与_____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交流。 美术作品
12._____将感觉经验看做是对儿童进行智育的前提。 卢梭
13.技能技巧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练习,这种练习包括分步练习与_____。 整体练习
14.阿恩海姆以_____心理学的理论为依据,认为感知力是从整体到局部,通过一个知觉分化的过程发展而来的。 格式塔
15.陶行知曾提出幼稚园应实施和谐的_____,反对对束缚幼儿个性发展的封建传统的教学方法,他的思想对当时的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影响。 生活教育 三、简答题
16.开展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学活动需要作哪些准备? 答:第一,根据幼儿年龄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欣赏对象。 第二,选择合适的欣赏手段(多媒体、实物、挂图等)。
第三,教师需熟悉所要欣赏的作品,设计欣赏的重点和描述内容。
第四,如有可能,可根据欣赏作品的内容布置相应的环境,以增加欣赏的效果。 17.怎样理解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涵义?
答:美术取向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旨在延续和发展人类的美术文化而实施的教育的最初环节,这种价值取向将美术本身及其功能视为首要的东西。幼儿阶段是实现这种价值的最初阶段,它为这种价值的完全实现打下了基础。而教育取向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则着眼教育,以美术作为教育的媒介,通过美术教育,追求一般幼儿教育的价值。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保证儿童身心健康地成长,培养儿童的道德感、审美情趣、认知能力、意志品质以及创造性。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立足于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要求艺术渗透整个教育,使幼儿能按其本来面目健康成长,最终成为艺术的、完美的人。 18.在对话法的实施中,教师应注意哪几点?
答:一是对话双方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强求儿童接受某一权威的结论或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看法,而应让儿童有自己的探索。
二是教师自己要首先学会与文本进行对话,并做好儿童与文本之间的“审美期待”的中介。 三是教师要为儿童提供大量的欣赏机会,扩大他们的视界。
四是教师要为儿童创设利用多通道感受、体验的条件和充分的时间。 五是教师要引导儿童学会提问,并能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19.教师引导儿童进行泥塑活动时应注意哪些?
答:第一,教师自己要了解泥塑活动中所使用的粘泥、橡皮泥和面团的特性。
第二,彩塑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因而,在幼儿园大班时,教师可引导儿童对自己制作的泥塑作品进行着色描绘以美化作品。
第三,教师在评价儿童的泥塑作品时不应把重点放在追求作品的精确与细致上,而应注重儿童泥塑操作的过程及作品整体的稚拙感。 第四,妥善处理儿童的泥塑作品。 四、论述题
20.简述儿童对色彩的选择和描绘的特点。
答:以画面色彩与再现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情感有无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这就是涂抹阶段、装饰阶段、再现和表现阶段。
幼儿用画笔描绘事物的初期,不大考虑画笔的色彩,用什么都行,这时的画一般都是单色的,经常能得到什么颜色的画笔,画中就更多地出现什么颜色。渐渐地,幼儿对一两种色彩产生喜爱或讨厌的情
2
感,于是开始更多地选用自己有好感的色彩,而拒绝用他们不喜欢的颜色。
经过一个阶段的玩色和较单调地运用色彩之后,幼儿对颜色的认识达到一定程度,于是,进入色彩运用的第二个阶段。这时,他们对色彩产生极大热情,喜欢的色彩多起来。此时,幼儿对色彩的运用,没有再现或表现的意图,主要是满足个人美感的需要,有明显的装饰性。幼儿对色彩的美感主要取决于各种色彩的知觉特征与个人性格气质特征之间的关联。
约幼儿期末,第三个阶段开始了。有些幼儿会前发出表现事物的客观颜色的愿望,也就是说,一些幼儿有了再现物体固有色的想法。但在那些大量的不用固有色,并不影响表现的真实性的情况下,幼儿还是尽其所愿地给形象施色。有大量的事物可供幼儿装饰和美化,满足他们的美感需要。
幼儿运用色彩表达情感的方式虽然简单和原始,但并不错误,相反,它产生的独特的美感是值得欣赏的。艺术旨在表现人的情感,按物体固有色赋色并不是美术的目标。正确的做法是保持幼儿对色彩的兴趣和热忱,启发他们体验色彩的美感,鼓励他们大胆地运用色彩去“说话”。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