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课 题 授课人 教材分析 化学能与电能 金正仕 课 型 授课班级 新授课 高一 《化学能与电能》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二节,包括“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与“发展中的化学电源”两部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其中展示了能量之间的转化,涉及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各种途经,其中最简单直接的就是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也就是这一节课所需要学习的最重要的内容——原电池,在上学期必修1中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内容,其中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就是电子转移,那么在这一节课也相当于氧化还原反应的一个延伸和拓展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的一个应用,也是将化学的学科知识运用到生活以及社会的一个实例。 本节课重点放在原电池的电极及电极方程式的书写和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并在原电池的构成条件的探究性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掌握“控制变量法”这一研究方法的应用。 本节内容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上学期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这学期第一章又学习了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对于化学反应的本质也有一个新的认识,这一节的教学内容将成为联系氧化还原反应的一个实际应用。这便是将知识运用于生活的一个典型例子。 学生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初步接触了氧化还原反应,从理论上认识了一部分化学反应的实质,认识上还有一些欠缺,比较抽象,尤其是电子转移的实质上理解不清,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将具体展开来。
在能力上,对实验设计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对学生也是一种体重培养和提高。在情感态度上也重新认识化学,化学不是抽象的,或者仅仅局限在实验室里的小把戏,它可以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为人类带来便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对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能对自己的探究原电池概念及形成条件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能源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能源观。 教学重点 1、 原电池的概念 2、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教学难点 1、会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2、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教学媒体 【知识与技能】 1、获得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 2.形成原电池的概念,探究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板书,教材,多媒体,铜锌原电池组成部件,其他电极和溶液
教学策略 利用学生的认知好奇心,引出原电池的概念;通过对比实验,分析原电池的正负极反应及电极方程式的书写;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板书设计】 主板书: 化学能与电能 一、原电池 1、定义: 2、原电池构成条件 副板书: 总: 2H+ +Zn ===== Zn2+ + H2 ①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 ②电解质溶液 ③形成闭合回路 (简记:两极一液一回路) 3、电极方程式 (-)Zn -2e- ==== Zn2+ (+)2H+ +2e- =====H2
教学详案设计 教学环节和 学习任务 大家看这是什么? 观看老师手上展示的手电筒、遥控器、手机、MP3,思考它们为什么能够使用,具有那么多的功能。 板块1:---手电筒。 认识原电这个东西大家非常熟悉,咱们生活老池 师每天查寝室专用手电筒,那么它我是能够发光,能够在黑暗中照亮我们前进的路? ---因为它有电,里面有电池。 再看这是什么? ---遥控器。 【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从生活和乐趣的角度引入化学,激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任务1.1:对,遥控器,咱们节假日在家想看湖认识电池 南台、浙江台,不管什么台,不论什 么节目,几米之外就能通过它控制电视节目的转换,为什么呢? ----里面有电池。 有了它让我们可以说“一切尽在掌握
之中” 这是什么呢? -----手机。 手机之所以在平时,能加强我们朋友或与家人的联系,也是因为里面有手 机电池。有了它,让我们可以说“沟通 无极限” 这是MP3,它能够给我们提供非常优火力发电进过了这么几个能量转化美、轻快的音乐,也是因为有电池,有了它,我们可以说“我的音乐我做主” 的过程,我们知道没经过一个转化过程,能量肯定会有不同程度的损耗,所以这样的发电方式能量转化率很低,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呢? 那么到底能不能,我们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验试任务1.2: 回顾前面火电: 所学我国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 主要发电缺点:煤炭是不可再生能源、能量转方式:火化率低、排出大量温室效应气体。 力发电的 优缺点和 原理。 任务1.3:【演示实验】铜锌原电池 认识原电池,知道观察实验现象并发现问题,提出假设。 了就能见分晓。 [引导学生] 对每种假设分析论证 通过实验使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又发现新问题。激发认知冲动. 师生互动形成“双主体互动式”课堂,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并通过实验不断体现出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