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新课标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品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因此,结合新课标和单元目标,我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学习他崇高的品格和精神 2、体会本文严谨的结构,精当的选材。
3、理解生动的语言和包含的激情,体会记述中精辟的抒情议论。
积累生动形象的语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悟文章,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
二、方法与过程
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及个性,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师从旁引导。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工作作风,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感受伟人的风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其中,领会本文生动、精练的语言;理解个别词句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感受闻一多的光辉形象,并从中受到启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本文的重点,也是本文的难点,本文有许多言简意丰的词语和诗句,不理解这些词句就无法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根据本课设计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运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格。体会语言方面的特色。
【教学实录】 课前播放《七子之歌》
师:同学们刚才听到的歌曲以前学过吗?谁知道这首歌所写内容吗? 生1:学过。是写澳门回归的。
生2:不对,是写澳门是我们祖国的领土,被外国人占领了,作者写这首歌是要表达澳门必须要回到我们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师:刚才这位同学讲的很好,那你知道这歌词的作者是谁吗? 生2:知道,是闻一多先生。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
生:因为这节课的内容就是有关闻一多先生的。(生众笑)
师:看来你已经对文章的预习很充分了。那么你想了解闻一多先生作为爱国人士如何锲而不舍地钻研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典籍,寻求救国之路,如何酣畅淋漓地大骂反动派特务吗?
生2:想! 师:大家想知道吗? 全体:想!(声音洪亮)
师:那就请大家快速阅读文章吧!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下面两个问题(出示课件幻灯片)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2、根据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连缀的? (学生在认真阅读,不时有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讨论) 师:好,大家读过文章了,谁能回答刚才的两个问题?
生3:我觉得文章是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这两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师:何以见得?
生3:因为课文的第七、八两段说明了。 师:请你读读这两段
(生3富有感情地朗读,师表赞扬,请其坐下)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的这两段,谁知道这两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吗? 生4:起到连接作用。 生5:起到过渡作用。
师:两个人两种意思,“连接”和“过渡”?哪个词语更恰当些呢? 生3:我觉得是起到过渡作用,因为过渡句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师:怎么理解承上启下?
生3:承上是针对作为学者方面的闻一多先生的,启下则是针对作为革命家方面的闻一多先生的。
师:恩,很好,谢谢你替老师解答了这个问题。(学生很自豪地坐下)大家对他的观点赞同吗?(生表同意)那好,下面我们就先来了解下作为学者方面的闻一多先生做了什么?如何做的?体现他怎样的精神?请同学们细读文章第一部分。(出示幻灯片)
(学生边细读文章,边讨论) 师:谁能回答上面的问题吗?
生6:作为学者方面的闻一多先生他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 (师问:他是怎么做的?)
生6:他,总是头发凌乱,夜间睡的很少,惜寸阴、分阴。
生7:他十年艰辛写成《楚词校补》(学生“校补”读错,师予以指正) 生8: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写成《古典新义》
师:通过“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十年艰辛;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这些词语可以体现闻一多先生怎样的精神?
生3:体现了他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很热爱。
生5:体现了想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师:刚才你提到闻一多先生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如何理解这句
话?
(生5不能作答,师示意其坐下。)
生9:这是一句比喻句,将我们民族比喻成一个病人,表达闻一多先生要拯救我们民族的文化,也可以体现出他的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
师:非常的棒。还有一位同学要补充。有请!
生8:我觉得通过这些词语可以体现闻一多先生有种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师:我将这两位同学的意见融合一下,大家请看屏幕,(出示幻灯片)这些词语正是体现了闻先生的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和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师:还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文章第一部分哪些词语能说明闻先生有种孜孜不倦的精神呢?
生1: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吃尽、消化尽”可以说明。 生3:下面还有,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房。远射、文化药房等词语
生4: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找宝藏。钻探。 师:“钻探”能不能改成“研究”?为什么?
生4:不能,因为这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比喻的作用就是形象生动,用“钻探”更能体现形象生动,含义也更丰富了,而“研究”一词太普通了。
师:恩,同学们都说点子上了,请你们带着你们对这些词语的理解阅读下刚才你们找的这些句子。请几位同学做下示范朗读。
(生读,让几位学生示范朗读,基本上都能读出这些词语包含的意思。)
师:刚才我们大家讨论了作为学者方面的闻一多先生他的所作所为。那么作为革命家方面他又是怎么说的?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呢?怎么做的?请同学细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
(学生很快就找到,并纷纷举手。)
生10: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
师:从小声到呼喊,甚至变成了呐喊。他都说了些什么呢?
生1: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新,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生4: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师:闻先生多将的“油印物”指的是什么?
生4: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生4:他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堂实录(新版)新人教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