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班主任与学生谈话的艺术
摘要: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话语交流十分频繁。那么,在与学生,尤其是与中学生谈话时,班主任掌握什么样的谈话艺术呢,才能取得较好的谈话效果呢?首先,中学班主任与学生交流须避免使用以下的谈话方式:1、挖苦式谈话2、比较式谈话3、轻蔑式谈话4、命令式谈话5、要挟式谈话。其次,班主任要采取有益的谈话方式:1、平等式谈话2、理解式谈话3、欣赏式谈话4鼓励式谈话等。 关键词:班主任;学生;交流艺术
班主任是班级的主要管理者,负责学生的学习、生活、纪律、活动等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日常管理。是一个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也是一个班中全体任课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话语交流十分频繁。那么,在与学生,尤其是与中学生谈话时,班主任掌握什么样的谈话艺术呢,才能取得较好的谈话效果呢? 首先,中学班主任与学生交流须避免使用以下谈话方式。 1、挖苦式谈话
相比较于小学生,中学生在思维、情感、价值观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和帮助的愿望较为强烈。班主任若随意的对学生进行挖苦,如“你是不是智商有问题?”“知道猪是怎么死的?是笨死的!”等等,则只能严重地伤害学生自尊心,极可能使强烈的自尊心转化为消极的自卑心理与逆反心理,造成学生对班主任的心理防御,恶化师生关系。 2、比较式谈话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有的班主任喜欢说:你看看某某某学生,学习和成绩那么好,再看看你的成绩,总是拖班级后退。这种说话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警醒学生,激励学生积极进取,获得好成绩。然而,这种比较式谈话如果运用的过多,过滥,很容易使效果走向反面。或许有学生会这样反问班主任:他除了学习好什么都不好,我除了学习不好,什么都比他强。对于学生的这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做法,不少班主任又简单地以“学习成绩才是第一”的理由封住学生之口。因此取得效果就是不理想的。 3、轻蔑式谈话
不论出现什么样的问题,一般来说,学生总是希望班主任能够重视自己、关心自己。而有的班主任对待学生,尤其是一些后进生,往往采取蔑视的态度,待答不理,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进而惧怕与班主任交流,从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4、命令式谈话
不少班主任爱班心切,令学生有目共睹,然而就是说话不得法,喜欢运用命令式的口气要求学生必须怎么样,不能怎么样,造成很多轻松、愉快的教育教学行为变作沉重、苦恼的行政命令,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制造了沉闷的班级气氛,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5、要挟式谈话
中学阶段的学习任务与非学习任务比较繁忙,学生因某些原因完不成任务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有些班主任就因此大发雷霆,对学生批评道:必须在某某时间内完成作业,如果完不成就罚站一天(或罚写作业多少遍),给学生的压力无疑非常之大。这种“限期整改”的谈话方式只能拉远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其次,班主任要采取有益的谈话方式: 1、平等式谈话
不少教师在与学生谈话时,不注重双方所处的距离。如教师坐在讲台上,学生站在讲台下,好似学生在受审。这种“盛气凌人”的做法,会增大学生获取教师爱生之情信息的难度,客观拉大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双方难以长谈、深谈,甚至会造成学生的自卑感和抵触情绪。因此,师生谈话时应该坐得近一些,促膝交谈,平起平坐。这样自觉不自觉地缩短了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感觉到教师可亲可近,从而“亲其师,信其道”。 2、理解式谈话
人与人之间有效交流的前提是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真正的交流。班主任应该善于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很多问题往往并非那么严重,只是学生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特别需要理解,这时班主任一句贴心的话语能胜过数十句的道德说教。理解别人换来的是被别人理解;理解学生换来的是被学生理解。 3、欣赏式谈话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班主任(包括各学科任课教师)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明显的教育性特点,但能否产生教育性功能则取决于班主任的谈话方式。学生做错了事,不是抓住错误不放,而是抱着“治病救人”的心态去和学生谈话,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从长处计议,往往能产生好的效果;学生表现得好,要懂得表扬,不要吝啬赞美之辞,与学生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切实地体会到巨大的成就感,进而产生更加积极的动力。 4、鼓励式谈话
中学阶段的学生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往往不太理智,容易在心理上造成挫折感,影响了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班主任就要善于做“催化剂”,多鼓励学生,给学生以充分的信心和勇气,帮助学生扬起远航的风帆,推动他们去勇敢的乘风破浪。学生处于失意、气馁、苦恼、不思进取的时候,都应该是班主任主动出击,为学生添加动力的时候。另外,谈话前要有准备;把握谈话的时机,精心选择谈话的时间、地点及场合;谈话要有明确的目标;要运用一定的谈话技巧。
教育有法,却无定法。班主任与学生交流是一门实践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艺术。班主任应遵循教育规律,深入研究教育对象,因人、因时、因事、因地而异,选择最佳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但我认为最为重要的还是一个“情”字。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要达到“通情达理”。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学生会解除对教师的戒备心理,与教师建立“不设防”的和谐关系,教师的教育意图才会被学生心情舒畅地领会和接受。 参考文献:
[1] 刘京穗·《当代中国教育·文萃》:中国计量出版社·2007·6 [2] 陈进 ·班主任谈话艺术·当代中国教育·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