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货物运输风险与信息系统的现状及展望
摘 要: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社会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增加较大。随着化工产品的不断进步和企业生产经营范围的扩大,各行各业对危险品的需求也逐年增加。而危险货物运输作为一种动态危险源,一旦反生事故,不仅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且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影响。由于危险品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危险货物运输事故必定引发次生灾难,带来大气、水体、土壤等污染。同时危险货物运输特别是铁路运输,又具有运输网络庞大、作业环境多样、业务性质复杂、不确定因素多、作业流程各环节耦合性强的特定。对危险货物在受理、装车、编组隔离、押运管理、装卸作业、安全防护、应急处理等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需要从宏观上揭示影响危险货物运输系统安全稳定的主要因素、产生愿因与存在规律,构建危险货物运输风险指标体系。在针对各种危险品建立信息系统监控,对运输中各环节进行严格的监控与管理时时刻刻掌握危险品的状态,并分析对运输安全影响程度,进行分级别预警。根据不同的预警级别在早期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降低或消除危险货物运输中的潜在风险性因素,有效提高危险货物运输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关键词:铁路;危险货物运输;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1 国内危险货物运输风险管理研究状况
1.1 我国道路危险货物运输风险管理研究进展
我国对危险货物运输风险分析的研究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才逐渐出现, 比国外滞后20 余年。中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危险货物运输风险指标体系建立和风险评价方面已经取得了以下成果。 (1)应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优化危险货物运输路线。
(2)提出了使用模糊综合判断法对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系统进行风险评价。 (3)阐述了运输风险评估、运输路径优化、应急单位优化选址和选线、人员疏散管理及事件决策管理系统等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4)构建了“人—物—环”危险货物运输风险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及空间三维框架模型,并对不同程度的风险状态进行分级预警。
1.2我国铁路危险货物运输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现阶段我国铁路危险货物运输风险管理研究大多还停留在定性分析、归纳和
总结运输中的不安全因素和潜在风险,主要研究成果有以下几点。
(1)提出为保证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托运把关要严、保管要严格、装卸搬运要谨慎、运输要保证安全等防范与管理措施。
(2)总结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常发事故的原因:危险货物超载、超装;危险货物包装不良;作业违章;托运人匿报、谎报品名;押运人失职;危险货物管理不善等,并提出相应防范措施等。以上研究大多是定性讨论铁路危险货物运输过程中不安全因素
的识别与控制,对危险货物运输定量的风险分析研究较少。
(3)利用风险分析及风险矩阵的基本原理,对铁路危险货物运输进行风险研究,确定出4个高风险和7个中等风险因素,并针对主要矛盾,总结出提高其安全运输水平的对策,对实际工作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3.我国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监控现状
近几年,国家虽然初步形成了一套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管理的法规体系,通过整章建制、深化管理、专项整治,危险货物运输法规建设和安全专项整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危险货物运输的源头把关、过程控制、在途追踪、应急处理等方面还存在以下需要改进和完善的方面。
(1)对危险货物的受理审核环节长期以来主要依赖人工审核和控制,办理危险货物运输时,存在“疏漏办理”等源头控制的隐患。
(2)装车、货检、货调、在途、卸车、交付等环节,特殊要求多、作业难度大,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易造成违章作业和状态失控。
(3)危险货物管理台账种类多、内容繁杂,通过手工方式进行数据收集和统计,效率低,易出差错,无法实现高效的统计分析和信息共享。
(4)没有充分利用好铁路系统的信息化资源,手段还是沿用传统的方式,亟待建立铁道部、铁路局、站段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管理信息化体系,用信息手段提升危险货物运输安全 。
对以上问题,一些学者提出提升危险货物运输管理水平,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对危险货物运输进行安全监控是必由之路,也是适应铁路运输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并分析了铁路危险货物运输系统安全监控信息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 危险货物运输风险评估标准系统确立
针对国内铁路危险货物运输风险管理研究现状,对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缺乏
定量的了解和把握。鉴于危险货物运输事故危害的严重性、铁路危险货物运输特点及目前我国铁路中存在的运输安全风险,亟待从宏观上对铁路危险货物运输的潜在风险进行定量分析和综合评判,从根本上量化危险货物运输中事故风险性的诱对事故发生影响的作用,寻求一种新的及时有效的管理模式。期望借鉴国内外道路危险货物运输风险管理研究经验,以及风险预警管理的方法和程序,总结铁路危险货物运输事故风险因素,构建铁路危险货物运输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风险预警模型,开展分级预警。危险货物运输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风险预警模型的建立,无论对于铁路运输部门还是监管部门,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利用这一评价方法,一方面有助于尽早发现潜在危险,另一方面能够客观地评价铁路的运输安全状况。
在铁道部、铁路局、站段建立的三级“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监控系统”,对危险货物运输办理的源头信息采集和对不同岗位作业特点的危险货物办理过程进行信息化审核,对危险货物运输过程进行全面跟踪和监控管理,对各类相关规章、文电、基础数据和台账等内容实现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最终达到危险货物受理、承运、装车、在途、卸车、交付等全过程安全监控。铁路危险货物运输风险预警管理期待和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监控信息化管理手段相结合,在源头把关、过程控制、在途追踪、应急处理、环境监控等环节及时收集信息,作为日常监测手段。通过监测、识别、诊断、评价铁路危险货物运输风险指标,确认指标处于正常、警戒、危机状态,进一步提出预控对策并加以实施,以达到预防和控制铁路危险货物运输事故的目的,防患于未然。
3 信息系统框架
信息系统设计也称为信息系统的物理设计,是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将系统分析阶段反映用户需求的逻辑模型转换为可以具体实施的信息系统的物理模型,解决信息系统“怎么做”的问题。这一阶段要根据经济、技术和运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详细地确定出新系统的结构,为信息系统的实施提供必要的技术方案。
经过系统分析,得到了新系统的逻辑模型,解决了系统要“做什么”的问题。而系统设计则是从系统的逻辑功能要求出发,根据实际条件,进行各种具体的设计,确定系统的实施方案,解决系统”怎么做”的问题。因此,系统设计是开发企业信息系统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