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台湾产业发展愿景与策略
工研院产业经济与趋势研究中心 杜紫宸主任/勤业众信整理摘录
在勤业众信举办的2008「台湾高科技产业Fast50」颁奖典礼上,工研院产业经济与趋势研究中心主任杜紫宸发表「2015 年台湾产业发展愿景与策略」演说,获得在场企业主热烈的回响,以下内文摘录杜主任当日专题演说内容。
2015年全球重大趋势与影响
近年来国际经贸环境快速改变,并使得全球市场竞争加剧,而开发中国家如中国、印度迅速崛起后,更使全球市场及资源重新配置,其中尤以亚洲各国所受影响最大。台湾位居亚洲投资及贸易重要枢纽,应善用此关键契机,为国家长远发展奠定根基。然而台湾过去发展较看重短、中期效益,短视而忽略了长期发展。倘若要达到十年后国民所得3万美元,制造业、服务业对国民所得各贡献多少,才能达到此目标? 配套措施为何? 这些问题都必须先拉大格局来看未来10年可能影响台湾产业发展之全球重大趋势(图一):
图一:2015年全球重大趋势与影响
趋势一:人口结构转变
在人口结构的转变对于企业来说有三点值得注意:1. 高龄化:一般人可能误以为全球都面临人口老化的问题,杜主任提到就全球而言,其实该问题并不存在,高龄化是存在已开发的国家的;而高龄化对台湾目前是未来进行式,要到2017年,65岁的人口才会超过15岁以下的人口,届时15岁以下人口与65岁以上人口比为13:14,至2025年,比例为12:20(采用经建会人口中推计数字)。2. 超级都市化 (Mega city)。目前大陆已经在规划三个超过一亿人口的超级都市(北京/天津、上海/苏州、广东/东筦)。预计未来全球会有25个以上的超级都市,而超级都市的交通/通讯/能源系统的规划将会影响商机的布局。 3. 生产要素中的知识工作者(白领经验)一如资金已在全球快速移动,台湾在这 10年约有 1/5-1/4的净移出,政府的人才政策应该要更为开放,以吸引人才。
趋势二:经济全球化风潮 国际价值链洗牌
经济全球化的风潮带来的第一个效应就是区域品牌式微,全球的总品牌数目实际上是逐渐减少,地方性的品牌即便在区域取得成功,也必须逐步踏入全球战场,一较高下。运输便捷以及商品无国界更加速了全球化的风潮,综观这些变化,台湾若只具备单一产品的上下游整合是不具竞争力,而是要扮演国际价值链中的要径。举台湾的晶圆代工为例,上游是美国日本的技术,中游则是台湾的晶圆代工,下游至大陆的生产,台湾就是全球晶圆的价值链的要径。
趋势三:网络化世界
网络的世界提供了一个平台,平台上的流通方式从一开始的B2C衍生到现在的C2C,虽然众多的消费者都使用网络,然而消费者的使用行为却是日渐分众。大众传播媒体日渐式微,转变为分众的营销手法,因此掌握分众的趋势脉络将是营销的重点。举Focus Media这家大陆在美国挂牌的公司为例,该公司在中国各大城市拥有三万多个广告屏幕,掌握分众市场的特质配合大众化的媒体播放讯息,正是该公司的竞争力。媒体在网络化世界的赢家在于掌握群体分众文化的能力。
趋势四:跨领域科技整合 产业的界线逐渐模糊,未来企业跨产业的经营模式也将越来越普遍,单一的产业定义已经很难适用于现行的分类,越來越多结合计算机和其它学科(例如生物科技、资通讯技术、微型化与智慧材料),创造混合性的新学科,为跨領域的研究带來戏剧性的改变。
在未來科技发展上,创新的驱动力将來自多領域技术的整合,而整体的目标,将朝向更为符合人性化需求而改进。因此跨领域整合包括:人才、企业经营经验,
以及商机掌握都是很重要的议题。
趋势五:重视环保与精敏制造
对精敏制造(agile)与环保的重视则是未來全球制造业的焦点。对于产业而言,降低成本只是初步的门坎,自动与弹性制造型态将展现于生产价值链中的各个阶段,同时发展綠色高值化产业节能、可再利用或回收的功能成为未來产品主要诉求,更是企业展现环保绩效、提升形象、改善与提升经营体质的关键。
趋势六:追求资源效能提升
到2015 年甚至更长远的未來,自然资源成为各方冲突焦点,由近期高油价、高粮价可见一斑,廉价且理所当然的资源将不存在。油粮水也将持续在未來十年带來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如何分配水源以达到最大效益。在不背离维持社会公义与永续发展的目的下,台湾这块地小人稠的土地利用也需要以发挥最佳效能的思维来规划利用,举例来说:污水回收处理与净化技术的发展、提升替代能源的使用、减碳对环境、经济及能源的冲击等,都是台湾追求资源效能的提升必须面对的课题。
2015年台湾产业发展策略思维
现阶段的台湾已经成功的扮演了「全球资源整合者」的角色(图二),像资通产业上已做到全球布局,有相当的产业经验和基础,作为制高点,辅以创意和关键性产业之掌握便可以较少资源与时间,创造出杠杆成果。在「产业技术領导者」方面,台湾在产业技术发展上已有一定基础,尤其是制程部分的优势,所以在当前的环境下,台湾应在拥有竞争优势的特定領域上持续强化,方能做为全球资源整合的后盾,同时才有往软性经济和生活型态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图二:2015年台湾发展的角色扮演
于「软性经济创意者」方面,台湾在生活型态和创意上拥有较大的弹性与空间。而美学与创意都是开创高附加价值的來源,也是台湾脱離低价竞争的关键,加强与硬件服务结合的能力。至于「生活型态先驱者」,朝向人類共通的需求(比如养生),搭配台湾的现有的优势(优良且便宜的医疗服务),确有成为经济转型的助力。
台湾的优势是除了是亚洲的地理的中心,此外由于两千万人的人口很适合作为新科技实验场。人数过少像香港,实验结果不具备代表性;人数过多像日本,需要付出高额的失败代价。因此台湾作为包括:居家看护或数字生活圈,这些整合性科技的实验场是具有相当的优势。
以产业组合策略 追求经济稳健发展
综观台湾产业发展现况,首先需发展多元化产业定位,透过国家整体产业发展组合的概念,突破过去依据产业结构或产业領域区分的思维,兼顾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发展,让现有主力、中坚产业与未來潜力領域都能获得足够发展空间,并从各類型中筛选重点产业,以组合发展概念,运用台湾既有的优势,形成具有综效的产业组合。
以台湾目前有六项兆元产业来说,包括科技业的半导体、面板;制造业的
石化、钢铁以及两项服务业物流业以及金融业的市值都已达到兆元。因此政府政策应强化这些产业的全球布局能力,进而带动相关的上下游产业,而促成了新兴产业,而新兴产业若持续成长又能够发展成主力产业,形成良性的产业发展循环。
图三: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循环
以优质平价策略进军新兴市场
展望2015 年,新兴市场的经济增长,将会使更多家庭的年收入超过5,000 美元,这是人们可以消费各种非必需品的臨界点。而未來10年内将有近10亿新消费者进入全球消费市场,消费人口增加最多的区间将落在所谓的新兴市场的中产阶级(图四)。该地区的人民的所得收入约为3000-5000美元,才刚脱离贫穷,进入小康的阶段(表一),但对于食衣住行育乐的需求,具有庞大的商机。
图四:市场区隔与所得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