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安二中高三特长生地理教学案
课题: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
迁安二中 高三地理 殷小亮
【考情分析】
考纲解读 1.掌握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明确其过程及图示。 2.结合具体地貌景观,分析其成因及分布。理解内力作用形成的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成因,理解背斜、向斜、断层的特征及对地貌的影响及其在找水、找矿、工程建设方面的意义。 3. 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分布及其对聚落分布和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的影响。 【自主回顾】 自 主 回顾必修一课本30—42页文字部分. 学 习 目标一 目标一 地壳物质循环: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明确其过程及图示. 目标检测(一) (2011·全国卷)读图1,完成(1)~(2)题。 理解岩目标:石圈的物质循环,明确其过程及图示. 策略:小组抽签决定展示内容,进行讲 目标与策略 目标:回顾已学知识 策略:自习课自主完成 (1)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 解。 A.地表 B.地壳上部 C. 地壳下部 D.地幔 (2)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2012·临沂检测)2010年4月以来,冰岛南部埃亚菲亚德拉冰川附近火山多次大规模喷发。火山灰在7 000~10 000米左右的高空形成了火山灰云团,弥漫到欧洲大陆上空,给航空业造成了重大损失。读图,回答1~3题。 【网络构建】参考金版教程P17知识网面。 目标: 整体把握本专题内容 策略:组内探讨,对网络进行讲解。 目标二 模块 【合作学习】 目标与策略 1.在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能代表此次火山活动的地质过程及形成的岩石分别是( ) A.7,a B.3,b C.2,c D.1,d 2.冰岛火山灰弥漫到欧洲大陆上空,致使欧洲航空业蒙受巨大损失。其主要动力来自( ) A.高空西风带 B.北大西洋暖流C.极地东风带 D.东北信风带 3.火山灰长期滞留在大气层,除对飞行安全造成威胁外,还可能导致 ①.全球沙尘暴肆虐 ②.地球表面气温下降 ③.温室效应加剧 ④.凝结核增多,降水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目标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①掌握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②常见的地质构造及实践意义 掌握内目标:目标检测(二)(2012·江苏卷)图5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 1
迁安二中高三特长生地理教学案
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读图回答(1)~(2)题。 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策略:小组抽签决定展示内容,进行讲B.向斜槽部受张力作用易被侵蚀形成谷地 C.背斜顶部受挤压作用易被侵蚀形成谷地 D.向斜槽部受挤压作用易被侵蚀形成谷地 目标三 目标三:主要的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目标检测三 (2012·大连测试)读“地貌景观图”,回答5~6题。 目标与策略 目标:掌握外力作用及其影响下的地表形态 策略:小组讨论 (1)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5.⑤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 A.褶曲隆起 B.褶曲凹陷 C.断裂下降 D.断裂上升 (2012·四川卷)图1是我国亚热带某旅游名山景观照片。该山山顶海拔3099米,属山地针叶林带。读图回答(1)~(2)题。 (1)形成图中构造地貌的地质作用是 A. 断裂上升 B. 褶皱弯曲 C. 冰川堆积 D. 风力侵蚀 (2)该山山顶能够出现可供游客欣赏的景观是 A.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C. 层层梯田叠交错,犹如海上泛碧波 D. 春蚕作茧桑园绿,睡起日斜闻竹鸡 解。 5.主要受内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是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丙 6.地貌景观乙和丁成因的差异是 A.前者为流水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 B.前者为风力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风力侵蚀作用而成 C.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化学作用为主后者以机械作用为主 D.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机械作用为主后者以化学作用为主 (2012·南京模拟)读我国部分省区某外力侵蚀作用统计图,回答7~9题。 (2012·福州质检)读“水循环和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第4题。 7.图示的外力是 A.流水 B.海浪 C. 冰川 D.风力 8.图中,强度侵蚀面积最大的省区是 A.内蒙古 B.甘肃 C.青海 D.新疆 9.新疆的轻度侵蚀和剧烈侵蚀都很突出,是因为 A.自然环境整体性强 B.地域广阔,距冬季风源地近 C.自然环境的垂直差异显著 D.自然环境的南北差异显著 (2012·北京东城区期末测试)读图,回答10~11题。 4.图中河谷形成的地质原因是 ( ) A.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易被侵蚀形成谷地
2
迁安二中高三特长生地理教学案
10.图中主要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1.图中③①②表示的地壳物质变化过程是 A.从变质岩到岩浆岩 B.从沉积岩到变质岩 C.从岩浆岩到沉积物 D.从岩浆岩到变质岩 【自主检测】 (2012·南昌调研)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目标与策略 目标:巩固本节知识 策略:以小组抢答的形式完成,选出答案并说明理志,创锦绣前程。 节知识 策略:提问答疑,师生共同完成 (1)地形:甲是________,乙是________。地质构造:甲是________,丙是________。 (2)简要分析甲地地形的形成原因。 (3)简要说明判定乙地地质构造的依据。 (4)由于交通建设的需要,欲在甲、乙、丙三地建设东西向隧道,简要分析为什么不能选择乙、丙两地建设隧道的原因。
该专题记忆材料
探究点一 地壳物质循环
【知识必备】
一、比较法分析三大类岩石的特征 类型 岩浆岩 成因 岩浆冷凝而成 侵入:花岗岩 喷出:玄武岩 形态特点 多气孔、流纹构造 分布特点 火山活动地区 颗粒均匀细密,硬度大 地下岩浆活动地区 由,要求思路清晰,声音洪亮。 【自主反思】 目标与策略 目标:反思本变质岩 沉积岩 裸露在地表物理沉积 的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化学沉积 结作用形成。 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 具有层理构造、常地质史上具有沉积环境含有化石。如砾岩、地区;如地壳下沉区,地砂岩、页岩、石灰势低地区 岩。 具片理、块状等构造 例: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与岩浆活动区相接触地带 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青春苦与甜。集雄心壮
二、形成三大类岩石的地质作用:
3
迁安二中高三特长生地理教学案
板块相对移动 张裂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形成裂谷或海洋 实例 东非大裂谷、红海 边界类型 生长边界 相撞 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喜马拉雅山系、青藏高原 消亡边界 大高原 海沟、岛屿、海岸亚洲东部岛弧、马里亚纳消亡边界 山脉 海沟、安第斯山脉 岩
浆岩:岩浆侵入或喷出后
2.板块边界的图形记忆:
按下图四根线条将全球的板块边界构绘出来:
⑤ ② ③ ⑥ ⑥ 生长边界 ① 消亡边界 ④ ⑤ 冷却凝固,属于岩浆活动(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沉积岩: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作用(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变质岩:变质作用,(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三、地壳物质循环
探究点三.常见的地质构造及实践意义
可用以下文字概括:地球内部的岩浆上升冷却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和各类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岩浆岩、沉积岩、已生成的变质岩经过变质作用变成变质岩;已经形成的各类岩石在下深处被高温熔化,又成为新的岩浆。
地质构造 类型 褶皱 背 斜 向 斜 形态特征(岩层新老关系) 岩层向上拱起(中心老,两翼新) 岩层向下弯曲(中心新,两翼老) 岩体发生破裂,并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错动、位移 地貌 未侵蚀 山岭 谷地 褶皱常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形成高谷地 大山脉 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 易 断块山,裂谷或海洋 侵蚀后 探究点二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及划分
地球的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是被——些断裂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大的板块又可分为若干个小的板块。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一般,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用此理论可以解释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形成:①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②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断层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
2.利用背斜找油: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
3.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如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
4
迁安二中高三特长生地理教学案
能侵蚀搬运掉了。
4.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5.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地下隧道应避开向斜部位。(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探究点四 主要的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地貌)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 流 侵蚀 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侵 水 沙漠”、“石漠化” 壑、瀑布) 蚀 侵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作 蚀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用 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 冰川沉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沉 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作 流水沉积 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用 下游) 颗粒大比重大的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先沉积,颗粒小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风力沉积 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比重小的后沉积 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堆积 土)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