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试论高校日语翻译教学的创新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试论高校日语翻译教学的创新

作者:张体勇

来源:《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年第2期

张体勇

摘要:目前影响我国高校日语翻译教学发展的有主观和客观等一系列因素,而要切实提高翻译教学的效果,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构建适合于现代化教学的硬件条件,切实改变教师传统教学思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习使之成为具备熟练语言交流翻译技能和良好综合性个人素质的专业性外语人才。

关键词:日语翻译;教学创新;综合能力;课堂教学

随着东亚地区紧张局势的渐趋缓和,中日关系的回暖使得中日两国的多领域合作及共同发展迎来了一个良好的契机,而促进中日之间交流合作的顺畅进行,需要一大批熟知中日文化,且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流畅的日语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这对今后中国高校日语专业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然而,总体来看当前日语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却并不乐观,其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是毕业生的整体翻译素质普遍偏低,不具备外企所强调的“速战力”,即难以达到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确是不争的事实。追根溯源,这种现实境况无疑折射出目前国内高校日语专业翻译课程所存在的一些现实性问题。

一、日语翻译课程存在的问题

日语翻译是我国高校日语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日汉、汉日双语间的翻译实践与演练,使学生熟练掌握翻译的基础理论和技巧,提高学生的整体翻译水平。虽然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开设了日语翻译课程,但是翻译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也是较为普遍的,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整体重视性不够,翻译课长期居于附属地位。目前高校设置的日语翻译课程大多仅仅作为日语专业高年级高级日语、日语泛读课程之外的一个附属性课程,对于翻译课之于日语专业毕业生升学就业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这主要表现为日语翻译课整体课时量偏少。客观来讲,翻译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较为持续且长期的不断积累和训练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同时也是翻译意识逐渐形成的重要阶段,目前的课时量应该说难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教学目的。

第二,教材普遍老化,教学模式单一。现行翻译类教材,多是以翻译理论介绍、词语翻译、句子翻译及实用文体翻译的顺序编写而成,更多的是以顺译、倒译等翻译技巧的解说为教学中心,而任课教师亦往往因循精读、泛读的教学模式,过度依赖所选定的翻译教材,过分强调翻译理论技巧的掌握,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了学生的认知学习主体的地位,如此便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实践性口译、笔译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利的。

第三,教学环境与条件的不完备导致学习效果低下和学习兴味的缺失。基于当代翻译教学的复杂性、实践性特点,需要良好完备的适合翻译口译教学的现代化教学设施,传统的课堂宣讲且缺乏多媒体配套的教学环境,已经很难适应现实性的教学目标。因此,现实教学环境和条件的受限也使得翻译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教学理念和模式方面的改革

大学日语翻译不同于日语精读、泛读等课程,具有其课程本身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因此,对于日语翻译课程应该通过对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反思,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探索更加适用于高校教学目标和要求的教学模式和思路。

首先,在整体教学理念方面,需改变以往对日语翻译教学的传统看法,日语院系及任课教师需针对现实社会对日语专业毕业生口译和笔译较强综合能力的要求,科学设置整体课程教学计划,更加重视翻译课程在整体课程设置中的地位,同时改变以往重笔译轻口译的传统教学思想,平衡笔译和口译在实际教学中的教学比重,由此也可使具体任课教师更加明确翻译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合理清晰的教学规划和教学大纲,有助于翻译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发展。同时,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设立专门服务于日语教学的多媒体教室等硬件设施,以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

其次,在教学模式方面,逐步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课堂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讲授为主的单一模式,形成课堂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管理结合的新模式。吴波在《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及其对翻译能力培养的启示》一文中指出:“翻译能力是以译者本身的经验和认知活动为基础,以分析原文和重建原文功能的能力为核心,并包括译者的知识能力、创造能力、文化能力、交际能力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可以说,学生综合翻译能力的提高,既离不开教师基础性翻译理论技巧的分析与讲解,也离不开自身主动性翻译意识的培养,因此,翻译课程的任课教师应在翻译教学整体目标的框架下,通过多样性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培养学生职业化的翻译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日语翻译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应该秉持笔译与口译并重、继承与创新同行的原则。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笔译方面,应注重对传统翻译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博采众长、促进教材使用的多样化。在教师、学生和教材这三个教学基本要素中,教材的地位举足轻重。现今较为普遍使用的翻译教材,虽然部分存在教材老化、例句陈旧等缺点,但是皆为过去几十年日语翻译教学中汗水之结晶,对不同词语、句式的翻译,翻译技巧以及翻译理论的讲解各有侧重,因此对当下的翻译教学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因此,在笔译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循序渐进、有意识、有目的性地从这些传统教材中选取适当的翻译内容进行讲解,培养学生对于翻译语境的把握。另外,在由浅入深进行理论技巧讲解的同时,结合宣讲内容,利用当下便捷的网络信息资源选择具有时代特点和实用性的文本资料,放手让学生进行句式篇章的翻译实践,从而培养学生学术性的翻译理论意识以及较强的实际翻译能力。

第二,结合现实需求,强化综合口译能力的训练。随着国内日语专业人才的日趋饱和,相关企事业部门等用人单位对日语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愈加严苛。客观来讲,一个优秀的翻译,除了应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和过硬的心理素质之外,还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良好的临场应变能力。而这些可综合概括为业务能力和工作经验的要素,逐渐成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硬性要求,因此,综合性日语口译翻译能力的培养也日益成为日语院校需慎重思考的现实性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虽然不能一蹴而就,但是可以通过分步骤、分阶段的计划逐渐改善并最终彻底完成,具体可分以下几个步骤:首先,针对中国学生听力普遍较弱的特点,进行多场景多内容的强化性听力和复述、听译训练。随着国内高校日本外教聘任的普及、中日高校间交换留学的推进以及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高校日语专业学生的听力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从近年来的日语N1能力考试成绩来看,听力成绩依然较弱,而在升学、就职的面试中,听不懂、翻译不出的问题也依然存在。因此,日语专业学生综合听力水平的提高对于翻译教学来讲是首要问题,强化性听力训练成为日语翻译教学的一个重要步骤。教师可通过诸多渠道广泛收集日语新闻、演讲、日本影视剧等资料,通过听记、复述等方式进行循序渐进式的训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和积极性,培养强化学生的语感,增强其临场口译的能力和翻译经验。其次,进行场景式模拟口译练习。课堂中实战性翻译训练是翻译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步骤,通过机场迎送、宴会接待、商务谈判、工厂考察等多样性的场景模拟翻译练习,可以充分调动课堂学习主体的主动性,使学生感受到真实翻译的紧张气氛,在提高其口译技能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较强的心理素质、熟练的交际能力和较好的临场应变能力。另外,实用性语汇及对外交际礼仪知识的普及也是课堂综合性口译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在后期特别是毕业班的翻译教学课程中,适当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补充必要的实用性语汇便具有相当的必要性,如社会、历史、经贸、文化等诸多类别的词汇的熟悉与掌握,对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口译工作的特殊性,顺利适应毕业后的翻译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外,应考虑在翻译教学的基础之上,着力于翻译资料库的建立与共享。着力建立日语翻译资料库并积极进行校内资源共享,进而开展校际合作与交流,合力提高日语学生综合翻译能力,从宏观角度来讲这对于国内日语翻译教学水平的整体性提高具有深远的意义。

综上所述,日语翻译课程的教学工作应与时俱进,结合时代特点着力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为这不仅关系到日语专业学生整体语言素质的提高和未来的出路,也关系到教师综合教学意识和能力的增强。而从整体来看,可以日语翻译教学改革与创新为起点,以点带面,从整体上来考察和改善日语学科教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翟东娜.认知语言学与日语习得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6,(1):1-6.

[2]喻旭东.项目教学法与英语翻译教学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6-7.

[3]赵真,郝丽萍.中外翻译教学与现状[J].中国高教研究,2003,(5):90-91.

[4]李明玲.试论日语口译的教学策略[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9):137-139.

[5]吕殊佳.跨文化教育背景下翻译人才的培养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0):27-29.

编辑∕姜雯

试论高校日语翻译教学的创新

试论高校日语翻译教学的创新作者:张体勇来源:《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年第2期张体勇摘要:目前影响我国高校日语翻译教学发展的有主观和客观等一系列因素,而要切实提高翻译教学的效果,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构建适合于现代化教学的硬件条件,切实改变教师传统教学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iqsi9j4fl77xpo5846y5ap1c1kz8f00qe0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