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确定碳钢淬火温度的主要依据是( C )。
A、Ms线 B、C曲线 C、Fe-FeC 相图 36、钢在一定条件下淬火后,获得淬硬层深度的能力称为( B )。 A、淬硬性 B、淬透性 C、耐磨性 7、调质处理就是( A )热处理
A、淬火+高温火 B、淬火+中温回火 C、 淬火+低温回火 8、化学热处理与其他热处理的主要区别是( C )。
A、组织变化 B、加热温度 C、改变表面化学成分 9、球化退火一般适应于( A )。
A、高碳钢 B、低碳钢 C、中碳钢 10、钢在调至处理后的组织是( B )。
A、回火马氏体 B、回火索氏体 C、 回火屈氏体 11、钢在加热时,判断过烧现象的依据是( B )。
A、表面氧化 B、奥氏体晶界发生氧化或熔化 C、奥氏体晶粒粗大
12、化学热处理与其他热处理方法的主要区别是( C )。 A、加热温度 B、组织变化 C、 改变表面化学成分
13、零件渗透后一般需经( C )处理,才能达到表面硬而耐磨的目的。
A、 淬火+低温回火 B、表面淬火+中温回火 C、 调质
钢制造的齿轮,要求齿轮表面硬度高而心部具有良好的韧性,15、用14.
第 27 页 共 54 页
应采用( C )热处理。
A、 淬火+低温回火 B、表面淬火+低温回火 C、渗碳+淬火+低温回火
15、为改善20钢的切削加工性能,通常采用( C )热处理。 A、完全退火 B、球化退火 C、正火
16、改善10号钢的切削加工性能,通常采用( C )热处理。 A、完全退火 B、球化退火 C、去应力退火 17、用65Mn钢做弹簧,淬火后应采用 ( C )。 A、高温回火 B、 低温回火 C、中温回火 18、下面钢中不适合表面淬火的是 ( C )。 A、45 B、08F C、65
19、火焰加热表面淬火和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相比( C )。 A、效率更高 B、淬硬层深度更易掌握 C、设备简单 20、渗氮零件与渗碳零件相比( A )。
A、深层硬度更高 B、深层更厚 C、有更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21、金属材料断后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越高,其塑性越( A )。 A、好 B、中 C、差
22、用高碳钢和某些合金钢制锻坯件,加工时发现硬度过高,为使其
容易加工,可进行( A )。
A、淬火 B、正火 C、退火
23、用 ( B )才能消除低合金刃具钢中存在的较严重的网状碳化物。 A、球化退火 B、完全退火 C、正火 复合热处理工艺。) B ( 、调质处理是24.
第 28 页 共 54 页
A、淬火+高温回火 B、淬火+中温回火 C、淬火+低温回火 25、用T12A钢制造的锉刀,最后热处理采用( B )。
A、淬火+中温回火 B、调质处理 C、淬火+低温回火
26、钢的淬火加热温度都应在( A )奥氏体区。 A、单相 B、多相 C、双相 27、奥氏体在A1线以上是( A )相。 A、稳定相 B、不稳定相 C、半稳定相 28、正火工件出炉后,可以堆积在( B )空冷。 A、潮湿处 B、干燥处 C、阴冷处
29、等温转变可以获得( A ) ,连续冷却可以获得( B )。 A、马氏体 B、贝氏体 C、渗碳体
30、对过烧的工件可以用( A )或( B )的返修办法来消除。 A、正火 B、退火 C、回火
31、对于淬火温度过高而造成淬火硬度不足的工件,可在较低温度下
重新( A )进行补救。
A、淬火 B、回火 C、正火 32、决定钢淬硬性高低的主要因素是钢的( B )。 A、含锰量 B、 含碳量 C、含硅量 33、渗碳零件一般需要选择( A )碳成分的钢。 A、高 B、中 C、底 34、( C )都是硬而脆的相。
A、贝氏体 B、奥氏体 C、马氏体 。) B 、淬火后的钢一般需要进行及时(35.
第 29 页 共 54 页
A、正火 B、 退火 C、回火
36、钢的最高淬火硬度,只要取决于钢中( B )的含碳量。 A、贝氏体 B、奥氏体 C、渗碳体 37、完全退火不适用于( C )。
A、低碳钢 B、中碳钢 C、高碳钢
38、钢回火的加热温度在( A )以下,因此在回火过程中无组织变化。
A、Ac B、Ac C、A1
21
39、常规热处理不包括( A )。
A、化学热处理 B、退火 C、正火
40、钢( B )后,无需淬火既有很高的硬度及耐磨性。
A、渗碳 B、渗氮 C、渗透
41、钢的晶粒因过热而粗化时,就有( B )倾向。 A、变硬 B、 变脆 C、变软
42、( C )是日前广泛应用于碳钢和碳合金钢的铸、蚪、轧制件等的退火工艺。
A、球化退火 B、去应力退火 C、完全退火
43、高速钢的热硬性可达( B ),常用于制造切削速度鞍高的刀具,且在切削时能长期保持刀口锋利,故又称锋钢。 A、500℃ B、600 ℃ C、700 ℃ 44、( A )具有较高的强度、硬度和较好的塑性、韧性。 A、贝氏体 B奥氏体 C渗碳体、
45、淬硬性是指在规定条件下,决定钢材淬硬深度和( C )分布的特 性。即钢淬火时得到淬硬层深度大小的能力。.
第 30 页 共 54 页
A、深度 B、脆度 C、硬度
46、合金钢由于合金元素的加入,提高了钢的( C ),因此和碳钢相比显著的减少了淬火引起的变形。
A、韧性 B、硬度 C、屈服强度
47、由于正火较退火冷却速度快,过冷独度大,转变温度较低,获得组织较细,因此同一种钢,( A )要比( B )的强度和硬度高。 A、正火 B、退火 C、回火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题库及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