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尝试与反思
房山二中李春燕
“课改”无疑是教坛将士们的崇高使命和一生的夙愿。我们虽已在教坛摸爬 滚打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也无非是在“教材与教法”方面做了些修修 补补之事罢了,那是在治标,而非治本。要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 变,关键在课堂,关键是要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 为主体的新的课堂学习模式。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实践与探索,经过了建观念、 建方法、建文化、建信仰的过程。我们找到了最佳模式一一“导学案教学”。它 使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又放异彩。 一、“导学案教学”概述
目前,高效课堂已成为新课改的必经之路,它的必然产物便是“导学案”,对 导学案的研究、运用与推广,现已成为课改人的头等大事。
对于“导学案”我们可以理解为: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的学习 目标,由教师根据课时或课题教学内容,通过教师集智或个人研究设计并由学生 参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师生互动“教学合一”的设计方案, 它是集教师的“导案”、学生的“学案”、“练案”(分层)和综合性评价于一体的 导学性文本,它是高效课堂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方向盘和导航仪。
所谓“导学案教学”就是教师利用课前为学生设计好的导学案,来实施课堂 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则以导学案为载体,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对学、群 学、质疑、展示、补充、检测,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它的功能是: 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合作、探究,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关注每一个学生,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导学案教学”的理论依据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出现,依托的都不仅仅是某一种理论,而是多元的理论, 导学案的设计也不例外。它主要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成功智 力学说、需求层次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尝试教学理论、现代教育理论等。
笔者未曾将这些理论展开,原因在于作为一线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像从事 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那样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专业系统的研究,我们的 根本任务是教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我们要做的是教育 行动研究,即“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采取“问题即课题,工作即研 究,教师即专家,效果即成果”的研究思路,在与上述的教育理论实现对接。
在教学中,教师成为了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千方百计地为全体 学生提供观察、操作、试验以及自主探索、互相合作等有效地参与机会,从而激 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是与现代教育理论的对接。先学 后导,先练后讲,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这就是与尝试教学理论的对接。
“导学案教学”正是依据上述理论而尝试进行的。旨在探索一种以生为本(相 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以学为本(以学定教、以教导学、 以评促学、自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 性、体验性和问题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合作探究能力。
三、 导学案的构成要素
就“导学案”的要素而言:大致包括学情调查、学习目标、重难点预设、学习 内容、知识链接、学法指导、教学评价、达标检测、教与学的反思等,当然,这 些要素也是由学情而定。在实际的操作中可以根据具体的授课内容进行删减和补 充。
四、 导学案的基本特点:
知识具有系统性。导学案内容的设计是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遵循归纳 的逻辑认知规律,在引导学生学习具体知识点的同时,构建出整节课的知识框 架,再展开对具体问题的学习。同时,还要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以及跨学科之间 的联系,使知识走向了系统化。实现了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1.
2、 问题具有启发性。导学案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力求科学、新颖、灵活、 恰
当、富有启发性、趣味性、时代性,引领学生一步步地去认知、理解、感悟, 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了探究的强烈欲望。
3、 设计具有层次性。导学案的设计有较高的层次性,来满足不同的班级、 不同
基础、不同水平、不同能力学生的需求,针对不同的教育对彖,确立不同的 教学目标,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实现了 “为了每一位学 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此外,导学案的特点还体现在:独学过程中的独立性,对学、群学过程中的 合作性,展示过程中的开放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五、 “导学案教学“的课堂流程
课堂是“导学案教学“的主阵地,为了有效地组织课堂,提高课堂效率,结 合思想品德课的特点,“导学案教学\的课堂流程一般为:独学对学一小组交流一 备展与展示一质疑补充一课堂检测五个基本环节。当然,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 学内容其具体操作流程也有所不同。
1、独学对学阶段:学生首先认真阅读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学法指导等内容, 明确
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及实现任务的途径,在此基础上,学生首先要认真地独立 学习,通过教材、分析归纳、梳理、感悟,完成学案中所涉及的部分问题,对于 独学中遇到的困惑和疑难,可通过对子组完成,完成不了的做好标记,留到下一 环节。
2、小组交流阶段:各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就自学、对学中遇到的疑难 问题
进行小组讨论交流,通过“兵教兵”最大限度地解决每位学生的困惑。此时, 教师做好巡视、检查、督促,指导好小组的交流。把握各小组的交流情况,掌握 各小组仍无法解决的问题或新生成的问题,为点拨做好准备。
备展与展示阶段:各小组要根据本组学习的实际情况,将重点、难点、
生成点、疑惑点提出来,或板演到黑板上,完成备展。展示环节尤为重要,教师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展示。
教师在巡视的基础上,迅速理顺收集好疑难问题进行精讲,精讲的形式有多 种或者教师进行点拨或者学生进行讲解。最后一般有后进生进行归纳,反馈学生 的掌握情况。
质疑补充阶段:听展学生有问题时,要敢于大胆质疑或补充,教师要认
真听,给予及时的引导、启发、点拨,甚至是纠错,遇到共性的问题要精讲。将 知识形成系统,对学习内容进行综合,找出规律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
5、 课堂检测:教师选择典型问题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课堂检测。检测的形式灵 活多4、
3、
样,可以笔式,可以辩论,也可以作业形式,能及时反馈的尽量当堂反馈, 以便及时摸清学生的学情,补救知识遗漏,调整教法和学法。
六、尝试“导学案教学”的几点反思
(一)“导学案教学”真正体现了 “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理念,但导 学
案的编制质量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教学教师走不下讲台,放不下架子。教师讲讲,学生 在书上划划,然后学生读读背背,教师教的乏味无奈,学生学的枯燥无趣。学生 的创造性和主体性作用得不到发挥,积极性也难以调动起来。“导学案教学\的出 现,使师生角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教师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统治者 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而学生则是在导学案的引领下进行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认知知识、理解知识、 感悟知识、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真正做课堂学习的主人,从而实现了教学观 念的根本转变。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给学生编制出高质量的可操作使用的学案。这给广大教师 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要想设计出优质的“导学案”,首先,要以集智备课为保 证,以“新课标”为指南认真研读,深入挖掘教材与教学资源,将知识“问题化”, 将问题“层次化”,注重学生差异,并将“学法指导”孕育其中。其次,要把握 “导学案”的要素,大致包括学情调查、学习目标、重难点预设、学习内容、知 识链接、学法指导、教学评价、达标检测、教与学的反思等,当然,这些要素也 是由学情而定。最后,要有一定的规范与要求,做到“五个基本统一”。也就是 基本设计程序要统一;基本设计要素要统一;基本设计内容要统一;基本设计格 式(普通式、分栏式、表格式和混合式)要统一;基本环节预设要统一。我的感 触不凡有些粗枝大叶,就“导学案”这三个字,就足以让我们深入研究,就足以 让我们乐此不疲,就足以成就我们的事业。
(-)“导学案教学”真正实现了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小组之间”的交 流、
合作与创新,但小组建设至关重要。
实行“导学案教学”后,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在不断地自学课本、互动 商讨、质疑解难、归纳小结,形成了兵教兵,兵练兵,兵追兵,比学赶帮超的浓 厚学习氛
浅谈“学案式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尝试.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