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A领导学试题
请根据以下材料,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和实际,
(1)谈谈自我修养对于领导者的重要性,并阐述一名现代领导者如何提高自我修养?
(2)也可选择其他如领导用人、领导权力以及激励等问题进行论述。
(3)根据以上要求,撰写一篇论文,并注意严格按照下面的具体要求完成论文,格式不对,以零分计。 一、具体要求
1、要求有表头,参见示例
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命题专用纸
2011学年春季学期 试题名称:《领导科学与艺术》课程论文 共 页 姓名 专业年级 学号 授课教师 吴宾 分数 评分标准: 1.平时成绩加分 4.论文主题不鲜明扣1-10分 7.排版、段落混乱扣1-10分。 2.修改题头,总成绩按零分计。 5.论文结构不合理扣1-20分 3.错别字、标点符号不准确扣1-10分。 6.无引文出处、参考文献,扣1-20分 9.论文大段抄袭,总成绩按零分计。 8.语句不通顺等扣1-10分。 请将此表头贴到论文的上面!
2、格式要求
①统一A4的打印版; ②不少于4000字; ③要有个人观点。
④具体格式,参见示例
空间失配:保障性住房建设区位布局探究
吴 宾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摘 要:“空间失配”问题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学者JohnKain在1968年提出来的。当前住房保障的空间失配主要表现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集中兴建且多分布在城市边缘或郊区。空间失配导致了住房保障的福利损失,降低了保障性住房的效用。通过把保障性住房建设纳入到政府绩效评价、合理选址、在普通商品房小区内配建保障性住房、发放购房券等措施,可以有效缓解住房保障的空间失配问题。
关键词:住房保障;空间失配;区位布局
住房保障制度不仅是市场化住房分配机制的必要补充,更是解决重大民生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房价宏观调控是今后我国住房政策的主要目标。但是,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保障性住房区位布局的“空间失配”,往往是造成无效供给的主要原因,大大降低了保障性住房效用,出现了诸如“保障了住房,降低了生活水平,传递了贫穷”的不利局面。因此,合理规划保障性住房建设布局,减少保障性住房的郊区化分布和集中建设,对于提高住房保障对象生活质量,促进住房保障政策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作用。
一、我国住房保障的空间失配
“空间失配”问题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学者JohnKain在1968年提出来的[1]。根据JohnKain的观点,“空间失配”是指由于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黑人与白人在就业机会上存在空间的区隔现象。简单来说,就是指黑人居住区城比白人居住区域拥有更少的工作机会。那么,黑人寻找工作的困难就会增大,或者工资较低,或者要花费比白人更多的通勤时间,从而造成失业率的增高。在住房保障中借用“空间失配”假设,强调的是在一些大中城市中,由于城市的集聚程度较高,各种就业机会和社会性公共设施一般都集中在中心城区,因而在郊区开发尚不成熟的前提下,中心城区便成为了广大市民择居的首选位置。但是大中城市中心城区土地稀缺房价高昂,政府往往难以担负在此新建保障性住房的动迁费用和机会成本,因而实际落成的新建保障住房大都位于郊区且易于集中进行开发建设。由于郊区产业不发达、公共设施缺乏、与中心城区的公共交通联系不便等因素制约,住房保障对象的就业机会减少、就业成本提高、社会支持网络薄弱、形成新的“贫民窟”的现象。即为住房保障的“空间失配”。
三、解决住房保障空间失配的对策
住房保障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2008年年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了“9000亿住房保障计划”举世瞩目,地方政府应积极落实这一政策,使保障性住房建设能更好的满足中低收入住房困难者的需要。在保障性住房的地域分布方面做到选址更合理,有利于居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结 论
城镇居民住房保障制度是我国城镇住房新体制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是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建立城镇住房新体制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今后我国人口城镇化的顺利推进也具有重要意义。保障性住房的使用者多数在城市中心区工作,所以保障性住房的选址要符合交通出行方便要求,降低通勤的费用。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性住房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如保障性住房周边应当有完整的义务阶段教育学校,应当在建设规划上考虑学校建设。同时在保障性住房地区设立社区医疗点。建设与衣食住行有关的商业服务等生活配套机构,方便群众生活。周边
要有大型就业单位,促进就业。
总的来看,只有有效的保障住房供给才能满足居民需求,引起住房市场供需关系变化及降低市场价格,否则即属于无效供给。而保障住房供给的“空间失配”往往是造成无效供给的主要原因。在当前我国各地商品房房价高企、保障性住房大力兴建的进程中,通过加强城市建设的宏观规划,合理选址,强化政府保障性住房的绩效评估,在普通商品房小区内配建保障性住房以及发放购房券等措施将大大减少保障性住房空间失配所带来的福利损失,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住房保障政策的垂直公平,提高公共住房政策的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1] John F.Kain. The Spatial Mismatch Hypothesis: Three Decades Later.Housing Policy Debate,1992,No.2. [2]石晓冬、廖正昕:对北京市保障性住房用地规划布局的思考[J]. 住房保障,2007(6). [3]奚旭初、晓宇(摘):不能把廉租房边缘化[N]. 经济研究参考,2008(24). [4]徐益民:保障性住房发展需利于和谐城市住区建设[J]. 住房保障,2008(1). [5]董振国、晓宇(摘):经济适用房要真正适应市民需要[N].经济研究参考,2008(18). [6]陈琛:新型廉租房制度对规避城市贫困代际传递风险的研究[J].实证分析,2008(2). [7]晏群.重庆市保障性住房发展研究[J].城市,2009(2).
[8]钟茂:初解救进退维谷的保障性住房[J]. 西部论丛,2009(12). [9]张力:科学合理促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J]. 建设科技,2009(5).
4000字 12-20号交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