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全诗赏析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全诗赏析

出自:汉代诗人佚名的 《旧题苏武诗》 骨肉缘枝叶, 结交亦相因

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 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 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辰。 昔者常相近,邈若胡与秦。 惟念当离别,恩情日以新。 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 我有一罇酒,欲以赠远人。

愿子留斟酌,叙此平生亲。 今人谈古诗,常常会有不同的角度。 研究者注意较多的是作品的真伪及本事出处;而一般读者欣赏的 则是诗的本身所能带来的审美情趣。

例如关于旧题为汉代苏武和李陵的五言诗,就存在这个问题。 四海皆兄弟宋代文豪苏轼因不满《文选》的编选,首先在相传为 苏、李的长安送别诗中读出了江汉二字,便据以怀疑是后人的伪作。

而以博学著称的洪迈,也在《文选》所载李陵《与苏武三首》诗 中发现了盈觞之盈犯了汉惠帝的讳,于是愈坚苏轼之说。

后来明清及近代学者顾炎武、钱大昕和梁启超等人也展转相承, 于是苏、李诗之伪几成定谳。

而今人汪辟疆先生却力排众议,以为《文选》中《苏武诗四首》 为别李陵之说起于唐代,江汉、盈觞也难定二人诗之伪,他主张与过

而疑之,宁过而存之( 《汉魏诗选按语》)。

至逯钦立先生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即基本采取了存之的 态度。

不过他采取了一种比较审慎的方式,这就是既不认为是苏、李之 作,同时也不认为是六朝拟作,而是把这些作品均归入东汉卷,并系 之于李陵录别诗二十一首。

以上是历代学者从考证角度来谈苏、李诗的一些概况,与今天从 欣赏角度来读这些作品有所不同。

不过,至少有二点是不应忽视的,即《文选》和《古文苑》所传 苏武、李陵诗是汉代作品 (苏轼亦谓这些诗非曹、 刘以下诸人所能办) , 但所写内容又与历史上西汉时苏武与李陵之别无关。

这是考据为今天鉴赏这些诗作提供的基本点,读者需注意。 骨肉缘枝叶是《文选》所录《苏武诗四首》中的第一首。 这首五言诗抒写兄弟骨肉的离别之情,用笔浑重朴厚,风格淡中 见醇,近而犹远。

诗一开始,作者就用骨肉二字直接说出诗中我与远人之间的特殊 关系,然后再以枝叶作比喻,进一步暗示和强调这种关系的亲密。

按理次句应顺着这层意思往下写,可是诗人却把笔触转向了与骨 肉不同的另一种关系,这就是人世间亲朋好友间的交往。

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二句继续由此生发,写天下朋友之交都 能亲如兄弟,不忍相别。

这里诗人巧妙地借知己挚友托出兄弟二字与前骨肉二字相应,同 时又借朋友相别预为后文骨肉之离作陪衬。

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二句紧接进层递进,不仅回映首句,离 而复即,而且退而后进,领起下文,其用笔直中有曲,折转顿挫。

前人曾谓况我连枝树 '承上四海兄弟,言此密友亲交,尚为兄弟, 况真兄弟乎?(方东树《昭昧詹言》 )诗人用意在写兄弟之亲,而先借 密友为喻,从而使兄弟之亲更为突出。

四海皆兄弟昔为以下四句想象与兄弟相处时和离别后二种截然相 反的情况,前者常相近,一如鸳与鸯,何其相得;后者别如参与辰、 胡与秦,几多哀愁!在此相处时的亲密无间、形影不离与离别后的相 距千里、后会无期,形成了强烈而鲜明的对比。

这四句一前一后两两相对,看似重复拙钝,却也反映出诗人处于 人生变故中那种不堪回首、无法预期的复杂心态。

惟念当离别,恩情日以新二句既承上而言,说出了兄弟平时相处 弥觉珍贵、离别后尤感痛苦的原因,又为下文对临别饯行、樽酒留人 的描写预作交代。

汉诗转折、联结高妙,浑然一体而不见针迹线痕,于此可悟。 然而这二句的好处还不仅见之于它在全诗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更 重要的是它以浅显的语言,说出了一种人生中的宝贵体验:这就是当 一个人要失去某件东西时,会超乎异常地体会到它的珍贵。

人与物的关系是这样,人与人的关系更是这样。

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全诗赏析

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全诗赏析出自:汉代诗人佚名的《旧题苏武诗》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辰。昔者常相近,邈若胡与秦。惟念当离别,恩情日以新。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我有一罇酒,欲以赠远人。愿子留斟酌,叙此平生亲。今人谈古诗,常常会有不同的角度。研究者注意较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ih0n3yx2j10e609m87w9sc9l3ppnv019yc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