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文体
知识梳理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4
文体知识梳理
要素 类别 概念及作用 示例 记叙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六要素 构,理清事件发生、发展的脉络,继而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通常描述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来刻画人物的鲁迅《藤野先写人 性格,塑造人物的形象,反映作品的主生》 题。 以叙述事件为主,着重写清事件的发沈石溪《斑羚按写作叙事 生、发展、经过和结局,通过事件表述飞渡》 内容分 来表现作品的主题。 以描写景物为主,通过描绘景物,寄托《春》《济南写景 感情,表现主题。 的冬天》 以写物为主,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王鼎钧《那状物 作者的志向。 树》 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叙事有头有结局的先后顺序来写,尾,条理清鲁迅《藤野先顺叙 分为按时间顺序叙事、晰,读起来脉生》 按地点转换叙事、按事络清楚、印象情内在逻辑联系叙事。 深刻。 把故事的高潮或结局提到前面,再按故事发生、发展顺序来叙述。造成悬念,张抗抗《地下倒叙 吸引读者,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增强森林断想》 文章的可读性。 记叙文顺序 朱自清《背叙事时暂时中断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影》,开篇点情节相关的另一件事。对主要人物和主插叙 题之后,插入要情节起衬托、补充的作用,能使文章了家庭祸不单内容更丰富,结构紧凑又跌宕多姿。 行的追忆。 叙事结束时,补充交代与主要情节相关《智取生辰的内容。起补充交代的作用,使行文严纲》最后一段补叙 密;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使中心更突对这一故事作出。 了一个总结。 用“我”来记叙。叙述亲切自然,能自鲁迅《孔乙第一人称 由地表达思想感情和渗透作者的主观意己》 识,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用“你”“你们”来叙述。缩短作者与记叙文魏巍《我的老第二人称 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人称 师》 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站在第三者的立场,把人物的经历、事魏巍《我的老第三人称 件的经过告诉读者。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师》 制,反映形式比较灵活自由。 核心人物 以人物为线索,连缀故事环节。 核心事物 以事物为引子,串联事件内容。 事件情节的发展阶以事件为轴心,展露故事情节。 段 记叙文思想感情 以情感为动力,推进情节发展。 线索 事件发生以事件发展为线索,把不同的事件、人的时间先物串联在一起。 后 人物活动以故事发生的地点转移来展开情节。 的地点 此外,还有一些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往往存在明线和暗线。 时序贯穿式 人物的性格成长、事件的发生发展,总是处在一定的时间“线条”上。 鲁迅《孔乙己》 牛汉《我的第一本书》 莫怀戚《散步》 杨绛《老王》 鲁迅《孔乙己》 鲁迅《藤野先生》 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 《再塑生命》中“那天中午”“第二天早晨”“这天上午”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了百草园的快乐生活,又写了三味书屋的枯燥生活。 张之路《羚羊木雕》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杨振宁《邓稼先》 朱自清《春》 朱自清《春》 斯蒂芬·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 朱自清《春》 刘禹锡《陋室记叙文结构 空间转移式 人物的活动和事件的展开都以一定的空间为背景,作者或者处于固定的观察位置,然后由此分别观察处于不同位置的几个事物;或者处于行动之中,按照行动路线,逐个展现观察到的不同事物。 将时间和空间糅合在一起,以此来组织材料。 文章在内容前后上表现出某种“意思”上的“递进”。 将“意思”相近的内容“并列组合”在一起,以达到充分揭示主旨的目的。记叙文的过渡段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述道理。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引起共鸣。 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时空交互式 逐层深入式 并列组合式 比喻 拟人 常见修辞手法 夸张 排比 对偶 反复 设问 反问 补充。 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是指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对描写的对象获得真切、具体的感受和印象。 铭》 鲁迅《孔乙己》 艾青《我爱这土地》 黄蓓佳《心声》 鲁迅《藤野先生》 《故乡》中善良、麻木的闰土。 《我的叔叔于勒》中“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都德《最后一课》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朱自清《春》 小思《蝉》 鲁迅《故乡》 余光中《乡愁》 鲁迅《故乡》 鲁迅《孔乙己》 小思《蝉》、契诃夫《变色龙》 记叙 常见表达方式及作用 人物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描写 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五种。 A.自然景物,包括时序节令、自然气候、山川湖海、动物、植物等描写。 描环境B.社会环境,包括两类:一是某种社会写 描写 生活情景的展示;二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陈设、格局、气氛、色调等所作的描写。 场面对有中心人物活动的生活画面的描写。 描写 主要是解说性状。直接说明事物的形说明 状、性质、成因、功用等。 是作者在文章中抒发感受,表露感情的抒情 一种表达方法,着重于感情的抒发。抒情的方法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事件的意议论 义,突出中心,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对比 现文章的主题。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象征 表达了作者的某种情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伏笔 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 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铺垫 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 欲扬先抑。作者的本意是……,而先……,令读者更全面深刻地认抑扬 识……,使所表现的对象更丰满,更鲜明。 常见表达方式及作用 常用表现手法 要素 散文的线索 划分层次的方法 欲抑先扬,使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描写对象,增强表现力。 不依托任何事物,通过朴实无华的手直抒胸臆 段,把内心活动和情感直接抒发出来的一种抒情方法。 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借景景物,把自身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物)抒想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情 发。 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托物言志 志向和意愿,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从平常小事中体现出崇高的思想境界,以小见大 或从平常小事中表现出美好的精神品质,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设置疑团,不做解答,以唤起读者“穷根究底”的欲望,作用是引起读者的注设置悬念 意与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层层铺叙,直到最后才突然揭开谜底,卒章显志 令人恍然大悟,然后又转入深深的思考当中。 在开头和结尾的内容上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对同一情况做出解释、说明、交前后照应 代,使文章浑然一体,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类别 概念及作用 阅读写人记事及游记类散文时,要把表时空连示时空转换的词语连接起来,把握文章“线” 的线索。 叙事及抒情类文章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因物取象征事物贯穿全文,作为行文线索以突“线” 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反复出通过文章中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的语句“线” 或富有意味的事物把握线索。 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感以情定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线” 索。 先从中心思想的高度去审视、把握文章定神看的线索,再从外部标志或内部标志入“线” 手,准确地把握线索。 (1)按时间先后分;(2)按地点转换分;(3)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分;(4)按思想感情的变化分;(5)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分;(6)按表艾青《我爱这土地》 朱自清《背影》 小思《蝉》 席慕蓉《贝壳》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李森祥《台阶》 朱自清《背影》 示例 14重庆B卷《果园快乐的时光》 牛汉《我的第一本书》 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 朱自清《背影》 魏巍《我的老师》 《春》分成“盼春、绘春、颂春”三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