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礼仪文化教案(DOC)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4、典妻婚/租妻婚

租妻:由于家境困难,与别人立约,将妻子租给别人,收取租金,期满归还,对方

则是为了“借妻生子”,一般1-2年;

典妻:将妻子典当与人,赎回时要付典价和利息,如无力赎回,出典的妻子将永远

属于出典人,一般3年以上。

5、冥婚/鬼婚

双方家长为已死未婚男女举行的婚配联姻仪式活动。(台湾“娶鬼女”)

(三)古代婚姻礼仪

婚姻是人生大事,历来总是会形成仪式规范的,不过各民族、各地区往往各有自己的约定俗成。后来经过儒家整理,从俗上升到礼,形成更加完整的仪式规范,并记入《仪礼·士昏礼》、《礼记·昏义》等经典,又经历代统治者的提倡,重又下沉到民间,成为整个封建时代里婚姻礼仪的准则,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 纳采:男家请媒人到女家正式求婚,并携带一定的礼物。《仪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 ? 问名:男方请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名字、出生日期、籍贯、甚至三代官职等。“生辰八字”

? 纳吉:男方将问名后的吉兆通知女方(凶兆就不通知了)并送礼订婚。《仪礼》“纳吉用雁。”

? 纳征:男家向女家送聘礼。(往往少不了茶叶) ? 请期;男方定好日子,并告之女方,送雁为礼。

? 亲迎:新郎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皇帝不亲迎。皇太子以下都要亲迎

第三章 家和万事兴

——中国的家庭礼仪文化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古代的家庭礼仪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传统社

会中的家庭一般并不仅指我们通常所见到的核心家庭,所以在本章中对家庭礼仪的把握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教学重点:第一节、第二节 教学难点:第一节、第二节 教学时数:6课时 教学内容:

(思考题)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是如何看待家庭的? ? 儒家历来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6 / 22

? 儒家历来用家庭中的人际关系模式来处理社会上的人际关系;(孝子——忠臣) ? 在儒家思想影响下,历代帝王都有“家天下”的观念。(皇帝老子——父母官——

子民)

第一节 父子之礼及其延伸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是人类的天性。家庭之所以得以稳定,这两代人之间 的血缘关系是极其重要的因素。

一、 父子之礼分为两层:

子女对父母:“孝”;父母对子女:“慈”、“教”。 1、孝:

尊敬父母、顺从父母; 凡事有尊卑高下之分; 婚姻大事上包办; 昏定晨省;

父母生病,子女要有侍疾之礼; 子报父仇。

2、慈:

父母爱子女,是人类的天性,是天经地义的,根本不必怀疑。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教:

1)、《三字经》:“养不教,父之过。”

2)、明《庭帏杂录》:“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

3)、曾子“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不是本来就有知识的),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母,非以成教也。”

4)、孟母三迁

5)、《朱子家训》“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一个人犯了过失,社会舆论总是要将他与他的家庭联系起来。“家教不严,家风不正。” 二、父子之礼的延伸——婆媳之礼(因为要像对待自己的母亲那样对待自己的婆婆) 1、 婆媳之礼是扩大家庭的产物。如果一结婚就分开住,成为独立的核心家庭,虽然仍有婆媳关系,但也就没有如此多的婆媳之礼了。

7 / 22

2、正因为传统社会中大量存在着几代人共同生活的扩大家庭,婆媳朝夕相处,事情才变得复杂起来。

? 一方面,婆与媳之间的尊卑上下关系是和父与子一样的;

? 另一方面,婆与媳之间却没有血缘关系,没有纽带,这是和父子关系不一样的。

第二节 夫妻之礼

一、夫妻之礼的概说

习惯上,我们把结婚的仪式称为婚礼,而把婚后夫妻相处时应遵循的行为规范称为夫妻之礼。

传统的夫妻之礼内容很多,礼节也颇为琐细,但它的总纲可用“夫为妻纲”四字概括,具体表现可用“夫义妻顺”来概括。

儒家所提倡的的这样一种夫妻之礼的格局产生于父权制社会,充分表现出父权制和私有制社会的固有特征。

二、传统夫妻之礼的总纲——“夫义妻顺”

1、“夫义妻顺”,所谓“夫义”,是对丈夫行为的约束和规范,历来在这方面并不强调;而对于“妻顺”,却有着种种约束和规范,在封建社会里,甚至愈演愈烈,发展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2、妻顺。顺,就是柔顺。中国历来强调女人以柔为美(阴柔美,女人如水),以柔为德。具体来说,也就是“三从四德”。

“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仪礼》) “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周礼》)

? 汉班昭《女诫》“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不被人讨厌),是谓妇言;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此四者,女人之大德,而不可乏(缺乏)之者也。”

? 举案齐眉的典故

三、传统夫妻之礼的表现

1、日常生活中;

——丈夫发怒,妻子只可退身相让; ——丈夫做错天大的事,妻子不可谴责; ——丈夫纳妾,妻子不可“嫉妒”;

2、对待女子贞节的问题上;(婚前—婚后)都要贞节

历代统治阶级大宣扬这种贞节观,将许多孀居守节乃至殉身守节的所谓“烈

8 / 22

女”事迹载入各种史书方志,并在各地树起一座座贞节牌坊,以此作为女子的楷模。

3、对待夫妻离异的问题上;(“七出三不去”)

“七出”——《大戴礼记》“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有严重的病),去;多言,去;窃盗,去。”

“三不去”——《大戴礼记》“妇有三不去:有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后富,不去。”

第二节 兄弟之礼

一、(思考题)规定兄弟之礼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兄弟之间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兄弟之礼中的“悌”历来与父子之礼中的“孝”相提并论,合称为“孝悌”,被提到“万善之本”的高度去认识。

传统家庭中的兄弟关系,除同父同母外,还有同父异母、同母异父、异父异母的情况,因此在亲疏关系上有了区别。加上古代的妻妾制,使得在家庭财产和权力的继承上存在许多纠纷隐患。

为了解决这些纠纷,传统礼仪对兄弟之礼作出许多规范和要求。

二、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 1、概念

西周时,规定正妻的长子为嫡长子,由他继承父权,他的子孙后代的系统称为大宗,那么他的弟弟及父亲妾所生的儿子都是庶子,他们从家中分出,所立系统称为小宗。同时嫡长子的子孙,也要按这种规范划分大宗、小宗。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宗法制。

在西周开始确立的宗法制度下,嫡长子所拥有的权力绝对超过了他所有的同胞兄弟,甚至拥有对胞弟的生杀权。表现在兄弟之礼的规范上,强调长幼有序、亲疏有别这一原则。

三、兄弟之礼主要分为两个层面: 1、弟对兄

吃东西让,干活抢;

尊敬兄长,把他是为榜样; 走路不能抢在前面; 不可冒犯兄长。

2、兄对弟

及时为弟弟举行冠礼;

到弟弟结婚的年龄,张罗好婚事;

9 / 22

用力来管教弟弟。

? 香港市花紫荆花的来历。(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

四、兄弟之礼的弊端

传统家礼过分强调了兄长的特权和弟弟对兄长的顺从,必然造成家庭关系的不平等,并由此引发出一系列弊端。

第四节 闺媛之礼

一、什么是闺媛之礼?

——从男性的利益出发,对家庭中的女性所作出的一系列行为规范。

二、(思考题)为什么对女性有专门的行为规范?

? 事实上,为了保证本民族的正常繁殖和健康发展,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民族都曾经有过在两性间相互关系上的种种禁忌或规矩。所以儒家提出以“男女有别”为核心的闺媛之礼来规范两性交往,应该说是十分必要的。

? 问题是,传统礼仪产生于父权制社会,一开始就有着男尊女卑的强烈倾向,所以在具体措施上总是一味地放任男子而过分地束缚女子,表现出严重的不平等,也就暴露出它的不合理性。

三、闺媛之礼对男女关系的规定。 不可同席共食; 不可同桌吃饭; 叔嫂之间不可说话; 不可共用衣架。

四、闺媛之礼对女子仪态的规定。(是从男子的审美心理出发)

1、崇尚怯懦、温柔,说话语调要轻、柔、细,走路姿态要慢、轻、无声息等等。 2、 班昭《女诫》:“女以弱为美”。故有谚语云:“生女如鼠,犹恐如虎。”(母老虎)(外国男子对中国女子的喜爱,也是出于他们对中国文化这部分特征的认识)

3、宋代,强调女性的病态美,越是弱不禁风,越以为是楚楚动人。 4、笑不露齿,行不露趾。

5、缠足陋习(五代宫廷—北宋贵族—明清民间—辛亥革除)

五、闺媛之礼对女子才能品行的规定。

传统社会对女子的要求。不是她的才能,而是她的品行。女子“无才便是德”,

10 / 22

礼仪文化教案(DOC)

4、典妻婚/租妻婚租妻:由于家境困难,与别人立约,将妻子租给别人,收取租金,期满归还,对方则是为了“借妻生子”,一般1-2年;典妻:将妻子典当与人,赎回时要付典价和利息,如无力赎回,出典的妻子将永远属于出典人,一般3年以上。5、冥婚/鬼婚双方家长为已死未婚男女举行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idmk7c0lh7yogl1itk20zdc523xwm00i62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