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经济地理学期末资料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篇 经济活动区位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通常用贝塔指数来计算和比较。

1、原材料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原材料对于经济活动来说极其重要,它是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所加工的对象。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原材料的可运性,运费大小,可代替性,自身价值及其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现代大规模工业生产,往往是利用多种原料。原料配合比例及其自身价格的差异,使得不同区位获取它的成本不同。便于原料集散的区位(如港口等),对原材料工业企业而言,显示出一定优越性。而对于机械加工,组装等以材料型工业企业的产品作为投入品的工业,除了受到提供加工原料的原材料工业企业区位的影响外,则更多地受到产品市场及劳动力成本,技术条件等的影响。

随着交通便捷性的提高和运输成本的降低,远距离获取原料的可能性得以提高。现代经济活动中,原材料组织的空间范围已经扩展到全球视野。不仅在全球范围内按照接近原材料地的区位来被动布局经济活动,而且开始出现以重新组织原材料地的方式来实现现代生产的及时性,可靠性与灵活性。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区位因子:即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 一般因子:为与所有工业有关的因子,如运费、劳动力等; 特殊因子:为特定工业有关的因子,如空气湿度等;

原料指数: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 劳动力成本指数 :即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力成本; 韦伯工业区位论理论概要(P68)

1、韦伯的区位理论有哪几项基本假设?他分析了哪几个区位因素的影响 ?

(一)三个基本假设:(1)已知原料供基地的地理分布;(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各地力成本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

1

(二)三个阶段的区位因素:第一阶段:不考虑运费以外的一般区位因子,即假定不存在运费以外的成本区域差异,影响工业区位的因子只有运费一个。即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运费指向论。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第二阶段:将劳动费用作为考察对象,考察劳动费用对由运费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即考察运费与劳动费合计为最小时的区位。即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劳动费指向论。劳动费指向论,可以使在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第三阶段:将集聚与分散因子作为考察对象,考察集聚与分散因子对由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即为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集聚指向论。集聚指向可以使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

2、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最小运费原理

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 个

1)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2)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3)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这里,可以用上述的原料指数以及区位重量来得出一般的区位法则:

(1)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 (2)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消费地; (3)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

第四章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

中心地: 区域的中心,供给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可以指城市、居民点、商业或服务业中心。

门槛人口:是使某项城市商业服务活动正常开业并获得基本赢利的最小服务地域范围内的居民数。

1、中心地理论基本概念。

中心地: 区域的中心,供给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可以指城市、居民点、商业或服务业中心。

中心性:是指就中心地的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货物的供给范围:由中心地供给的货物能够到达多么大的范围,即货物的供给范围是理解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关键。

中心地等级:中心地提供的货物和服务有高低等级之分。中心地的等级取决于能够提供的货物和服务水平。

2

2 、简述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克里斯塔勒认为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的空间均衡是中心地系统的基础。

(1)基本前提

第一,均质平原: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相同且均匀分布的平原。人口均匀分布,且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都相同。中心地在区域内的任何地方都可布局。

第二,交通条件相同:且同一规模的所有城市,其交通便利程度一致。运费与距离成正比。

第三,就近消费:消费者都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即就近购买,以减少交通费。

第四,商品价格与质量相同,交通费由消费者承担: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中心地价格和质量都相同。消费者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的实际价格等于销售价格加上交通费,交通费与距离成正比。

第四,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尽量布局于少数的中心地、并且满足供给所有的空间(所有居民 )的配置形式。 第五,中心地职能在同一中心地集聚。 (2)中心地系统的构造

一种产品市场的空间均衡:① 单一企业形成的圆形市场区;②多个企业形成多个圆形市场区;③ 多个企业的多个圆形市场区竞争达到均衡形。成正六边形的市场区结构。多种产品市场的空间均衡 (3)各级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

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具有如下系列,即:1,3, 9,27,81, ? 。从中看出,是按3的倍数在变化,因此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 K=3 的中心地系统。

(4)中心地之间的数量关系

①各等级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1,2,6,18,54, ? 。

②从区域次级中心地开始,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低级中心地数量是其上一级中心地数量的3倍 。

(5)市场原则中心地系统的特点

①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各级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

②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

3

③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距离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 (二)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1)特点 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 。 因此,如果同一级的中心地间铺设一条交通线,那么在这条交通线上布局着比它等级低的所有中心地。

(2)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

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关系为:1,4,16,64,256,? 。因此,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 K=4 的中心地系统。 (3)中心地之间的数量

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中心地间数量关系为:1,3, 12, 48,192,

(三)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1)特点 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中,低级中心地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原因是在行政区域划分时,尽量不把低级行政区域分割开,使它完整地属于一个高级行政区域。

(2)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 各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关系为 :1,7,49,343,? 。它是以7的倍数增加,形成以K =7 的中心地系统。

(3)中心地之间的数量关系 中心地间的数量关系为: 1,6,42,294,2058, (四) 三原则适合的条件

(1)市场原则适用于由市场及其市场区域构成的中世纪中心地的商品供给。 (2)交通原则适用于如 19 世纪交通大发展时期,以及新开拓的殖民地国家、新开发区、交通过境地带或聚落呈线状分布区域。在文化水平高、工业人口多(人口密度高)的区域,交通原则比市场原则的作用大。

(3)行政原则比较适用于具有强大统治机构的绝对主基础的社会生活。

第五章 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论

规模经济 : 随着专业化生产水平和组织能力的提高 , 最佳规模在不断扩展 。 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称规模效益(规模经济)。

横向一体化: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 纵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 , 包括后向一体化(企业介入原供应商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前向一体化(企业控制其原属客户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

第六章 跨国公司区位

4

产品周期理论: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然后,分析每个阶段的区位要求,从而把这些阶段与企业的区位选择联系起来,揭示跨国公司进行跨国投资的内在原因及规律。

折衷理论 :英国著名跨国公司学者邓宁将企业优势、内部化理论,用于解释国际投资的空间变化。

第二篇 经济活动区域分析 第七章 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区域经济结构 :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 ,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就是指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

劳动密集型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大量的使用劳动力特别是大量廉价劳动力。

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

区域空间结构:区域空间结构是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1、什么是配第? 克拉克定律?

该定理是科林? 克拉克于1940 年在威廉? 配第关于国民收入与劳动力流动之间关系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该理论指出,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次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次和第三次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2、什么是库兹涅茨法则?

库兹涅茨在配第-克拉克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各国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分布结构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提出了“ 库兹涅茨法则”,其基本内容如下: 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第二,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 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第三,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然而,它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不一定与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综合地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3、如何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性?

5

经济地理学期末资料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篇经济活动区位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通常用贝塔指数来计算和比较。1、原材料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id8o5okd20sr9y0o3k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