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这种恐怖和流血场面使人触目惊心,让人感到战栗。在殉情方式上,朱举剑自刎而死,很血腥、悲壮,西方文化的性质决定其悲剧“强调行动、轰轰烈烈的行动,英勇的抗争;它的结局是毁灭,往往是双方的毁灭,以尸体加尸体落幕”[2]。结尾作者通过亲王之口,用人性感化了两个世仇家族,让他们彻底握手言和,这使得罗朱的爱情悲剧有一种朝喜剧方向发展的“暗示”。表现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使人们清楚地看到爱情终于感化了仇恨,爱能战胜一切,这也彰显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2)分析悲剧的矛盾冲突,理解作品的主题
一对生死相恋的情人,一朵绽苞初放的爱情之花,就这样凋零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场悲剧呢?归纳而言是封建世仇和封建家长制。可结合剧情分析,如:两个家族的械斗,朱丽叶的父亲逼迫女儿嫁给帕里斯等。两家的家长,包括提伯尔特在内,都在自觉不自觉地顽固维护着本家族的荣誉和势力,他们实际代表的是一种狭隘保守的旧道德、旧观念。其主人公的不幸结局都是由自身的某些弱点造成的,所谓的悲剧实际是性格悲剧。如: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奥赛罗的盲目轻信。估计一些人在此基础上会想到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固然与封建世仇和家长制分不开,但与罗密欧的急躁也不无关系。我们从剧本中可以得到一些社会教训。 而面对这些阻挠,罗密欧和朱丽叶持什么态度?我们联系电影中的情节,结合作品作出分析。首先,厌恶这种野蛮的厮杀。如:罗密欧劝帕里斯“想想这些死了的人,你也该胆寒了”“请你不要激动我的怒气,使我再犯一次罪”,都表明罗密欧真心希望这样的流血事件不再发生。其次,罗密欧与朱丽叶不懈地努力,希望能用他们真诚的爱来消融两家的仇恨,能化干戈为玉帛。当他在墓中看到提伯尔特的尸体时,他沉痛地说“原谅我吧,兄弟!”称冤家对头为“兄弟”,表明他希望两家的恩恩怨怨能从此一笔勾销。最后,还有一种反抗精神。这段爱情本身就具有一种叛逆性,是对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的挑战。
无论是对封建世仇的厌恶、调解,还是对封建家长的反抗,都表现了青年一代追求幸福、自由生活的理想,也就是作者所宣传的人文主义理想——反封建,反神权,肯定现世,颂扬爱情。大家知道,戏剧文学最基本的特征是具有尖锐的矛盾冲突。通过以上的分析,我觉得这部剧作反映的矛盾是青年一代与封建势力的一次交锋,是新旧两种思想、两种道德观念的矛盾冲突。剧作的结尾,罗密欧与朱丽叶双双殉情,换来了两个积怨多年的家族的和解,作者为什么安排这样的结局呢?如果以殉情的悲惨一幕作结,不更富于感染力吗?
两个青年的死换来了两个世仇之家的和解,昭示着青年一代终将战胜腐朽没落的封建势力。这个结尾象征着年轻一代追求爱情,追求幸福自由生活的理想的胜利,即人文主义理想的胜利。 这部剧作虽然描写了一个爱情悲剧,主题却远远超越了爱情本身。许多文学作品都是这样,爱情只是载体,在它之上附载着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
(3)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悲剧
有人认为,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悲剧,朱丽叶的执着、哈姆雷特的犹豫、奥
6
瑟罗的嫉妒、李尔王的昏聩、麦克白的野心、泰门的慷慨和安东尼的迷乱,都是导致他们悲剧的重要因素。但是仅仅停留在这样的解释上,我们便难于真正理解莎士比亚悲剧的深刻性。我们总感到莎士比亚笔下的这些具有活生生性格的人又有一种超越于这种性格之上的东西,使我们在看他们的悲剧性结局以后会产生一种“痛苦的神秘”感(布拉德雷语)。历来的莎士比亚研究者都公认罗密欧是个谜,而对哈姆雷特、奥瑟罗、麦克白、李尔王也有各种不同的解释。那么,让我们来评价一下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人物。
大家都知道,戏剧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要求有尖锐、集中的戏剧冲突,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而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体现得最土的是第五幕第三场,其尖锐的戏剧冲突可表现为三个主要人物的“急”。
①帕里斯之急。帕里斯是这场悲剧的受害者之一。他深爱朱丽叶,并向朱丽叶的父亲凯普莱特求婚,急性子的凯普莱特强迫自己的女儿三天后就与帕里斯结婚,朱丽叶被逼无奈,只好服下了劳伦斯长老给的假死药,于是婚礼变成了葬礼。帕里斯只好在夜里到墓地凭吊朱丽叶。他遇到了从流放地曼多亚匆匆赶回来的罗密欧,他不听罗密欧的任何解释与劝告,一急之下,拔剑与罗密欧决斗,最终倒在了罗密欧的剑下。
②罗密欧之急。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见钟情,又匆匆与朱丽叶秘密结婚,又因出于无奈而刺死了朱丽叶的表兄提伯尔特,被流放到曼多亚。闻知朱丽叶自杀的“噩耗”,罗密欧悲痛欲绝,从一个贫苦的卖药人手里买来毒药,火速赶回维洛那,不想又撞到了帕里斯,好心的罗密欧劝说帕里斯离开墓地,可此时的帕里斯怎么能听得进去,于是,只好决斗??可怜的罗密欧怎么知道自己的爱人只是假死,抱着与爱人相会的视死如归之信念,罗密欧毫不犹豫,急匆匆地喝下了毒药。命运阴差阳错,使得两个年轻人在不到半个钟点之间先后追随死神而去。
③朱丽叶之急。三个年轻人中,最有个性的当数朱丽叶。朱丽叶出身名门世族,其父凯普莱特时时盘算着怎样把她许配一个好好的人家,而帕里斯伯爵无疑是最好的人选,于是凯普莱特强迫朱丽叶与帕里斯结婚,遭到朱丽叶的拒绝,绝情的父亲威胁说:如果不听我的话,你去上吊也好,做叫花子也好,挨饿也好,死在街道上也好,我都不管。朱丽叶绝望了,急急求助于劳伦斯长老,长老决定用非常的手段帮助她。最难能可贵的是,为了能与罗密欧长相厮守,她毅然喝下长老给的假死药,并且躺到自己家的墓穴,与死者为伍,当最后得知罗密欧已死,她果断将匕首刺向自己的心脏,这是何等的勇气!黑格尔在分析朱丽叶形象时指出:只存在“最艰难的考验”的时刻,她才“好像一朵玫瑰突然放蕊,每一条皱纹都显出来,又好像潜伏在心灵深处的一股清泉突然源源不绝地进射出来”,让我们看到“这个心灵的全部坚强力量。”人,只有在灾难不幸袭击的瞬间,那性格美和心灵美,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展现。可爱的朱丽叶,勇敢的罗密欧,最终未能挣脱封建家族仇恨的枷锁,他们惨烈的死,把戏剧冲突推向高潮和结局。剧中几个年轻人和凯普莱特匆忙的决定,火急的行动,加速了悲剧的进程,结局令人扼腕叹息。
三、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悲剧的形成
7
(一)家族间的仇恨
罗、朱的悲剧源于两大家族之间的世俗仇恨:凯普莱特和蒙太古两大家族——门地相当的巨族,他们从祖上以来就有怨仇,常常一见面就打斗不休。开场就是蒙太古的仆人和凯普莱特的仆人在维洛那广场的争执。不久两家又发生了仇杀事件,朱丽叶的表兄在决斗中被罗密欧刺死。这注定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得不到两大家族的支持。本以为可以借助毒药的力量,这对恋人可以在生死的边缘结合而得以幸福。然而,天公不作美,劳伦斯神父派师弟约翰去给罗密欧带信,可是在带信的途中耽误了时间,因此,罗、朱的悲剧产生了,他们的结局使双方的家长看到了世仇的惨重代价,在亲王的主持下言归于好。从这个故事梗概中可以看出,凯普莱特和蒙太古两位封建家长,代表了陈腐没落的封建思想和传统,他们心胸狭窄、武断专横,无视青年人的自由和爱情,酿成了家族之间的仇恨和冲突,给所在的城市带来了动乱,又自食其果失掉了自己的儿女。
(二) 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改革和人文主义思想的给悲剧带来的影响 1、宗教改革的影响
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导致一个民族的恋爱方式和婚姻习俗的不同。而“爱情和婚姻实质是一个民族文化深层结构的体现”[3] 西方文化的性质决定其悲剧“强调行动、轰轰烈烈的行动,英勇的抗争;它的结局是毁灭,往往是双方的毁灭,以尸体加尸体落幕” 。
文艺复兴是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一次波及面广泛的思想文化运动。这个时期是欧洲封建社会逐渐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封建社会母体内孕育的时期,也是欧洲从中世纪封建社会开始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资产阶级要自由的发展资本主义就必然与阻碍他们发展的封建制度发生尖锐冲突。他们反对封建贵族和教会的统治,反对封建主和僧侣的特权,反对封建割据,关心民族的统一和商道的通畅。这样,正在形成的资产阶级就展开了反封建的斗争。文艺复兴就是这场斗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
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在宗教领域进行的一次反封建斗争。天主教会是中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一切封建势力的总代表。因此,要在每个国家内从各个方面成功的进攻世俗的封建制度,就必然首先把矛头指向教会。无论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起义,或者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都表现为对教会的斗争。宗教改革是从教会营垒内部进行的针锋相对的斗争,特别是德国16世纪的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沉重的打击了封建制度。在宗教观念方面,莎剧时代的英国人信奉基督教,剧中对话常出现“祷告神明”、“亲一下《圣经》”、“阿门”、“英魂已经升上天庭了”等宗教术语。 2、人文主义的影响
人文主义精神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本中的“灵魂”,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这两个概念。文艺复兴时,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重新得到发掘和重视,因而得名。最初开始于意大利,后来扩大到德国、英国、荷兰等国家。人文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其主流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市民阶级反封建、
8
反中世纪神学和禁欲主义的新文化运动。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莎士比亚是如火如荼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一位巨匠,他高昂的人文主义思想贯穿在他的整个戏剧创作中,《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一个重要的代表,劳伦斯神父竭力促成罗、朱的爱情、婚姻结合,显示了欧洲中世纪末期英国的人文主义思想,这是文艺复兴时期反对禁欲主义思潮的一种具体反映。强烈地体现了他的人文主义人生观和理想观。这个剧本之所以有那么长久的艺术魅力,就是因为其中灌注着饱满的人文主义精神。 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则代表了一种新的人文主义思想,他们同封建思想和传统作着勇敢、机智的斗争,尽管斗争的结局是一场悲剧,但换来的却是人文主义精神的胜利和弘扬,我们在悲剧中感受到的是莎士比亚那澎湃的激情、高昂的斗志和崇高的理想。
当然,在这部剧作中,人文精神体现得最集中、最强烈的还是两位年轻的主人公——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两个人物,是作家寄托人文主义理想的艺术形象。
在莎士比亚的其他几部悲剧中,主人公的性格是导致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或重要原因,而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悲剧的根源更是因为腐朽的封建道德观念。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一对恋人相亲相爱,他们忠于自已的爱情,忠于自己的誓言。他们为了获得幸福,不顾任何冷酷的现实,最后他们双双殉情自杀。莎士比亚正是通过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悲剧,批判了封建道德观念,表现了人文主义追求个人自由和个人幸福的理念。 (三)造成悲剧的其他原因
由于帕里斯的介入 ,加剧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的形成。而约翰延误了送信的时间,最终促成了他们的爱情悲剧。
另外,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两个在感情上依赖对方的非自主性人物。罗密欧完全围着朱丽叶转,朱丽叶也完全围着罗密欧转。朱丽叶发出“如果他已结婚,那么坟墓便是我的婚床”的铮铮替官。 纵观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尤其是朱丽叶,把自己的整个命运完全交托给别人,让别人充当自己的主人。这是典型的奴隶意识,这种观念,在今天看来,无论如何值得批判,同时也是女性自我哀怜造成悲剧的主要原因。
从社会批判的角度看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死;越悲壮,起惨烈。就越能体现人的尊严与价值,就越能强人的信念与勇气,就越能揭露社会习惯势力的罪恶,也就越能证明自由的必要。历代爱情与性是有着强烈的共鸣的,无论什么悲剧,都是一种未曾结合的遗憾,而这种遗憾悲剧给人的震憾力都是刻骨铭心的。
四、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看悲剧艺术之美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罗密欧与朱丽叶》充分体现了悲剧的艺术美。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死仿佛有一种荡人心魄的力量,让人们一代代咀嚼着这幕悲剧的深邃内涵和艺术魅力。
9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美首先体现在情节的曲折性。从课文书选部分来看,当人们正在为帕里斯和罗密欧两个热血青年相继死去而痛惜时,莎翁偏偏让朱丽叶醒来,让人们惋惜罗密欧为什么那么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如果他再迟来一会儿或许悲剧就不会发生。劳伦斯长老的叙述又让人在伤痛的心灵上加了一把盐。不管主人公会有多少活的可能,他们都没有逃脱一死的命运。面对强大的封建观念和世俗观念,他们只有以死来捍卫爱情,别无选择。痛定思痛,人们不能不为那个扼杀人性的时代而愤怒。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美还体现在主人公面对死亡昂扬无畏的态度上。朱丽叶是那般美貌,虽然已失去了呼吸,躺在墓中,她的手臂、她的眼睛、她的嘴唇还是那么迷人。她是一点“娇红”,她的墓是一座“芳坟”。帕里斯和罗密欧为朱丽叶天使般的美艳而折服,他们为朱丽叶去死像是一种挑战和享受。尤其是罗密欧的大段独白充分表达了他对朱丽叶忠贞不渝的爱恋。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美还在于悲剧的最终胜利。罗密欧与朱丽叶死了,相关的人物也一个个死去,最终换来蒙太古和凯普莱特两个家族的和解,惯于拼杀的两只手终于握在了一起。几千年的封建观念对拥有封建观念的人做出了惩罚,他们的和解让我们看到了人文主义胜利的一丝曙光。
正如罗密欧所说,他们的坟墓将是一座灯塔,为后人指明方向。 结论
男女主人公为了纯洁的爱,他们甘愿放弃自己的姓氏,抛弃那种狭隘的家族荣誉观念,但等待他们的又是怎样的命运呢?维洛那街头一场血腥的厮杀使一切幸福和希望都化成泡影。罗密欧被放逐,一对相爱至深的恋人就这样被迫分离了。当罗密欧带着满腔痛苦,无限爱恋和一丝渺茫的希望踏上去曼陀亚的路时,他怎会想到与朱丽叶的这一别竟成了永诀!当他再次回到维洛那时,他心爱的朱丽叶已长眠在冰冷的墓穴中。
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首先在于它的鲜明的反封建倾向。作家把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对人文主义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写成悲剧,而且明确地把悲剧的根源归咎于陈旧的封建意识,从而把爱情题材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杜会矛盾联系起来,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中世纪衰朽而野蛮的伦理观念,指向现实的封建势力。
爱情至上,必然降低个人的尊严与人格,培根说过:“过度的爱情追求,必然会降低人本身的价值”。浪漫式爱情,主张恋爱自由。婚姻自由,反对社会干涉。这是为了将人的人格从社会习俗和道德束缚下解放出来。尽管爱情悲剧的男女也不愿做社会的奴隶,却心甘情愿而且在事实中也做了自己爱清的奴隶,始终逃不出性
10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