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检索报告
课题名称: 姓 名: 学 号:
院 系:外国语学院
专 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任课教师:霍丽萍
2012年1月4日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
——以华东理工大学的海外留学生为例
一、 课题简介
随着汉语和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到中国进修汉语,学习文化。出国意味着要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气候不一样,食物的味道也不习惯,在一个陌生的国度说外语也是让人困惑的事情。在新文化中,他们常常会碰到一些不熟悉的暗示信息和符号标志,或许惊讶,或许烦恼,或许无所适从,这些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冲击”。 长期以来,我国对来华留学生的研究多侧重于管理方面,但他们在华所面临的社会文化适应问题更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关注、重视与研究。为了解来华留学生适应状况,发现留学生教育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旨在选取在华东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及其他学院就读的留学生(以欧美籍留学生为主,包括部分非洲籍及亚洲邻国学生)为调查对象,对他们进行深入的访谈调查。从来华留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进行研究,从语言适应、学业适应、社会生活环境适应、人际互动适应、心理状态等方面对来华留学生的适应状况进行了解,并对影响适应的方式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索。
二、 选择的数据库
针对本课题,我选择了三个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以及外文数据库之万方-外文文献,Wiley和SpringerLink,以及谷歌学术进行文献检索和文献下载。鉴于每个数据库各有优劣,故均进行实践检索,以便全面了解本课题方向相关研究论文的详细收录情况,每个数据库的选择原因在检索体会部分有详细的陈述,本部分不再累述。
三、 检索策略与检索结果
1. 中文数据库之中国知网: 检索策略一:
检索式:主题 文化适应 并且包含 外国留学生,分别进行模糊和精确检索。 检索结果:模糊检索,共有记录109条:精确检索共有记录12条: 检索策略二:
检索式:主题 文化适应 并且包含 外国留学生,分别进行模糊和精确检索。 模糊检索,共有记录256条:精确检索,共有记录66条: 2. 中文数据库之维普:
检索策略一:检索条件: (题名或关键词=(文化适应*留学生)-中国留学生),共有记录31条。
检索策略二:检索条件: 题名或关键词=((文化适应+适应)*留学生)-中国留学生,共有记录83条。
检索策略三:检索条件: (题名或关键词=(\文化适应\文化*适应*留学生)-中国留学生) 3. 中文数据库之万方:
检索策略一:共有255篇论文,其中包括期刊论文147篇,学位论文101篇,会议论文7篇,
检索策略二:共有113篇论文,其中包括期刊论文56篇,学位论文57篇,会议论文0篇,
检索策略三:检索条件(\文化适应\文化*适应*留学生)-中国留学生),检索结果无效。 4. 外文数据库之万方-外文文献
检索条件(\,共有记录28条,但是均为“请求原文传递”。
5. 外文数据库之SpringerLink Wiley:Search results for the boolean expression '((\
Adaptation\or Acculturation) and (International or overseas or foreign) and Students)' with no filters Viewing items 1 - 10 of 2,795 检索结果太多,对于检索条件的实践尚不成功。
6. 外文数据库之Wiley:Search Results:There are 6680 results for: (\
or Acculturation) and (International or overseas or foreign ) and Students 检索结果太多,对于检索条件的实践尚不成功。
7. 谷歌学术,利用权威文献后面所列的参考文献,逐一追查原文(被引用文献),并下
载。
四、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参考文献
【国内外研究概况】
随着全球化进程在20世纪下半期的深化与扩展以及人们跨国及跨地区流动的增加,文化适应问题得到了西方研究者广泛的关注和研究。至今人们已提出了多个不同的文化适应理论和模型,其中影响比较深远的有:Berry的\跨文化适应模型\[25]它区分了文化适应的四种不同类型; Ward的\文化适应过程模型\[22]它描述了文化适应的过程及社会心理层
面上的影响因素; 还有Danckwortt的\对陌生文化的适应理论\[1]它全面总结并分析了文化适应的特点、领域、过程和阶段。批判地借鉴和发展这三个理论与模型对于推进我国对留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的研究以及本土化文化适应理论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跨文化适应是指参与者在新环境中发生转变,并形成适当的有效的交际能力的过程。[11] 目前学术界对跨文化适应问题的分类是按照Ward及其同事的观点。他们认为跨文化适应可从两个维度进行考察,即心理适应,主要以情感反应为基础,考察跨文化交往中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社会文化适应,主要是适应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的能力,包括与东道国居民建立并保持关系的能力,有效交往的能力等。[20] 目前,国内外关于跨文化适应问题的研究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涉及了留学生、移民群体、少数种族群体、特殊群体(如残疾人和转学生)等的跨文化是适应问题,尤其关注留学生群体在他国的跨文化适应问题,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者从不同的专业背景和兴趣出发,对这一群体在异域文化的经历进行研究。我国目前也已成为留学大国,对来华留学生挂文化适应问题进行研究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国内在研究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上,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基于跨文化心理学的视角,基于跨文化交际学的视角和基于就比较教育学的视角。这些研究的角度多从宏观方位出发,忽视了微观方面,涉及到留学生本身尤其是对中国跨文化适应问题关注不够,存在了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孙进,. 文化适应问题研究:西方的理论与模型[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2]孙乐芩,冯江平,林莉,黄筱杉,. 在华外国留学生的文化适应现状调查及建议[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1).
[3]亓华,李秀妍,. 在京韩国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J]. 青年研究,2009,(2). [4]李萍,. 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现状与管理对策研究[J]. 浙江社会科学,2009,(5).
[5]文峰,周聿峨,. 海外华裔青年来华留学的文化适应研究——基于暨南大学个案调查的分析[J]. 中国青年研究,2009,(10).
[6]安然,.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模式研究[J]. 中国高等教育,2009,(18).
[7]严文华,. 跨文化适应与应激、应激源研究:中国学生、学者在德国[J]. 心理科学,2007,(4). [8]万梅. 关于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的综述[J]. 现代教育科学,2008,(11).
[9]陈慧.留学生中国社会文化适应性的社会心理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10]Ismail Hussein Hashim, 周颖,杨治良.应激源感知的文化和性别差异:对留学中国的非洲学生和西方学生的跨文化研究[J]. 心理科学,2003,(5).
[11]杨军红. 若干留学大国的留学生辅助项目研究[J]. 外国教育研究,2005,(5).
[12]雷龙云,甘怡群. 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状况调查[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0). [13]杨军红.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14]郭素绯.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9.
[15]武静.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以厦门大学的海外留学生为例[D].厦门大学,2007.
[16]朱国辉.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7]王晶.辽宁师范大学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18]张玮.来华留学生跨文化语言社会化过程中跨文化适应性转变初探[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9.
[19]鲁丽娟.外国留学生在浙江的跨文化适应实证研究--基于文化距离和社会支持理论[D].浙江大学,2010.
[20]C. Ward, A. Kennedy. Locus of control, mood disturbance and social difficulty during cross-cultural transition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1992. [21]C. Ward, S. Buchner, A. Furnham. The psychology of culture shock. 2001
[22]C. Ward, A. Kennedy. The measurement of sociocultural adaptation. Int. J. Intercultural Rel. Vol. 23, No. 4. pp 659-677,1999.
[23] C. Ward, W. C. Chang. “Cultural fit”: A new perspective on personality and sojourner adjustment. Int. J. Intercultural Rel. Vol. 21, No. 4. pp 525-533, 1999.
[24] C. Ward & A. Kennedy-Where's the “Culture” in Cross-Cultural Transition : Comparative Studies of Sojourner Adjustment.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24:.
[25] John W. Berry, Jean S. Phinney, David L. Sam, Paul Vedder. Immigrant Youth: Acculturation, Identity, and Adaptation. Applied Psychology. 2006.
[26] John W. Berry. Immigration, acculturation and adaptation. Applied Psychology. 1997 [27] K. Oberg. Cultural shock: adjustment to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s. Practical Anthropology. 1960